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齡化和少子化對我國社會的影響正在快速顯現。隨着第一代獨生子女父母邁入中高齡老人的行列,我國將在“十四五”期間迎來一波養老照護的高潮。

10月26日至29日,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在京召開。會議將審議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爲未來5年乃至15年中國發展擘畫藍圖。

民政部預測,“十四五”期間,全國老年人口將突破3億,我國將從輕度老齡化邁入中度老齡化。如何將這批老人照顧好,讓他們能夠安享晚年,是正在制定中的“十四五”規劃的重要內容。

中國老齡協會副會長朱耀垠重陽節當天在泰康之家杭州大清谷養老社區開幕儀式上表示,發展健康養老不僅是“十四五”的重要任務,也必然對實施國家“十四五”的總體戰略佈局至關重要。

清華大學就業與社會保障研究中心副主任劉廣君認爲,我國老齡化速度太快了, 76%的老人帶病養老,醫療資源和康復護理的資源供給趕不上老人數量的增長,“十四五”期間醫養結合的思路應該從原來的疾病管理轉向加長老人的健康期,引導老人們積極主動地將健康管理前置。

“十四五”期間全國老年人口將破3億

民政部養老服務司副司長李邦華近日表示,根據相關預測,“十四五”期間,全國老年人口將突破3億,將從輕度老齡化邁入中度老齡化。民政部分析,5到10年後,全國第一代獨生子女父母將進入中高齡,我國將迎來一波養老照護的浪潮,養老服務將接受更大的挑戰和考驗。

按照老齡化的時間表,65歲以上的老人佔到總人口7%~14%就是進入老齡化社會,如果佔到14%~21%就是中度老齡化社會,要佔到21%以上就是純粹的重度老齡化社會。

泰康保險集團創始人、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陳東昇表示,當前中國65歲以上的人員已經佔到12.7%,接近中度老齡化社會,中國進入老齡化社會速度如此之快是沒想到的,我們對老齡社會如此準備不足也是沒有想到的。

長壽時代已經到來。上海市民政局10月25日公佈的數據顯示,上海百歲老人首次突破3000人。自1953年起,上海百歲老人數量從1人到1000人,用時58年;從1000人到2000人,用時6年;從2000人到3000人,僅用時3年。2000年到2019年,上海百歲老年人口增加了7.9倍,年均增長率達到12.2%。

老人們雖然越來越長壽,但生存質量卻有待提高。國家衛健委的數據顯示,我國居民2018年人均預期壽命是77歲,但是健康預期壽命僅爲68.7歲,平均帶病期8.3年。

長壽時代對整個社會資源的供給和分配都提出了新的挑戰。劉廣君說,近年來我國雖然建了很多醫院,但人均醫療康復資源仍然非常稀缺,比如按照國際標準每十萬人中應該有50名專業人員,中國只有3.6名,老人的增長速度要快於供給速度,這就是我國存在的問題。

陳東昇表示,中國老齡化社會來得快,未富先老的挑戰和壓力之大是人類歷史上沒有發生過的,韓國和日本進入老齡化社會時,人均GDP爲2.1萬~2.7萬美元,而中國人均GDP剛剛過一萬美元,卻已經接近中度老齡化社會。

“十四五”規劃重在健康養老

李邦華表示,“十四五”時期,我國的老年人口增長曲線相對平緩,經濟社會不斷發展,是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做好養老服務準備的寶貴窗口期。民政部於去年上半年啓動了“十四五”養老服務規劃編制工作,目前已完成前期的專題研究,正會同相關部門深入論證有關規劃內容。

老齡委的調查數據顯示,有超過10%的老人存在大小便失禁的情況,有15.2%的老人需要護理。但是目前照料老年人的主要是配偶,佔了43.5%,兒子是28.7%,女兒是10.6%,還有少量的是家庭保姆,佔了2.9%,利用專業醫療或者專業養老護理的僅僅佔了1.1%。

朱耀垠表示,2.53億60歲以上的老年人的餘壽中,有2/3的時間處於帶病的生存狀態,但目前養老醫療服務體系的供給總體不足,我們要大力發展社會化的醫養相結合的服務,改變供需明顯失衡的現狀。

國泰君安(18.100, 0.00, 0.00%)研報看好的“十四五”規劃的七大領域中,有兩個與健康養老有關,分別是人口結構醫藥消費和養老服務,研報認爲這兩個領域將產生明顯的需求。

研報認爲,我國人口結構將發生深刻變化,人均收入也靠近高收入國家水平,消費率提升和消費升級將愈發明顯,醫療消費也將上一新臺階。“十四五”期間對養老服務社會保險、標準化養老服務、社區養老、居家養老、養老服務信息化建設、養老醫療器械等的需求將極大。

泰康保險集團總裁劉挺軍表示,醫養結合是長壽時代面對疾病譜系變化的一個全新的模式。過去整個健康的供給體系是以醫院爲中心的,但老齡化面臨的是從急性期疾病轉到慢性期疾病,比如糖尿病、高血壓、呼吸系統以及精神類的疾病。這些慢性病的照護模式不應該是讓老人們一定要去醫院,而是由其居住的社區來提供這些照護服務,這是最大的變化。

“醫養結合,準確地說是養(老)康(復)結合的養老社區,這是應對長壽時代慢病挑戰的一個長期戰略性的解決方案。”劉挺軍說。

清華大學就業與社會保障研究中心主任楊燕綏認爲,真正的醫養結合不是醫院辦養老,也不是養老院辦醫療,而是讓中老年人的慢病管理、健康管理,以及老年人需要的各種照料都方便可及,這就是醫養結合。

地方積極聯手社會資本應對老齡化

保險資金、銀行資金、大的國有企業,還有房地產企業參與養老事業的情況進行摸底,進行調研。

面對快速老齡化,地方政府紛紛在養老產業上進行佈局,熱情地對醫養類的社會資本拋出繡球,泰康之家近年來在全國各地的快速落地就是一個縮影。目前,泰康之家養老社區已覆蓋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西南、華中等核心區域的20個重點城市。

以杭州爲例,在大清谷養老社區開業儀式現場,泰康就與杭州市西湖區簽訂合作協議敲定了第二家養老社區的選址。同時,泰康還與西湖區政府下屬西湖城投集團簽署了戰略合作協議,將醫養健康產業與城市更新升級、新城鎮建設、產業配套升級、盤活國有資產等相結合,共同在西湖區及杭州市就大健康產業展開多維度戰略合作。

劉廣君表示,應對人口老齡化,僅靠政府和企業的努力是不夠的,必須倡導積極老齡化,不能再依賴醫療資源和康復護理資源的供給,而是要發揮老人的主動性,將健康管理前置,延長老人的健康期。朱耀垠建議,對於個人來說,要切實加強全生命週期的養老準備。一方面是心理精神方面的準備,另一個更重要的是物質財富的儲備。此外,整個社會也都要儲備財富爲未來的養老做準備。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