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8日和29日,由成都市人民政府、世界文化名城論壇組委會(WCCF)主辦,成都傳媒集團承辦,每日經濟新聞執行的以“從文化空間到城市認同”爲主題的2020第三屆世界文化名城論壇·天府論壇,將在成都召開。

本屆天府論壇採取“線下+線上”相結合的方式舉行,從舉辦時間和形式上,“無縫銜接”世界文化名城論壇年度峯會。屆時,世界城市書店沙龍、文化遺產與城市發展沙龍、時尚創意設計與城市空間沙龍、歐中文旅創新發展(成都)峯會、世界文化名城路演中心首場“雲上路演”等精彩活動將逐一上演。數百位國內外知名文化大咖、業界領袖將聚首蓉城,深入探討文化與城市認同、文化遺產的傳承與創新等重要議題,聚焦文化、旅遊、時尚設計等領域的發展趨勢,爲成都世界文化名城“三城三都”建設建言獻策。

在論壇開始前,紅星新聞記者採訪了參加論壇的國內外部分嘉賓,關於城市、文化和創意,他們帶來這些觀點和建議。

↑成都太古裏

RENEW諮詢顧問公司董事長威廉·奈特:

“設計”是城市的戰略工具

當設計與創意在城市中彙集,會產生怎樣的影響力?“創意能帶來多大的能量,總是讓人難以置信。對於一些城市來說,設計可以是一種戰略工具。”RENEW諮詢顧問公司董事長威廉·奈特講述道:“設計一個城市,應致力於將創新作爲關鍵的經濟驅動力,以及表達和傳遞幸福的關鍵手段。”奈特進入創意設計行業已二十年有餘,曾負責過大大小小的創意設計活動,從策劃到執行,從中東到歐洲,他見證了設計的跨界融合與拓展。

城市應該如何將創意設計作爲動力來引領發展?在奈特看來,城市是設計與人之間的連接點。城市能夠通過社會組織活動、加強交流,並將各種不同的基礎設施相互融合,讓更多人瞭解城市設計的內涵,並讓這些設計得到最大化的利用。

此外,他談到,一個以設計帶動自身發展的城市,應該是包容而充滿多樣性的。城市要吸引一代又一代的設計人才來到這裏,設計經驗與機會也需要不斷傳承下去。同時,城市需要爲生活在這裏並支持着這裏發展的年輕設計者們提供更多的資源。

成都天府文化研究院院長譚平:

天府文化是成都衝向世界文明的重要載體

文化,是一座城市的根與魂。作爲天府文化研究院院長,譚平認爲,天府文化作爲成都永遠不會改變的“不動產”,是成都衝向世界文明的重要載體。與傳統巴蜀文化不同,天府文化從時間上來看,橫跨了過去、現在和未來,不僅有傳統元素,還注重現代都市存在。也就是說,天府文化不僅是歷史的書籍或器件,也可以是今日的文化場所,或是餐桌上的一道菜餚。

譚平表示,成都的文化遺產十分豐富。首先,文學藝術遺產相當出衆。無論是杜甫草堂還是武侯祠,都是享譽海內外的著名景點,歷史文化價值極高。“陽春白雪”之外,成都文化遺產的突出特點便是其平民化的一面。比如川菜,川菜便是八大菜系中最具羣衆基礎、最平民化的一個。

在豐富的文化遺產背後,如何進一步發揮文化遺產對城市發展的促進作用?在譚平看來,其中關鍵在於,要進一步弘揚天府文化,塑造成都人的文化認同和身份認同,打造最持久、最深沉的文化自覺與文化自信。

譚平表示,除了城市博物館和音樂廳,普通市民的生活方式和言行舉止也體現了城市的價值觀和文化感,從而形成一種城市氣質,讓每個走進成都的外地人和外國人產生“親近感”,進而對成都人的生活方式產生嚮往,讓“像成都人那樣生活”成爲引領時代潮流的價值選擇。

成都露天音樂廳

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長顏勁松:

