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末年,由於政治混亂,百姓民不聊生、許多活不下去的人趁此揭竿起義。在這些人當中,李自成憑藉着過人的能力和豪氣,逐漸成爲明朝末年實力最強的起義軍首領。但是隨着實力的壯大,李自成似乎顯現出一絲失敗的跡象。

尤其是此時入主北京以後,李自成縱兵劫掠百姓,讓自己失了民心,更是樹敵無數。這讓原本實力正強勁、風頭正盛的李自成在短時間內迅速土崩瓦解。

尤其是這一支義旗的孤掌難鳴,讓李自成面臨着非常嚴重的困難。隨後因爲軍事判斷的失誤,李自成遭遇了吳三桂和滿清軍隊的夾擊,最終只能敗逃北京。李自成失敗的根源在於貪污腐化嗎?其實你可能被騙了。從歷史的因素看,李自成的敗逃卻是長時間各方面矛盾的積累,而非短暫的質變。

一、明朝末年的亂攤子,李自成的起義軍逐漸衰落

(1)明朝滅亡後,卻留下一個千瘡百孔的中原帝國

明朝中後期,由於百姓遭遇層層盤剝導致當時的民衆苦不堪言。並且隨着越來越重的負擔,農民起義開始成爲明朝末年相對正常的現象。

明世宗重用嚴嵩、汪直等人,他們不思報效國家社稷,只爲個人利益服務。因此,明朝末年奸臣當道,宦官亂政的嚴重情況,威脅到了百姓的死活。尤其是在這一時候搜刮民脂民膏成爲了一種常態。

同時在這一情況之下,明朝內部又面臨着白銀外流的危機。內政不穩,外交出現困局這些不斷加重的危機,導致百姓生活苦不堪言。到處流離、逃難是當時唯一能夠活下去的方式。

這些情況在明朝末年是非常常見的,尤其是南方農民起義的平凡,更加重了這一方面的混亂。此時對於李自成來說,即便攻入了當時的首都,也不過是接手了一個剛剛滅亡的王朝留下的爛攤子。

這混亂的局面,對於李自成來說,又豈是一朝一夕就能夠解決的?而在李自成領導的起義軍隊當中,又多數是沒有知識、活不下去的農民組成。

對於一個偌大的王朝治理體系來說,這些人完全起不到任何的作用。這樣只能使原本的亂局變得更加混亂,因此李自成失敗的根源在很早以前就已經註定下來。在其官員隊伍裏的不合理結構,導致了他治理能力方面的缺陷。

(2)李自成手下的軍隊多爲一羣莽夫,怎麼曉得治國之道

李自成之所以能夠攻入北京,發揮了重要作用的是它正確的戰略。但是這同樣對於李自成來說也是非常不利的,李自成手底下的只是活不下去的平谷伯仲與專業的軍人相比,他們缺乏應有的訓練,在戰鬥力方面都是比較弱小的。而且進入北京,意味着李自成將自己至於風暴眼當中。

在這一情況之下,處理好北京城內部事務,成爲李自成首先要面對的問題。可是這支起義軍隊當中的有知識、有謀略的人只是少數。

李自成較信任的官員裏有牛金星和宋獻策,但是將明朝這樣一個偌大的治理身體,交給兩個人來處理,無疑是一件龐大的工程。因此手底下缺乏謀士類型人物,成爲了李自成在應對王朝政治當中的一大弱項。

而且自從進入北京城以後,這些原本萬衆一心的謀士集團開始發生內部分裂。他們爲了自己的利益明爭暗鬥,這這極大增加了李自成軍隊內部的消耗。同時不通曉治國之道,卻不願繼承明朝制度,引發了在政權更迭過程當中的交接問題。

這對於李自成來說,尚且不致命。真正讓他在北京城無法立足走向衰落的事,是他小農意識的侷限和這支起義軍根骨裏的惡根性讓他失去了民心;同時也失去了實力強勁的官僚集團的支持。

二、縱兵劫掠北京城,李自成失了民心也得罪當時的官僚團體

(1)從未見過京城繁華的起義軍,暴露了燒殺搶掠的劣根性

對於李自成失敗的最根本原因,毫無疑問是從他進入北京城以後發生的一系列事情。這隻原本由貧苦百姓組成的起義軍隊,在進入京城以後迅速腐朽、暴露了小農意識的侷限性。

從沒有見過京城如此繁華富庶之地的士兵們動起了貪念,他們對於京城進行了一番又一番的掃蕩。

並且在李自成的軍事集團內部高級將領腐朽的情況也是非常普遍。如他手下大將曾坦言,承認搶劫的事實。那這樣的情況之下,昔日的北京城繁華早已如過眼雲煙,如今只剩下一堆殘垣剩瓦。

