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总是呈现惊奇的相似局面,但是结局却不一定相同。战国时期,秦国当年所处之地,大部分也属于巴蜀之地,在地势和地形上,与三国时蜀汉有很大的相同之处。那么,为何战国时期,秦国占据该地势能够统一天下,而到了东汉末年,蜀汉却未能真正复兴呢?

《孟子》有云: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其实,天时、地利、人和三者都很重要。当年秦国能够统一六国,这三个时机都具备了。在天时上,从春秋开始,各国诸侯开始争权夺地,周天子名存实亡。到了战国时期,开始了七霸争强。当最后一位周天子被逼投降秦国后,这个天时的条件就具备了。虽然,这个机会是秦国自己创造的,但是,至此,周朝彻底灭亡,连名义上的周天子也不存在了。

在地利上,秦国所处的地理位置易守难攻。在人和上,秦国利用丰厚的待遇政策,广纳贤才,先后有商鞅、张仪、范雎、李斯等改革家和谋臣先后进入秦国,为秦国的发展和强盛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另外,秦国能够统一六国,和张仪前期的连横政策以及离间六国关系的谋略很有关系,范雎的远交近攻策略也起了巨大的作用。

再反观三国时期的蜀汉,天时这块已没有优势,因为当时汉朝气数已尽,强行复兴汉室已经是逆天而行。地利这块,是和秦国所处的地理位置和优势相似的,都是处在险要的地理位置。在古代有个险要的地理位置,对于行军打仗、驻军防守是非常有利的。也因此,在三国时期,诸葛亮在隆中和刘备谈论天下事,就让刘备先占据巴蜀之地。

但是,占据了这个地理优势的蜀汉并没有像秦国那样,逐步的统一天下。原因何在呢?其实主要是在天时不利的情况下,又失去了“人和”这个关键因素。也许,有人会问,刘备顺应汉室,仁德满天下,不是“人和”做得很好了吗?其实不然。

人和,并不简单的是刘备的仁德和人缘,而更多的是人才的应用,人才能够尽其才。在蜀汉的后期,实力越来越弱,也和人才的凋零有关。诸葛亮一个人即担任军事专家,又要管理蜀国经济发展,总是一时能够保证蜀国的平稳发展,但是后期也是难以支撑,劳累病逝后,蜀汉更是已经到了无力回天的地步。

在现代有一个经济学和社会学上的现象术语,叫做“马太效应”,主要意思就是强者会更加强大,弱者会更加的弱小。蜀汉后期,先是失去了荆州,刘备几乎倾尽全国的兵力去为关羽报仇,最终兵败,几乎全军覆没。这里和秦国当时所采用的“连横”政策已经相悖了。而荆州的丢失和夷陵战役的失败,可以说是先让蜀国伤筋动骨,后又大伤元气。蜀国在这个时候已经无法与魏国相抗衡了。

但诸葛亮为了刘备的临终托付,也为了自己心中兴复汉室的愿望,一次次的北伐。在这个时候,吴国基本上是出于看戏的状态。和当时秦国像周围扩张先搞好近邻关系,寻找近邻支持也是不一样的。同时,这时候,最强大的已经是魏国,而不是蜀汉,蜀汉虽然占据了好的地理位置,但是却没能够有效的实行“连横”,联合吴国一起攻打魏国,魏国实力又在蜀国之上,蜀国失败可以说是必然。

因此,虽然说三国时期的蜀汉占据了与历史上秦国相似的地理优势,但是在后期并没有秦国的强大和优势,没有有效的采用秦国的“连横”政策,在自身弱小的情况下,又选择北伐。人才的选拔和接班工作也不好,这也是后期的“马太效应”,造成人才流进蜀国越来越少。所有这些因素,使得最后蜀国没能够像秦国一样,实现统一天下。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