考古發掘與大遺址保護利用是基礎環節

在文化遺產保護與城市發展的博弈中,爲妥善處理文物保護與城市建設發展的矛盾,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進行了積極探索和創新。成都14335平方公里的土地有着太多的歷史文化遺存,這是歷史所賦予的深厚底蘊和文化滋養,也是發展城市旅遊經濟和文化創意產業的先天優勢。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長顏勁松認爲,利用文化遺產發展城市旅遊經濟和文化創意產業,要做到以下四點:

一是做好考古發掘與大遺址保護利用工作,這是成都建設世界文化名城的基礎環節,對展示成都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實現歷史文化遺產全民共享有重要意義。

二是要大力發展文博創意產業,積極培育城市多樣化文化生活需求和文化消費場景,促進文化產業創新升級。

三是打造享譽中外的城市文化品牌。深度發掘古蜀文化、三國文化、杜詩文化等,鞏固提升“博物館之都”“非物質文化遺產之都”的國際影響力,打造推介一批具有國際範、中國味、古蜀韻的國家文化地標和精神標識。

四是在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發展框架下,推動成渝文旅產業抱團發展、共建共享、區域共進,構建錯位發展、突出差異、優勢互補的文化旅遊產業集羣。

創新英國創意經濟負責人湯姆·坎貝爾:

藝術金融創新在倫敦、成都、上海等城市快速發展

“人們可以進行借貸、交易、分割所有權等,爲藝術品注入了流動性和經濟活力。”在創新英國創意經濟負責人湯姆坎貝爾 (Tom Campbell)看來,隨着全球藝術品市場的擴張,更多的藝術家們成爲了文化企業家,憑藉其文化創意發展事業,藝術品也越來越被視爲一種金融資產。

坎貝爾是世界文化名城論壇·天府論壇的老朋友了,他在去年的主題論壇上帶來新經濟與城市文化相關的演講。今年,他將在論壇的系列活動中再次擔任嘉賓,講述藝術、金融、科技的美麗邂逅。金融助推藝術品資產化藝術品消費市場,已經從小衆級玩家,走向大衆消費。

“過去的二十年裏,文化消費和藝術品購買已大大增加。”坎貝爾說道,“不僅僅是知名超級收藏家和私人投資者在藝術品上投入大量資金,日益擴大的中等收入羣體也傾向於在藝術品和欣賞藝術品上花錢。”同時,在熱衷於數字消費和在線文化消費的人羣中,他們對於線下文化產品和藝術品的需求也在增加。據他介紹,當代藝術品拍賣額從2000年的9200萬美元,增長到2019年的20億美元。

藝術市場的消費升級的同時,藝術家們獲得了更多的融資機會,他們愈加將自己定位爲文化企業家。與此同時,藝術品、藝術家事業和生活方面的資金來源、融資方式都經歷了很大程度的創新。坎貝爾認爲,現在,藝術家獲得資助的方式更加複雜,藝術品逐漸被當做金融資產對待,就像一種抵押品,可以進行借貸、交易甚至所有權分割,因此藝術品獲得了更多的流動性和經濟活力。

在這一理念轉變的基礎上,藝術金融的融合有了更多的形式,基於這樣理念的藝術融資方式在倫敦、成都、上海等城市得到快速發展。以如今非常火的衆籌爲例,坎貝爾補充道,公衆被邀請資助一項藝術作品的開發,藝術家能在進行創作之前籌集到所需的資金。

以衆籌爲代表的藝術金融創新的背後是技術的支撐。坎貝爾表示,在線拍賣正爲全球買家和賣家極大地提高審查和流動性。“諸如區塊鏈之類的新興技術有望加速和改進認證流程,並實現認證自動化。技術人員、科學家、藝術家之間的界限正在被打破,由此帶來可觀的創新設計以及新產品和服務。”

紅星新聞記者 彭祥萍

編輯 陳怡西

(下載紅星新聞,報料有獎!)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