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印度當局爲了給十幾萬士兵配備足夠防寒服,可謂絞盡腦汁,卻難以如願,只能讓士兵用舊衣服湊合,或者自行解決。這裏面既有資金困難的問題,也有缺乏生產採購渠道的問題。

但我們如果從另一個角度——家禽養殖業去看,就能發現很微妙的細節:中國和印度的鴨子養殖業,是兩百倍以上的差距啊!

要知道,防寒服的關鍵材料是填充物——羽絨,包括鴨絨和鵝絨。印度雖然棉花產量很大,但用於防寒根本比不上羽絨,特別是在零下20度以下的高寒地帶。

然而,鴨絨和鵝絨的全球產量大約只有四五十萬噸,中國就佔了九成以上。關鍵原因,就是中國的鴨鵝養殖業領先全世界,而且長期佔有壓倒性優勢。

中國的鴨子每年存出欄數量大約在50億隻左右,其中肉鴨有42.68億隻(2019年數據)。另外,中國養鵝每年存出欄量大約也有6-7億隻。其中,作爲羽絨來源的肉鵝、肉鴨在中國養殖比例很高,雖然蛋鴨和蛋鵝的絕對數量並不少。

相比之下,印度的鴨子和鵝就少多了。根據聯合國糧農組織數據,印度的鴨子年存出欄量大約只有2032萬隻(2017年數據,2018年後還所下降),鵝的數量不明,估計只有百萬只,數量都僅有中國的百分之零點幾。僅從數量來看,中國養鴨業的規模就超過印度兩百倍以上!

不僅如此,印度的鴨子品種也有很大影響。印度養鴨業多數爲印度跑鴨、康貝爾鴨這樣的蛋鴨,而中國以北京鴨、櫻桃谷鴨等各種肉鴨居多。可以說,印度鴨子養殖業主要目的是產蛋,出欄屠宰量很少。但是,鴨絨的產出量是高度依賴鴨子屠宰量的,所以印度很難有多少鴨絨產出。

另一方面,肉鴨和蛋鴨的鴨絨產出也有很大差距。蛋鴨屠宰後最多隻能產出四五十克鴨絨,而中國人經常喫的北京鴨等肉鴨卻能產出一百多克鴨絨。一件羽絨服,需要大約1200-2000克的羽絨,大概需要十多隻肉鴨的鴨絨,蛋鴨則就要數十隻了。

還有,蛋鴨的鴨絨質量也較差,像康貝爾鴨這類顏色還是花色的。而中國養殖最多的北京鴨、狄高鴨、櫻桃谷鴨、海格鴨等肉鴨多是白羽鴨,顏色佔據了先天優勢。由於顏色不夠白,印度的鴨子在羽絨質量方面也上不了檔次,賣不出價錢,自然沒有了發展鴨絨產業的內在動力。

而且從數學角度看,哪怕印度把所有存欄蛋鴨都宰了,全做成鴨絨,按照三十隻蛋鴨換一件羽絨服來算,也只能造出70-80萬件羽絨服,還不夠100多萬印度士兵每人一件。何況印度鴨子要留着下蛋,不可能做出這種事。

因此,印度全國的鴨鵝養殖業,最大限度也只能提供幾萬件防寒服的填充材料,而現實中可能更少。說到底,印度想獲得大量防寒服,只能依靠從國外進口。但是,不管是西方還是東方的防寒服品牌,在鴨絨或鵝絨來源方面是離不開中國的。也就是說,即使印度從歐美進口幾萬件高檔防寒服,填充材料大概率也是來自中國的鴨子和鵝。

說到這裏,全國愛喫鴨子的喫貨們,給你們敬個禮!你們愛喫鴨子,等於支持了中國一種戰略產業。幾十億只肉鴨在做成烤鴨、燒鴨、醬鴨、樟茶鴨、蟲草鴨、鹹水鴨、鴨肉火燒的時候,也在源源不斷提供着讓別國羨慕的一種戰略資源。(作者:陶慕劍)

本文爲***作者原創,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