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都是乱世出英雄,所以乱世才是武将的用武之地。中国的五代十国是历史上一个比较特殊的时期,这是的中国可以说是混乱不堪的,各个朝代的更替基本都伴随着战乱,百姓流离失所在所难免。那时的百姓非常希望过上安定的生活,正是在这种背景之下,后周世宗柴荣以天下苍生为己任,对内实行各项改革措施安抚百姓,对外继续着自己的统一大业。

但是,天不佑柴荣,世宗英年早逝,只留下年仅七岁的幼子,也就是历史上被称为周恭帝的柴宗训。这时的后周,皇帝年幼,朝廷的内政外交大权掌握在皇太后和宰相两人手中;而一切军事大权皆掌握在周世宗柴荣的结拜兄弟赵匡胤的手中。此时的赵匡胤任职殿前都检点、归德军节度使,可以说是京都的安全都掌握在他的手中,幼帝和他那一众臣子皆在他的控制之下。

就在新帝继位的第二年(960年)春节期间,幼帝陪同皇太后等和众大臣饮宴,正是酒酣耳热之际探马来报:北方边境有大量辽国军马会同北汉军马来犯,数量总有十数万之多。此等军国大事岂是年幼的恭帝所能应对的?就是皇太后和一干文臣们也手足无措。万不得已之时,不谙边务的皇太后会和同样不谙边务的宰相范质、王溥计议停当,让赵匡胤带兵前去抵御来犯之敌。

身为武将的赵匡胤倒也爽快的领兵出征了,但是当军队来到开封以北的陈桥驿的时候,已是天黑之时,主帅赵匡胤下令就地宿营。往日行军在外的赵匡胤从来都是滴酒不沾的,但是今天有点不一样,晚饭时赵匡胤一反常态的饮了酒,并且是酒后高卧于床,酣睡不醒,仿佛已将入侵的敌军忘掉一般。

这时,军中有精于天象之人苗训,和门人一起夜观天象时,发现天上出现了怪异天象,两个太阳同挂于天边,四周还有黑光出现,历时长久。与此同时,时任归德军掌书记赵普和一众大小将领,则是聚集在赵匡胤之弟赵光义的大帐之中。此时的赵普对众将说到“我等为那小皇帝在外拼死拒敌,他却在宫内喝酒享福,等到最后还不知道能落得什么好处。不如我们拥立赵检点为天子,这样我们就都是开国功臣了,以后的荣华富贵就不愁了。”此话一出,众将自是附和,只是那赵光义却沉吟片刻后说到“我家兄长一向是以义字当先,他与先帝是八拜之交,如今而等这样做岂不是陷他于不义之地吗?”话音刚落,部将高怀德说到“这事只要你拿定主意,我自有办法让点检穿上龙袍,还不受世人闲话”,赵光义说到“这事只怕很是难办,你有什么好办法呢?”众将都是精明透顶之人,焉有听不出这样的言外之意?于是,众将计议停当,只等来日天亮了。

第二天一早,赵匡胤酒醉仍未醒,一众将领就已来到了他的大帐之外,让赵光义进内将昨日计议之事报于赵匡胤知晓。闻讯之后的赵匡胤乍然而醒,慌忙来到帐外查看,此时就有将领说到“现在朝中无人做主,我们愿拥立点检为天子。”还没有等到赵匡胤反应过来,高怀德就从人群之后转出来,麻溜地将手中的黄袍披在赵匡胤身上,并和赵普等率领众将跪倒三呼万岁,自有人将赵匡胤扶到座位上坐下,那些不明真相的士兵看到自己的顶头上司都跪倒了,也放下手中的兵器跪拜在地,一时之间呼声震天。

看到此情此景的赵匡胤似是觉得不妥,想要取下黄袍,但却被高怀德制止了,强行按在座椅上接受大家的朝拜。赵匡胤遂说到“如要我做皇帝,也无不可,只是大伙要依我几件事,方可能成,否则,宁死不从。”众将说“一切皆听将军的。”赵匡胤说到“其一,我等都是太后和恭帝之臣属,要善待他们;其二,京都之众臣皆我等同僚,不可侮辱于他们;其三,不得侵扰百姓,扰乱府库等重要政府机构。此三件,如有不遵者重罚,遵从者有赏。”在得到满意的答复之后,赵匡胤宣布犒赏三军,然后班师回朝。

赵匡胤大军浩浩荡荡地班师回朝,京师自有亲信石守信打开城门迎接赵匡胤入城。有了赵匡胤的约法三章,果然大军所到之处秋毫无犯。但是满朝文武闻听此事纷纷逃回自己府邸。在安顿好众将之后,赵匡胤仍回自己原来办公之地,不久,就有将领押着范质、王溥前来。看到范质,赵匡胤哭道“我等这样做实在是愧对先帝,但事已至此,我也不知道怎么办好了”,范质原意是想劝慰赵匡胤的,但看到周围的武将一个个均是对他怒目而视,更有将军喊道“国中无主,点检做天子”。看到如此情景,范质等只得跪拜参见赵天子了。而年幼的恭帝和只会哭泣的太后也不得不同意禅让帝位于赵匡胤。

不日,赵匡胤宣布大赦天下,改国号为宋,建元“建隆”。上封恭帝为王,尊奉太后为周太后,入住西宫。自此,朝廷完成了由后周到宋的交割,期间可以说是自唐末以来最为平和的朝廷更替了。

从“陈桥驿兵变”的发生过程来看,赵匡胤的“黄袍加身”似乎是迫不得已,但是我们透过事件的本质不难看出,这一切都似乎是酝酿已久的事情,和五代十国其他的朝代更迭没有本质区别,只不过是手法更高超而已。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呢?

对于这起兵变,我认为至少有这几个疑点存在:

1,“黄袍加身”所用的黄袍是提前准备好了的,不是临时起意的,那时候私制或私藏黄袍可是要被杀头的。如果不是预谋反叛,你准备黄袍干嘛呢,嫌自己命太长了吗?

2,前文所提到的入侵的十数万辽军又到了哪里去了?史书中也没有提到,这么多的敌军是怎么退掉的,更没有说是被谁击退的,这么多的人难道就这样凭空消失了?那就只有一个解释,外敌入侵只不过是这次兵变的一部分,纯属子虚乌有的事情。

3,有人证实,太祖之母杜太后获知太祖兵变称帝之后,丝毫没有没有惊诧之感,也没有给人留下这是“大逆不道,会被株连九族”之感,并且毫不掩饰地称赞赵匡胤“素有大志,果不其然。”这里的大志自然不是指赵匡胤当节度使这个大志了。

4,出征之时,重任在身的赵匡胤居然能一整宿的酒醉不醒;而班师回朝之时却还有亲信大将为他守住退路,镇守京师。没有预谋,能做到如此默契?

有了这些你还认为赵匡胤是被“强披黄袍”的?他自己就没有一点临朝称帝之心?这些问题一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无从考据,成为历史疑点,今天所说,也只是后人对历史疑点的妄加猜测而已。

我是新不二说,欢迎分享历史知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