雀巢近日發佈的三季報,沒有帶來惠氏的好消息。“銷售繼續放緩”,讓惠氏的未來變得撲朔迷離。

01惠氏“一蹶不振”

“惠氏賣得不太好,因爲惠氏添加香精、白砂糖(合規添加)的事情,很多消費者都不買了。現在的消費者都很理性。“福建一家母嬰店老闆告訴快消君。

在快消君的走訪中,一家4線城市母嬰店聽到有關惠氏的問詢後,沒有回覆。可在快消君提及可以考慮其他產品後,對方纔積極推薦起其他產品,並稱“惠氏要等”。但是,有關等多久,也沒有給與準確回覆。

事實上,從去年開始,惠氏就開始賣不動了。2019年尼爾森數據顯示,截至2019年9月30日,飛鶴的銷量超過了所有外資品牌,整體市場份額爲11.9%,這意味着惠氏失去了國內奶粉市場銷量第一的位置。

隨後,今年一季度,雀巢宣佈,惠氏奶粉銷量下滑。雀巢認爲,惠氏的下滑,主要源於受疫情影響導致的零售渠道銷量大幅下滑。

但沒有想到的是,惠氏的萎縮延續到了今年三季度。雀巢在三季報中稱,惠氏銷售繼續放緩。二季報時,雀巢稱惠氏“萎縮趨勢已緩和”,但目前看來,也只是短暫的好轉。

外界看來,惠氏的下滑很大程度來源於其一直沒有打進的三、四線下沉市場。

利潤低是三、四線經銷商不願做惠氏的一個很重要原因。

前述福建母嬰店老闆稱:“惠氏這類大牌基本都是倒掛,不賺錢。”更多地時候,惠氏只是用於通貨引流,這難怪很多三四線母嬰店對惠氏表現冷淡。

母嬰店銷售一款產品最看重的是高毛利,只有足夠高的利潤才能讓店主有動力推一個單品,這也是爲什麼小品牌、新品牌,在鄉鎮母嬰店更受歡迎。相較於大品牌一罐的10元、20元或者幾十元的利潤;一些中小品牌一罐奶粉可以賺到100元-200元不等的利潤。

在一些三四線城市,甚至很難找到惠氏的產品。東北某3線城市母嬰店老闆告訴快消君:“現在很少賣惠氏了,以前賣過。你想再買的話,去京東買,線下可能不一定能找到。”

隨着中國新生兒出生率的下降,以及飛鶴、君樂寶、伊利等國產品牌也把營銷開進一二線市場,與惠氏等外資品牌爭奪份額,惠氏等外資品牌不可能再長期固守一二線市場,將營銷下沉到低線市場,成爲必須。

02幾次下沉受阻

“我們這裏不賣惠氏奶粉,一直都不賣,很少有人賣惠氏。沒錢賺、渠道亂、價格亂、質量和配方也不好……”一位奶粉行業的從業者,直接指出了惠氏在進軍下沉市場中存在的問題。

除了價格,惠氏等外資品牌還沒有摸清下沉市場的門道。

其實,惠氏的“下沉”早就在做了。2005年,瞿峯加入惠氏的第一年,就提出“區域拓展”的策略,開始謀劃渠道下沉,接下來的10多年裏,惠氏又先後在2009年及2016年進行了兩次渠道下沉的嘗試。

但,均以失敗告終。

業內人士透露,外資品牌三、四線遇阻的很重要的原因是:“不接地氣”。國產品牌的經銷商可以走到村裏做活動、送禮品。但外資品牌搞活動還是流於形式,抱着老套路,以爲做好品牌建設、廣告投入等傳統打法,就不需要做渠道深耕了。

相較於一二線城市的媽媽,3-6線城市的媽媽們在做決策時,更容易受到熟人、周邊影響以及母嬰店工作人員的推薦。

而惠氏等外資奶粉的渠道亂價現象,也讓不少中小母嬰店主避之不及。據媒體報道,一位母嬰店主稱,以某知名外資奶粉產品爲例,其建議零售價是299元,給母嬰門店的批發價是270元,給批發市場、一些母嬰電商平臺的批發價是120元,而官方旗艦店促銷價可以低到150元,“完全沒有價格優勢,所以,現在很多外資大品牌我都不做了。”

惠氏有着相似的情況,線上價格打太低,線下經銷商只能貼補費用進入渠道,長期貼補,經銷商只能更換產品。還在做惠氏的,也不過用其來引流。有消費者追問:“同一個品牌的奶粉爲啥差這麼多,同是惠氏啓賦的,京東賣328元,有的只賣254左右。”

另外,中國3-6線市場非常分散。對企業而言,面臨着供應鏈長,而且成本高昂、過程繁瑣等問題,這也是外資奶粉企業面臨的統一問題。即便有人買惠氏、雀巢、美贊臣等這些洋品牌,也難以享受一線城市便捷的售後服務體驗。

但下沉市場,是看得見的大蛋糕,不得不喫。

2017年,外資品牌曾大規模進行渠道下沉,惠氏就是主力之一。當年,惠氏將英國牛欄SMA奶粉引入國內,並將其定義成主打3-4線市場的核心產品,並提出了3年50億的目標。但之後,這款定價338元的SMA奶粉,卻很少再被提及。

