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經看到過這樣一個新聞:一名男子酒駕,被交警抓住了。這名男子卻說"自己只是一個孩子"。後來調查發現,這名男子是91年出生的,而這名交警則是93年出生的。

雖然這樣的新聞很搞笑,但是這樣的事情卻不止出現了一次。

同樣是一名男子,這名男子僞造駕駛證,被交警抓住了,他的母親也說:"他只是一個孩子。"然而,這名男子已經30歲了。

還有一個類似的新聞,一位成年男性開車被警察攔下,他竟然宣稱"自己是銀河系皇家,如果激怒他就要"毀滅地球"。

他說:"我皇家在整個銀河系在整個宇宙是最大的……我要坐偉大的帝位……你知道嗎,你要是激怒我,我是要滅掉地球的!"

這些新聞,雖然好笑,但是卻也引人深思,

如今可真是一個"巨嬰"橫行的時代啊

。一些成年人,不但沒有表現出成年人的成熟穩重與擔當,反而是表現得和一個嬰兒、一個孩子一般。

發生這樣的事情,父母們應該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

成長規律不可逆反:孩子就應該有孩子的模樣

在孩子小的時候,父母希望孩子聽話懂事,並且也是以這樣的原則要求孩子。父母的願望是沒有錯誤的,也可以讓人理解。但是,大多數父母卻是直接剝奪了孩子的權利,把孩子當成一個大人來對待。

這樣一來,孩子明明是一個孩子的身份,卻要時不時地做出大人的行爲和具備大人的思想。結果,這些孩子在成長之後,卻變成了一個個巨嬰。

孩子陷入了一種"倒置病":小時候成熟,長大後變成了一個巨嬰。

小孩子本來就是不講道理,不喜歡被太多的規矩約束着,天性活潑,喜愛玩鬧。這些特點都是孩子身上固有的特徵。所以,父母教育孩子,應該是在保留孩子身上的孩子本性上,再進行進一步的教育。

正常情況下,父母應該讓孩子順着成長規律去成長,

在孩子小的時候,孩子可以調皮、可以玩鬧、甚至是不講道理,但是孩子也應該承擔起一個孩子的責任。與成年人相比,一個孩子的責任則是要顯得沒有那麼複雜。孩子只需要在對應每一個不同的身份時,做好每一個身份應該做的事情。

比如說,作爲一個學生,孩子就應該認真聽講、認真完成作業,做好一個學生的職責;作爲一個女兒或者兒子,孩子應該愛自己的父母,尊敬自己的父母。

而當孩子長大成人之後,孩子就應該承擔更多的責任,不僅僅是對自己、更是對家人、國家。

也就是說,小時候孩子可以調皮,但是不能沒有規矩;但是長大之後,孩子就不能再像一個孩子一樣,沒有規矩了。

不少人陷入"倒置病":小時假成熟,長大變巨嬰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父母要求孩子聽話,其實就是在壓制孩子的本性。父母希望孩子守規矩,聽話懂事一些,這樣以後孩子才能成長爲一個懂規矩的人。

但是,如果父母不能把握規矩的度,最終孩子就會懂事過頭,孩子長大之後也會患上"倒置病"。

那麼,過分懂事的孩子,長大之後都有些什麼特點呢?

陷入"報復性補償"

什麼是"報復性補償"呢?

通俗來講,"報復性補償"是指一個人在小的時候越缺少什麼,長大之後越去補償自己,這是一個報復性的行爲。

比如說,父母總是不讓孩子喫冰淇淋,那麼孩子長大之後,就會越想要去喫冰淇淋,而且還是喫很多很多的冰淇淋。

同樣道理,孩子被要求聽話懂事,那麼在孩子小的時候,孩子就幾乎沒有做過玩耍、反駁父母等一些看似叛逆的行爲。結果孩子在長大之後,就會開始去做這些事情,一次彌補小時的空缺。

這也是爲什麼父母總是會覺得奇怪,明明孩子以前是非常努力、非常聽話懂事的呀,怎麼長大之後變得這麼叛逆呢?其實,這都是因爲孩子的"報復性補償"心理。

性格上的缺陷:沒有責任感

我們知道,大人是很難與小孩子講大道理的,因爲小孩子最會無理取鬧了,成年人怎麼和孩子講大道理都是講不通的。但是,因爲孩子的身份,所以,大人是不會過多責怪孩子的。

然而患了"倒置病"的人,卻完全是反過來了。

小時候懂事地不像一個孩子,長大之後,卻不懂事地不像一個大人。

我們會聽到這樣一些新聞:某某出軌、某某某大學生整日逃課、某某某賭博拋下家人獨自逃跑等等事件。這些事件無一都是某些成年人逃避自身責任的體現。就是因爲孩子過分守己,纔會導致孩子在長大之後變得過分放蕩自我。

失去自我,不知道"我是誰"

