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優化財政政策 提升創新鏈水平

來源:經濟參考報

中國經濟逐漸走出低谷穩健復甦

2020年第三季度,隨着全球封鎖措施放鬆、各國政府和央行以前所未有的規模迅速部署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支持,全球經濟正在從今年上半年的衰退深淵中恢復,但是復甦緩慢。同時,前三季度中國經濟實現V型反彈,增速由負轉正,國內生產總值722786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同比增長0.7%。分季度看,一季度同比下降6.8%,二季度增長3.2%,三季度增長4.9%,呈現穩健復甦態勢。

中國經濟逐漸恢復的同時,在產業結構、技術含量、數字化程度、產業鏈內循環水平等方面出現了明顯改觀,與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經濟高質量發展等中央要求高度一致。

第一,高技術推動工業加快增長,成爲經濟增長主要貢獻力量。前三季度,全國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2%,其中,高技術製造業、裝備製造業增加值同比分別增長5.9%、4.7%。從產品產量看,工業機器人、集成電路產量同比分別增長18.2%、14.7%。可見,工業技術含量總體上顯著提升。投資數據也是如此。前三季度,全國固定資產投資(不含農戶)436530億元,同比增長0.8%,其中,高技術製造業增長9.3%。高技術製造業中,醫藥製造業、計算機及辦公設備製造業投資分別增長21.2%、9.3%。

第二,數字化帶動現代服務業發展。前三季度,服務業實現穩步復甦。三季度,服務業增加值增長4.3%,增速比二季度加快2.4個百分點。數字化和信息化相關產業,成爲服務業增長的主要推動力。前三季度,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金融業等現代服務業行業增加值分別增長15.9%、7.0%,分別比上半年提高1.4、0.4個百分點。從投資來看,電子商務服務業、信息服務業、科技成果轉化服務業投資分別增長20.4%、16.9%、16.8%,遠高於第三產業投資增速(2.3%)和高技術服務業投資增速(8.7%)。這一趨勢也在消費端和外貿領域得到驗證。

第三,服務貿易逆差縮小,結構優化。前8個月,中國服務進出口總額29896.2億元,同比下降16.3%。其中,出口12370億元,下降2.2%;進口17526.2億元,下降24%。儘管服務貿易規模下降,但服務出口表現明顯好於進口,貿易逆差減少、貿易結構優化。1-8月,中國服務出口降幅小於進口21.8個百分點,帶動服務貿易逆差下降50.6%至5156.2億元,同比減少5275.2億元。同時,知識密集型服務貿易比重上升。1-8月,知識密集型服務進出口13173.9億元,增長8.5%,佔服務進出口總額的比重達到44.1%,提升10.1個百分點。其中,知識密集型服務出口6928.9億元,增長8.5%,佔服務出口總額的比重達到56%,提升5.5個百分點;出口增長較快的領域是知識產權使用費、電信計算機和信息服務、保險服務。今年9月,中國國際服務貿易交易會在北京舉辦,致力於推動中國服務進出口。

第四,三駕馬車齊發力,帶動經濟正增長。從投資來看,前三季度,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長0.8%,增速年內首次由負轉正。其中,基礎設施投資增長0.2%,增速年內首次由負轉正;製造業投資下降6.5%,降幅比上半年收窄5.2個百分點;房地產開發投資增長5.6%,增速比上半年提高3.7個百分點。隨着中央預算內投資、專項債券、抗疫特別國債等資金陸續下達,項目開工和資金到位情況持續好轉,推動投資不斷回穩向好。

從消費來看,9月份,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長3.3%,增速比8月份加快2.8個百分點。從出口來看,前三季度,貨物進出口總額同比增長0.7%,增速年內首次由負轉正。其中,9月份出口大幅增長8.7%。從利用外資來看,1月至9月全國實際使用外資7188.1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5.2%(摺合1032.6億美元,同比增長2.5%),今年以來首次實現人民幣、美元累計指標“雙轉正”。

第五,CPI和PPI剪刀差收窄,需求端和供給端雙向改善。9月,CPI同比上升1.7%(預期1.9%,前值2.4%),PPI同比-2.1%(預期-1.8%,前值-2.0%),CPI與PPI剪刀差從4月6.4%高點降至9月3.8%,連續5個月下降。剪刀差持續收窄主因是疫後供需矛盾緩解和PPI上游結構性好轉,需求端和供給端雙向改善。一方面,隨着疫情後供需矛盾的緩解、豬價同比增幅縮小,食品項增幅收窄,疊加非食品表現低迷,CPI同比自5月逐步回落至“2%”以下。另一方面,隨着疫情後內外需修復,PPI同比自6月降幅明顯縮窄。

第六,就業和居民收入趨穩,仍有較大提升空間。9月份,全國城鎮調查失業率爲5.4%,比8月份下降0.2個百分點;其中25-59歲人口調查失業率爲4.8%,低於全國城鎮調查失業率0.6個百分點,與8月份持平。31個大城市城鎮調查失業率爲5.5%,比8月份下降0.2個百分點。前三季度,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781元,同比名義增長3.9%,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0.6%,年內首次轉正,上半年爲下降1.3%。

展望四季度乃至全年,中國經濟有基礎、有條件、有信心保持目前態勢。同時,也要看到,當前境外的疫情形勢仍然比較嚴峻,國際環境不穩定、不確定性仍然存在,國內有效需求仍然不足,地區、行業、企業的恢復還不均衡,經濟持續向好的基礎還需進一步鞏固。預計四季度經濟增速有望加快至5%以上,全年經濟增速有望維持在2%以上。

