劃時代,大時代。

——馨金融

昨晚,證監會正式發文,放行螞蟻集團科創板IPO註冊。而根據此前的進展,港交所的批覆應該很快也會有結果。這樣一來,螞蟻有望最快在11月中上旬完成A+H同步掛牌。

作爲今年全球最大的IPO項目,螞蟻從宣佈衝擊上市之日起便受到了超乎尋常的關注。進程的每一步都被放在了市場、媒體,甚至監管的放大鏡下,受到來自各方的熱議。

從支付寶一路成長爲今天的螞蟻帝國,它的版圖早已不再侷限於金融服務領域,而是深度參與了一場正在發生的「全領域、全產業鏈條的數字化變革」

可以說,螞蟻的IPO不僅是一家企業的「成人禮」,更是金融科技走向成熟的里程碑。這也意味着金融科技作爲一個新的業態,即將正式登上歷史舞臺。

之所以說「正式」,是因爲在此之前,金融科技更多時候是作爲一種新的模式、理念,或者技術,融入到既有的商業生態中。對於金融科技公司/行業,一直沒有特別清晰的定位。

一個成熟的市場需要有標杆型企業、完善的監管體系、廣泛被認可的商業模式,以及足夠大的資本空間。毫無疑問,這一場IPO將金融科技帶入了一個全新的階段。

巧合的是,同樣在昨天,央行在其公衆號上發佈了一篇副行長範一飛參加第二屆成方金融科技論壇的演講。裏面總結了金融科技發展的成績、面臨的挑戰,和未來的趨勢。

作爲來自重要監管部門的表態,這番演講內容值得細細研讀。今天摘錄了部分內容,圍繞金融科技的「新挑戰」和「新舉措」,看看範行長提到了哪些要點。

1

金融科技改變了數據的管理方式

金融科技重新定義數據價值,改變數據管理方式。從以物理網點爲主的人工方式,到以互聯網、智能終端爲主的自動方式,數據採集手段更先進、渠道更多元、維度更豐富,金融數據資源呈爆發式增長。

越來越多的數據傳輸從內部專網轉向互聯網,大量敏感信息直接暴露在開放網絡環境下。與此同時,部分消費者和金融機構數據保護意識相對不足,對數據泄露環節和危害認識不到位。

而不法分子竊取數據的手段卻不斷翻新,從面對面誘騙到遠程網絡攻擊,從木馬病毒到短信嗅探,個人隱私泄露等安全事件頻頻發生,甚至危及人民羣衆生命財產安全。

數據安全保護刻不容緩。

2

數字鴻溝問題嚴峻

隨着金融與科技的深度融合,金融服務向線上化、智能化發展,在豐富人們現代生活方式的同時也加劇了數字鴻溝問題。

在服務接入環節,瞬時高併發、多頻次、大流量的新特徵抬高了支撐金融服務的軟硬件門檻,影響服務可達性。

在服務使用環節,老人、農村居民等弱勢羣體因理解能力弱、接受度低、適應性慢,無法靈活掌握各類智能產品與服務,在數字生活中被「代溝式」淘汰。

數字鴻溝拉大了數字普惠金融服務的差距,加大了不同羣體間生活質量對比度和距離感,使「強者恆強、弱者恆弱」的馬太效應愈發明顯。如何彌合這道「鴻溝」,已成爲金融科技高速發展必須直面的難題。

3

供應鏈的安全可控迫在眉睫

我國金融業經歷了業務電子化、渠道網絡化、服務智能化階段,金融與科技融合正在加速,逐步成爲「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運共同體。

對金融行業而言,在「無科技不金融」背景下,金融新業態對關鍵核心技術的依賴程度越來越高,一旦供應鏈某個環節出現問題,將對我國金融安全造成重大影響。

對機構自身而言,無論規模再大、市值再高,如果核心技術產品過分依賴單一供應商,就相當於自身發展的「命門」掌握在別人手上。因此,必須提前謀劃多樣可替代的技術方案、構建安全可控的供應鏈體系。

4

業務交叉導致風險外溢加劇

金融科技背景下,金融混業經營更加普遍,多種業務交叉融合,導致風險交織複雜、難以識別、外溢加劇。

從傳染性來看,不同業務相互關聯滲透,跨界混業更加明顯,單個市場風險可能沿着資金鍊、擔保鏈擴散到多個市場,越界傳染性提升。

從傳導性來看,業務流轉變爲信息流打破了風險傳導的時空限制,個別機構風險在「蝴蝶效應」和「羊羣效應」疊加作用下迅速外溢,風險傳播速度呈現指數級增長態勢。

從隱蔽性來看,一些金融科技創新產品粉飾包裝,增加了金融監管界定和識別的難度,使風險隱蔽性增大。業務交叉風險對金融機構風險管理、穩健經營提出更高要求,給金融管理部門穿透式監管、防範化解金融風險帶來嚴峻挑戰。

5

加強數據資源整合、應用與安全管理

1、優化數據治理。建立健全數據治理機制,加強數據標準、數據模型、資產目錄建設和管理,理清數據權屬關係,做好數據所有權、使用權、管理權和收益權的科學界定,打造金融數據「通用語言」,切實提升數據質量和管理水平。

2、深化融合應用。統籌規劃全局數據架構,建立跨部門、跨機構、跨領域數據共享與融合應用機制,打破數據壁壘、拆除數據煙囪。深挖應用場景,運用海量多維數據實現信息整合、特徵關聯和業務洞察,將單場景信息增益疊加爲多場景、網絡化、圖譜化的高價值數據,釋放數據潛能、提升服務效率,做到「能用、會用、善用」數據。