對於這一番操作來說,原本是非常不智,但是對於李自成來說,更多地選擇了默認。尤其是進入紫禁城的李自成已經忘了自己本來應該幹什麼?他絲毫不聽手底下謀士的意見、選擇率先稱帝,這就使得他過早脫離了貧苦大衆。

人本因爲他手裏下軍隊的惡行,讓越來越多的百姓選擇不支持李自成的起義軍。而李自成自己的稱帝,一番騷操作更是讓他逐漸失去了民心。這一番燒殺搶掠並沒有燒旺他成功的火焰,反而因爲過分添薪加柴導致這小小的火苗開始出現熄滅的趨勢。

(2)明末士大夫羣體對於李自成的不滿,暗地裏佈滿了危機

除了縱兵搶劫引發百姓的不滿以外,李自成在這一番軍事行動當中更是得罪了盤踞於京城的商人羣體和士大夫羣體。在軍隊的絕對之下,他們重點關注明朝時那些貪污腐敗的官員。據史料記載,李自成的士兵僅從當時戶部尚書的家裏便搜出了數百萬兩的白銀。

更何況對於其他的官員來說,抄沒他的家產等同於要他性命。是在這些人的不滿當中,李自成的軍隊爲自己樹立了無數的敵人。這些原本掌握着朝廷政治事務的官員,開始背地裏勾結起來,圖謀劃策想要破壞農民政權。

這羣是大夫羣體,對於李自成的不滿,讓他在正式發展過程當中舉步維艱。除了得罪士大夫以外,李自成在進入北京後頒佈的一系列騷操作,也讓他得罪了大部分的商人。

由於李自成本身是農民出身,對於財富有着一定的執念。因此,在他進入北京稱帝以後,頒佈了一系列的法令。在這之中,李自成爲了獲得更多的財富,供自己享樂。向商人、百姓徵收極高賦稅,以至於一些不堪重負的百姓紛紛逃離京城。就這樣,李自成的失敗開始一步一步的出現應有的趨勢。

三、孤掌難鳴的李自成,起義軍敗退北京城已是歷史註定的結局

原本憑藉着百姓起家的李自成,已經建立了一支規模龐大的起義軍隊。但是他在進入北京城以後,爲了進一步鞏固自己打下的江山,就派遣手底下的大將不斷分兵各處、穩固好自己打下的江山。

比如他就派遣當時左良玉部隊攻擊湖廣地區,使得他的兵力在很大程度上被其他的勢力牽制住。就這樣,李自成在向東派兵,向西派兵,這樣的方式過程當中,一步步將自己原本規模較大的軍隊給分派了出去。

據歷史研究發現,李自成在進入京城時,便有二十萬大軍。這在他的軍事分兵過程當中,最終導致自己手底下駐紮的人馬不過數萬。這也就導致了當時李自成處在北京城是孤掌難鳴的。分到各處的兵馬被其他勢力所牽制,這就導致了李自成手底下的部隊沒有辦法及時回援。

在當時面臨着滿清軍隊的攻擊,李自成能做的便是固守北京城,等待援軍的到來。可由於李自成各方面做得太過分,以至於他最終在內外陰謀的夾攻之下,只能選擇敗逃北京。

四、內外陰謀的夾擊之下,衰落的李自成起義軍無法抵抗吳三桂和清軍的聯手

李自成在北京城時一系列政策引得天怒人怨,又導致了一些不滿於他暴虐統治的官員,開始背地理反叛他。尤其是他所信任的謀士在看到這一危機局面,竟然選擇向他的敵人投降。而當時他手底下的部分大將在滿清財寶、權勢的引誘之下,選擇了投降。

這就使得李自成自認爲鐵板一塊的起義軍隊早已是支離破碎,在滿清多爾袞率領着手下大軍來進攻的時候,李自成便率領着這些即將分崩離析的軍隊,直接如雞蛋碰石頭一樣、一潰千里。最終吳三桂投靠了清軍。

清軍依靠吳三桂的兵力消耗了李自成的軍隊,然後以逸待勞,最終給李自成的軍隊以重創。因此在李自成誤判了形勢、以爲吳三桂會歸降,最終導致戰役失敗。吳三桂的軍隊也給了李自成以重大傷亡。公元1645年,清軍以紅衣大炮攻破潼關,李自成採避戰的方式退出北京。

結語:

李自成的失敗,很大程度上是由於他不得民心導致的。但是真正的使得李自成在如此短的時間內便被擊潰,是因爲他無論是對於戰局的把握,抑或是對於人心的把握都是不到位的。

換言之,李自成最終的失敗是在長時間的矛盾積累之下最終導致的,而不是因爲貪污腐化就使得這一個政權短短數月之內便分崩離析。因此,對於任何政權來說,穩定政治形勢、合理的措施纔是政權發展長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