財政赤字持續擴大政策後勁依靠效率提升

作爲疫情期間最重要的政策之一的財政手段,收支缺口不斷擴大,政策空間在縮小。一方面,財政收入增速下降。2020年1-8月累計,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收入126768億元,同比下降7.5%。其中,中央一般公共預算收入59259億元,同比下降10.1%;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本級收入67509億元,同比下降5.1%。全國稅收收入108236億元,同比下降7.6%;非稅收入18532億元,同比下降7%。1-8月累計,全國政府性基金預算收入47030億元,同比增長2.3%。其中,中央政府性基金預算收入2343億元,同比下降16.7%;地方政府性基金預算本級收入44687億元,同比增長3.5%,其中,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收入42017億元,同比增長9%。

另一方面,財政支出也在下降,但降幅較小。1-8月累計,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支出149925億元,同比下降2.1%。其中,中央一般公共預算本級支出21276億元,同比下降4.1%;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支出128649億元,同比下降1.7%。1-8月累計,全國政府性基金預算支出63889億元,同比增長21.1%。其中,中央政府性基金預算本級支出1516億元,同比下降6.2%;地方政府性基金預算相關支出62373億元,同比增長22%,其中,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收入相關支出38947億元,同比下降12.7%。

中國的地方債、專項債發行較快。截至9月底,地方債累計發行56789億元。新增債券完成全年發行計劃的91%,其中一般債券完成全年計劃的95.8%;專項債券完成全年計劃的89.7%,完成已下達額度的95%。留給第四季度的空間已經比較小。

綜上,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和支出都下降,而收入下降幅度更大;全國政府性基金預算收入和支出都上升,而支出上升幅度更大,財政赤字率正在攀升,財政政策實施空間收窄。

提升我國創新鏈產業鏈供應鏈水平勢在必行

疫情帶來的影響不僅是總量上的,更是結構上的,確切地說是局部產業鏈受影響更大。受疫情影響,“科技逆全球化”趨勢全面凸顯。世界主要大國紛紛重構國家科技供應鏈體系,強化其全球科技主導力將成爲新趨勢。同時,創新鏈、產業鏈、供應鏈的自給自足趨勢不斷增強,跨國鏈條斷裂風險增大。

中央提出構建新發展格局,加強創新鏈和產業鏈的內循環能力。面向未來,中國應進一步提高創新鏈和產業鏈水平。特別是,在財政赤字較高的情況下,通過提高財政政策效率提升創新鏈和產業鏈水平。爲此,提出以下政策建議:

第一,加快工業基礎產業鏈補短板。中國工業門類齊全,是全世界唯一擁有聯合國產業分類中全部工業門類的國家。對於那些對未來投資具有戰略意義的技術、處於供應鏈上游的技術或具有較長成熟度的技術,應該獲得更大的政策支持和投資補貼。

第二,提升數字技術和數字貿易。把握數字貿易時代全球價值鏈的變動軌跡,採取適合本國數字貿易的發展路徑,我國才能把握數字貿易時代的發展機遇,以推動實現全球價值鏈邁向中高端,提升未來在全球經濟政治秩序中的話語權。實現從產品貿易到價值鏈貿易,以價值鏈發展和貿易模式轉變增強中國產業穿透力。

第三,加強服務業的技術創新。長期以來,中國產業發展非常依賴外需和出口導向,導致製造業過大,服務業在一定程度上受抑制,二、三產業不協調。未來產業發展更加依靠自主技術創新,尤其是三產的技術創新。

第四,構建“三鏈融合”的科技服務平臺。產業鏈、價值鏈、供應鏈問題,歸根到底是技術問題。要突破地理邊界和行政邊界的束縛,積極打造多尺度協同創新服務體系。可探索建立跨越邊界的開放型協同創新服務平臺,圍繞各區域產業、創新的實際情況,協同開展創新服務體系建設。

第五,權衡財政力度,控制地方債風險。在擴大財政政策力度,提高赤字率和地方債的同時,還需注意到財政緊平衡問題日益凸顯的現實。財政收入低增長和高企的地方債務並存,是採取進一步財政刺激措施時必須考量的因素。地方債發行前須謹慎評估,應嚴控潛在風險較大地區發債金額;加大疫情地區地方專項債發行,採取稅收優惠或減免等方式降低疫情相關企業的生產運營成本和融資成本。

第六,優化支出結構,提高財政資金使用效率。財政資金應集中投向就業、民生、疫情防控、數字基礎設施等領域;創新財政手段,通過特別國債、消費券等對特定領域、特定行業、特定企業、特定羣體進行精準扶持;通過財政支出結構的調整,推動穩增長和社會治理水平攀升良性循環。圍繞提高資金使用效益切實用好資金。一方面,督促指導各地加快中央預算內投資計劃執行和項目建設進度及專項債券發行使用進度;另一方面,組織做好2021年中央預算內投資計劃編制工作。

第七,大幅降低中間品進口關稅,穩定全球供應鏈核心地位。在我國外貿結構裏面,中間品貿易佔進口比重長期保持在60%至70%,佔出口比重也在40%以上。建議大幅降低中間品關稅,可考慮在海南自貿港和上海自貿區範圍內適當提升中間品零關稅商品比重。以進口帶出口、吸引外資流入、增強產業競爭力、穩固並增強我國在全球產業鏈核心地位;鼓勵各地建設中試基地,利用我國的超大市場規模吸引外資,穩住中間產品供應,搶佔先進技術使用權。

第八,更好參與國際產業分工。應鼓勵我國企業參與制定數字技術多邊標準的議程,加快中方技術在新興和發展中國家的應用推廣;鼓勵企業與境外研究機構建立合作伙伴關係;建立對外投資聯盟,整合企業在信息獲取、銷售渠道等資源,推動企業“抱團出海”;支持外資企業參與科技創新事業,利用國外先進技術、人才和理念,提升企業創新能力。

(作者單位: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院)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