那些從小就過分聽話的孩子,到完全出了社會之前,都是按照父母給他們指明的道路去完成各種任務。

但是,等到孩子長大之後,父母已經沒有能力去幫助孩子指明道路,要靠孩子本身去用力地行走自己的道路了,這時,孩子卻不知道要怎麼辦了。包括一些大學生上了一年課之後,出現了想要轉專業的狀況、還有越來越高的年輕人換工作的幾率。

以上現象都是孩子失去自我,不知道"我是誰"的表現。"我是誰?""我要做什麼?""我應該做什麼?""我喜歡做什麼?""我當下最應該做的是什麼?"等等問題,都是

需要孩子從幼年開始逐漸探索,再等到孩子長大之後,找到答案的一個過程。

父母要做好預防工作:小心孩子陷入"倒置病"

如何防止孩子陷入"倒置病"呢?這需要父母做到以下三點:

以身作則:父母的陪伴要走心

父母的現狀藏着孩子的未來,父母在孩子面前是怎樣表現的,那麼孩子的未來就會成爲父母現在的模樣。如果父母經常對孩子實施暴力,那麼孩子未來也很有可能會對自己的孩子實施暴力。

確實,現代社會的競爭越來越大了,父母着急擔心也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正是因爲如此,父母給予孩子的陪伴就更應該走心一些。以身作則,給孩子做一個好榜樣。

給予孩子愛與包容:適度的反叛是正常的

父母希望孩子懂事,聽話,這可以理解。父母應該給孩子畫一個圈子,讓孩子在這個圈子裏面自由活動,但是,如果孩子出了圈子,父母就必須要採取一些措施,讓孩子重新回到圈子裏面。這也就是美國精英家庭常常說的"圈養"。

也就說,

父母既要給孩子調皮玩耍的機會,但是又不能讓孩子把這份調皮玩耍演變成驕縱、蠻橫。

孩子犯錯,父母教育孩子的時候,父母也要讓孩子感受到父母對孩子的愛。

這樣,孩子纔會知道,自己是錯的,父母的教訓也是爲了自己好。

教會孩子進行自我探索

上文提到了,孩子長大之後變成了"巨嬰",這也是孩子不明白自己是"誰"的一個體現。在孩子小的時候,孩子會表現出強烈的好奇心,並且不斷地提問父母:"這是啥?我是誰?我未來要成爲什麼?"等等問題。

其實,當孩子問出這些問題時,孩子就是在初步地探索自我。然而,大多數父母因爲嫌棄孩子煩躁,便直接忽視了孩子的提問。

不管是對於一個孩子、還是一個成年人,自我的探索是非常重要的,它可以幫助人更加堅定地走好未來的路。

所以,父母不僅要耐心地回答孩子的提問,更是要有效地引導孩子,讓孩子進行自我的探索。如果孩子能夠明白我是誰,我要幹什麼,那麼孩子將會更加自覺地去做一些事情。

父母要記住,孩子應該要有一個孩子的模樣,大人也應該要有一個大人的模樣。以一個大人的要求去命令孩子,孩子只會越來越糟糕。要在保留孩子天性的基礎上,再對孩子進行教育,相信孩子一定會成長地越來越好。

更多育兒母嬰知識請關注我們,如果您喜歡這個篇文章,請點贊或分享給更多的人!#巨嬰#成年人#交警收藏

這樣一來,孩子明明是一個孩子的身份,卻要時不時地做出大人的行爲和具備大人的思想。結果,這些孩子在成長之後,卻變成了一個個巨嬰。

孩子陷入了一種"倒置病":小時候成熟,長大後變成了一個巨嬰。

小孩子本來就是不講道理,不喜歡被太多的規矩約束着,天性活潑,喜愛玩鬧。這些特點都是孩子身上固有的特徵。所以,父母教育孩子,應該是在保留孩子身上的孩子本性上,再進行進一步的教育。

正常情況下,父母應該讓孩子順着成長規律去成長,

在孩子小的時候,孩子可以調皮、可以玩鬧、甚至是不講道理,但是孩子也應該承擔起一個孩子的責任。與成年人相比,一個孩子的責任則是要顯得沒有那麼複雜。孩子只需要在對應每一個不同的身份時,做好每一個身份應該做的事情。

比如說,作爲一個學生,孩子就應該認真聽講、認真完成作業,做好一個學生的職責;作爲一個女兒或者兒子,孩子應該愛自己的父母,尊敬自己的父母。

而當孩子長大成人之後,孩子就應該承擔更多的責任,不僅僅是對自己、更是對家人、國家。

也就是說,小時候孩子可以調皮,但是不能沒有規矩;但是長大之後,孩子就不能再像一個孩子一樣,沒有規矩了。

不少人陷入"倒置病":小時假成熟,長大變巨嬰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父母要求孩子聽話,其實就是在壓制孩子的本性。父母希望孩子守規矩,聽話懂事一些,這樣以後孩子才能成長爲一個懂規矩的人。

但是,如果父母不能把握規矩的度,最終孩子就會懂事過頭,孩子長大之後也會患上"倒置病"。

那麼,過分懂事的孩子,長大之後都有些什麼特點呢?