即便接連遇挫,但惠氏並沒有放棄對三、四線城市的爭奪。

今年6月底,惠氏公佈了一款耗時兩年研發、爲中國寶寶專屬定製的全新高端嬰幼兒配方奶粉品牌——臻朗。

有趣的是,華中某二線城市貝貝熊母嬰店惠氏工作員工告訴快消君,她完全不認識臻朗的產品。這也符合臻朗的定位,進軍3-5線下沉市場。但從銷售價格來看,一段800克的臻朗價格爲每罐378元,二、三段價格均爲每罐368元,走的還是啓賦的路子。

可惠氏的初衷,卻是想要更加貼近本地市場。

惠氏公佈了臻朗在渠道開拓上的創新策略,尤其是專門搭建了全新的銷售團隊,團隊成員均具有本土品牌操作經驗。具體操作上,惠氏表示,管理上注重對渠道的嚴格管控,杜絕擾亂渠道秩序的行爲。

除此之外,惠氏還開始運用數字化營銷,鎖定產品匹配度較高的準寶媽,然後在她們日常使用的APP裏做精準投放,提前鎖客。

前不久,在上海的一場展會上,惠氏鉑臻阿爾法③亮相。據悉,惠氏鉑臻阿爾法③是作爲惠氏第一款渠道共創的產品,同時也是惠氏首款只在線下銷售的產品,同樣主打三、四線市場。

在拓展渠道方面,這一次,惠氏與東錦集團達成了戰略合作,在產品渠道上探索適合三四線城市的生意模式,並由東錦集團旗下的上海東朗食品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東朗”)作爲惠氏鉑臻阿爾法③產品全國總代理,負責鉑臻阿爾法③在全國地區的銷售。

不過,此次下沉策略是否能夠成功,還有待市場檢驗。

03本土品牌挑戰

惠氏從神壇的跌落的背後,正是近幾年國產奶粉的崛起。

外資奶粉品牌本是中國嬰配市場的佼佼者,相關數據表明,2019年前,惠氏常年是中國奶粉市場的銷冠。但隨着飛鶴、君樂寶等國產奶粉品牌的崛起,以及A2、貝拉米等新興進口奶粉品牌利用新興渠道湧入中國,外資奶粉原本固守的一二線市場份額正被逐漸蠶食。

前述福建奶粉母嬰賣家告訴快消君,目前賣的相對好的是君樂寶和飛鶴。尤其在三、四線城市,消費者對於本土品牌的傾向也很明顯。某位三線城市的二胎媽媽告訴快消君其對國產奶粉的堅持:“去年,丹麥國旗那個事情之後就換了飛鶴,現在覺得國外的也不安全,中國的最安全。”

國產奶粉的渠道不需要太多代理,但終端銷售能賺更多錢,所以,三四線城市和鄉鎮傾向賣國產奶粉。而很多近年來崛起的國產品牌,對標的都是惠氏

事實上,外資奶粉增速下滑一事兒,在2018年就已顯現。

尼爾森《2018年中國嬰幼兒配方奶粉市場環境洞察》報告顯示,當年,國貨奶粉市場份額從2017年的40.7%上升至43.7%,銷售額增速從2017年的14.5%上升至21.1%。國產奶粉在母嬰渠道的增速爲25.4%,而外資奶粉的增速爲10.1%。在線下市場,2018年,國產奶粉在線下市場的銷售額佔比爲51.6%,增速達到20.2%,也高於外資奶粉6.6%的增速。

2019年,惠氏行業銷售第一的位置,被飛鶴搶下。彼時,惠氏營養品大中華區原總裁瞿峯表示,“惠氏上半年面臨了很大的挑戰,這是惠氏最困難的時期之一。”

惠氏明顯感受到了來自國產奶粉的壓力。

前述臻朗系列是一款地地道道的、更接地氣的中國本土化產品,用惠氏的話來說,這是“爲中國寶寶專屬定製的好營養”。這個話術多少有點耳熟,讓人不得不想起飛鶴的那句廣告語。

在臻朗剛剛推出的初期,非常強調這是針對中國寶寶的產品。惠氏做了消費者分析,將臻朗定位在傾向線下母嬰店購買的新線城市媽媽,這個羣體消費購買力升級,享受安逸生活,並偏愛本土品牌。

不過,一位母嬰店老闆的反饋,卻折射出惠氏可能正在失去的行內支持:“如果是我自己的孩子,我都不會給她喫惠氏,我們行內人都不買,你說他好不好。”

細究起來,早在1986年,惠氏就進入中國市場了。期間經歷了三鹿奶粉事件帶給國產奶粉的“覆滅”,又面臨着國產奶粉重新崛起的威脅;曾作爲外資奶粉品牌的代表,站在國內奶粉市場份額的頂端,如今卻成爲母嬰店利潤“倒掛”的王牌……

或是因爲缺乏對中國市場更深入的瞭解,惠氏才遭遇阻礙。10年前,惠氏抓住了機會乘風破浪;當下,面對危機時,也期望其能逆風翻盤。當然,不會太容易。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