3、強化數據保護。遵循「用戶授權、最小夠用、專事專用、全程防護」原則,充分評估潛在風險,加強數據全生命週期安全管理,綜合國家安全、公衆權益、個人隱私和企業合法利益等因素做好數據分類分級,實現數據的精細化管理與差異化防護,把好安全關口,嚴防數據泄露、篡改和濫用。

6

AI在金融業的應用將進一步加深

國務院出臺《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等政策文件,推動人工智能上升爲國家戰略,經濟社會各領域從數字化、網絡化向智能化加速躍升。

金融業要充分發揮人工智能「頭雁效應」,進一步創新智慧金融應用模式,推動智慧金融從外圍支撐向核心引領轉變,實現由賦能向增能和產能階段快速演進。

在流程再造方面,將人工智能優質模型、工具與系統貫穿應用於獲客、營銷、風控、運營等全流程,打通部門之間的業務隔閡與流程斷點,推動服務體系向主動化、個性化、精細化方向發展,提升客戶體驗和運營效率, 打造「非接觸式服務、遠程式辦理、浸入式體驗」的智慧金融新模式。

在智能應用方面,開展金融智能雲與算法規則庫的前瞻研究佈局,打造共享複用、高效敏捷、深度交互的智能中臺,構建數據驅動、人機協同、跨界融合、共創分享的智慧金融應用生態。

在算法安全方面,加快出臺人工智能金融應用監管基本規則,建立智能算法評價備案機制,強化標準符合與安全管理,提高算法的可靠性和可解釋性,提升駕馭人工智能複雜系統的能力,爲智慧金融健康發展保駕護航。

7

三農領域是金融科技的藍海之一

1、提升農村金融普惠化。加強惠農金融服務點與益農信息社、電商服務站等融合共享,運用移動金融APP、開放API等手段拓寬服務半徑,打造「跨金融機構互通、線上與線下打通、金融與公共領域融通」的服務新渠道,因地制宜豐富特色化、綜合化涉農金融服務和產品,填補農村金融服務空白。

2、助力農業產業現代化。藉助移動物聯網、衛星遙感、圖像識別、電子圍欄等技術,加強作物、畜禽、水產、林木等農業「活體」動態跟蹤,促進農業產業鏈數據自動化採集、可溯化信任和智能化分析,讓「動產」轉換爲「不動產」,推動資金流、物流、商流深度融合,提升農業產業和上下游企業融資可得性。

3、推動農民公共服務便利化,探索線上線下一體化的農村繳費模式,實現水、電、燃氣等公共事業繳費一站式辦理,推動社保服務激活、就醫結算、交通購票等公共服務數字化轉型,實現「多項服務只跑一次」,讓農民享受更優質便捷的服務體驗,助力打通智慧政務「最後一公里」。

促進鄉村建設數字化,針對農民「數字足跡」缺失、農業跨領域數據融合不足等問題,基於多方安全計算、同態加密等技術推進涉農數據共享,利用數字化手段完善農村信用信息體系,爲農戶授信策略提供可信任、可追溯的數據源,提高信用體系覆蓋面和應用效果。

8

監管科技提升風控能力

防範化解風險是金融工作的根本性任務,金融業要積極運用新一代信息技術豐富監管手段,探索金融風險甄別、防範、化解的新路徑,全面提升金融監管效能,織密風險防控的「安全網」。

1、增強監管專業性。利用監管科技搭建多層次、系統化的數字監管體系,將新技術應用帶來的新產品、新業態及時納入監管,形成與金融創新發展相配套的監管機制。

2、增強監管統一性。加強監管統籌協調能力,通過建立數字化監管規則庫、監管知識圖譜和智能化數字監管平臺,實現監管規則形式化處理、數字化轉譯和程序化服務,提升金融監管一體化水平。

3、增強監管穿透性。建設多方聯動的風險態勢感知平臺,通過複雜網絡、深度學習等手段,建立健全金融風險監測預警和早期干預機制,早識別、早預警、早發現、早處置,切實增強防範化解金融風險的能力。

9

金融新基建加速佈局

金融科技發展離不開專業分工和成熟生態,金融科技的競爭力是科技供應鏈從源頭研發到應用落地的整體競爭力。

1、加強聯合攻關。找準制約核心技術突破的瓶頸,協同產業多方力量,以「釘釘子」精神持續加強協同攻關,開展全方位、多維度的適配測試與安全評估,不斷完善具有自主知識產權、滿足金融需求、可商業化運營的金融科技產品,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金融科技民族品牌,搶佔金融科技產業「制高點」。

2、堅持場景牽引。從業務場景真實需求出發做好芯片、操作系統、分佈式數據庫等產品技術選型和應用融合,打造產用對接良性循環,爲金融科技產業發展提供充足的業務滋養,逐步擴大安全可控產品應用規模。

3、完善生態體系。推動金融科技產業鏈上下游資源整合和優勢互補,鼓勵企業探索技術共研、場景共建、成果共用、標準共商和產權共享合作模式,優化金融科技發展所需的人才、融資、知識產權等制度保障,爲金融科技產業發展提供良好環境。

點擊下方原文鏈接可查看演講全文~

—— 推薦閱讀 ——

1985-2020:中國信用卡大革命

網絡小貸沉浮錄:從盛世狂歡到大廈將傾

擔保業之殤

分享也是一種力量。

轉載請註明來源、微信號及作者

聯繫我們請發郵件:[email protected]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