陷入"報復性補償"

什麼是"報復性補償"呢?

通俗來講,"報復性補償"是指一個人在小的時候越缺少什麼,長大之後越去補償自己,這是一個報復性的行爲。

比如說,父母總是不讓孩子喫冰淇淋,那麼孩子長大之後,就會越想要去喫冰淇淋,而且還是喫很多很多的冰淇淋。

同樣道理,孩子被要求聽話懂事,那麼在孩子小的時候,孩子就幾乎沒有做過玩耍、反駁父母等一些看似叛逆的行爲。結果孩子在長大之後,就會開始去做這些事情,一次彌補小時的空缺。

這也是爲什麼父母總是會覺得奇怪,明明孩子以前是非常努力、非常聽話懂事的呀,怎麼長大之後變得這麼叛逆呢?其實,這都是因爲孩子的"報復性補償"心理。

性格上的缺陷:沒有責任感

我們知道,大人是很難與小孩子講大道理的,因爲小孩子最會無理取鬧了,成年人怎麼和孩子講大道理都是講不通的。但是,因爲孩子的身份,所以,大人是不會過多責怪孩子的。

然而患了"倒置病"的人,卻完全是反過來了。

小時候懂事地不像一個孩子,長大之後,卻不懂事地不像一個大人。

我們會聽到這樣一些新聞:某某出軌、某某某大學生整日逃課、某某某賭博拋下家人獨自逃跑等等事件。這些事件無一都是某些成年人逃避自身責任的體現。就是因爲孩子過分守己,纔會導致孩子在長大之後變得過分放蕩自我。

失去自我,不知道"我是誰"

那些從小就過分聽話的孩子,到完全出了社會之前,都是按照父母給他們指明的道路去完成各種任務。

但是,等到孩子長大之後,父母已經沒有能力去幫助孩子指明道路,要靠孩子本身去用力地行走自己的道路了,這時,孩子卻不知道要怎麼辦了。包括一些大學生上了一年課之後,出現了想要轉專業的狀況、還有越來越高的年輕人換工作的幾率。

以上現象都是孩子失去自我,不知道"我是誰"的表現。"我是誰?""我要做什麼?""我應該做什麼?""我喜歡做什麼?""我當下最應該做的是什麼?"等等問題,都是

需要孩子從幼年開始逐漸探索,再等到孩子長大之後,找到答案的一個過程。

父母要做好預防工作:小心孩子陷入"倒置病"

如何防止孩子陷入"倒置病"呢?這需要父母做到以下三點:

以身作則:父母的陪伴要走心

父母的現狀藏着孩子的未來,父母在孩子面前是怎樣表現的,那麼孩子的未來就會成爲父母現在的模樣。如果父母經常對孩子實施暴力,那麼孩子未來也很有可能會對自己的孩子實施暴力。

確實,現代社會的競爭越來越大了,父母着急擔心也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正是因爲如此,父母給予孩子的陪伴就更應該走心一些。以身作則,給孩子做一個好榜樣。

給予孩子愛與包容:適度的反叛是正常的

父母希望孩子懂事,聽話,這可以理解。父母應該給孩子畫一個圈子,讓孩子在這個圈子裏面自由活動,但是,如果孩子出了圈子,父母就必須要採取一些措施,讓孩子重新回到圈子裏面。這也就是美國精英家庭常常說的"圈養"。

也就說,

父母既要給孩子調皮玩耍的機會,但是又不能讓孩子把這份調皮玩耍演變成驕縱、蠻橫。

孩子犯錯,父母教育孩子的時候,父母也要讓孩子感受到父母對孩子的愛。

這樣,孩子纔會知道,自己是錯的,父母的教訓也是爲了自己好。

教會孩子進行自我探索

上文提到了,孩子長大之後變成了"巨嬰",這也是孩子不明白自己是"誰"的一個體現。在孩子小的時候,孩子會表現出強烈的好奇心,並且不斷地提問父母:"這是啥?我是誰?我未來要成爲什麼?"等等問題。

其實,當孩子問出這些問題時,孩子就是在初步地探索自我。然而,大多數父母因爲嫌棄孩子煩躁,便直接忽視了孩子的提問。

不管是對於一個孩子、還是一個成年人,自我的探索是非常重要的,它可以幫助人更加堅定地走好未來的路。

所以,父母不僅要耐心地回答孩子的提問,更是要有效地引導孩子,讓孩子進行自我的探索。如果孩子能夠明白我是誰,我要幹什麼,那麼孩子將會更加自覺地去做一些事情。

父母要記住,孩子應該要有一個孩子的模樣,大人也應該要有一個大人的模樣。以一個大人的要求去命令孩子,孩子只會越來越糟糕。要在保留孩子天性的基礎上,再對孩子進行教育,相信孩子一定會成長地越來越好。

更多育兒母嬰知識請關注我們,如果您喜歡這個篇文章,請點贊或分享給更多的人!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