慾望、動機、目標、計劃,如何去尋覓它們之間的聯繫,理解之後,把它們聯繫組成一個有序的框架,形成一個更大的整體。再用框架的視角去思考慾望、動機、目標、及計劃,擺脫碎片化!框架思考不僅思考了各個部分:慾望、動機、目標、計劃,還思考了各個部分之間的關係。框架思考讓自己從整體去思考各個局部,及思考各個局部之間的關係!

個人長期在思維領域,因此看事物就喜歡看它們背後隱藏的聯繫,看聯繫當然是看要素之間的聯繫,最後把各個要素之間的聯繫在心裏默默的銜接成一個有聯繫的框架。

打個比方慾望、動機、目標、計劃,可以視爲4個點,一旦把它們銜接並聯系起來,就形成了一個有序的框架了。我們記住的是這個框架,而不是組成框架的4個點。通過框架中的聯繫可以找到任何一個點。框架大致如此!

一步一步來尋覓聯繫,生成框架。肚子餓了,生理需要就缺乏,食色性也,這個生理需要是客觀的,一個大聖人也要喫飯,一個平凡的站在人羣中就會沒有人能認出的人,也要喫飯,生理需要是客觀的,凡聖沒有兩樣。客觀生理需要的缺乏,就引發了深層次的慾望。而慾望驅動人去欲求一個目標物,這時就產生了需求。 在需求的層面則是主觀的,肚子餓了,可以有很多的需求:

需求1需求2需求2談需求時,總是需要一個具體的目標物

需求一個饅頭,來解決生理需要的缺乏。需求一頓紅燒排骨,來解決生理需要的缺乏。需求一隻龍蝦,來解決生理需要的缺乏。此處的饅頭、紅燒排骨、龍蝦,都是目標物,都是慾望所瞄準的目標物。生理需要的缺乏-->慾望--- 需求--->目標物,在涉及到需求時,需求本身又是一個框架,這個框架涉及三個要素

目標物慾望支付能力談需求之時,不僅僅是目標物了,也不僅僅是慾望了,還要思考人的支付能力,口袋裏揣着10元錢,需求的選擇就只能是饅頭了,因爲沒有支付能力。構成一個需求,三個要素:慾望、目標物、支付能力必須同時滿足。

生理需要的缺乏-->慾望--- 需求--->目標物,最後制定一個計劃去獲取目標物。大腦裏要生成一個整體的框架,把慾望、動機、目標、計劃聯繫起來。由框架來思考,不僅要看到組成框架的4個點,更要看到這4個點它們之間的聯繫。

通過聯繫,也即框架來思考就比較具有整體性。通過要素來思考,很容易陷入碎片化,東一錘,西一錘。

利用慾望、動機、目標、計劃這個結構來闡述一下願景,願景是未來想要去的一個地方,現在夠不着,這是一個人自我實現的需要,但這個需要現在缺乏滿足,而且很難被滿足,因爲願景是長期的,是一個遠景,大大的超出自己現在的能力。

自我實現的需要缺乏滿足-->引發慾望--->產生需求--->指向願景-->指向一系列具體的目標物【目標】,最後制定一個計劃去實現一系列的目標,通過一系列的目標的實現,去達成最終的那個終點【願景)。

用框架的視角俯瞰願景、慾望、動機、目標、計劃,看到的是一個系統的整體。這樣子我們在思考時,就會注意其聯繫,不會陷入到各個分別的碎片

碎片1:願景碎片2:慾望碎片3:動機碎片4:目標碎片5:計劃正是框架的視角,把碎片聯繫起來,思考的時候是採取聯繫的視角,而不是基於各個要素也即碎片的視角。

當我們在學習之時,不要強塞,不要不加理解地去記憶,那樣只會導致碎片化。要理解後去記憶,並形成框架!

因此要學會用框架的視角去俯瞰慾望、動機、目標、計劃,做到系統整體的思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