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清新聞網10月27日訊 (記者 林明 實習記者 陳凱婷)1986年,翁瑞泉擔任福清市外貿局局長,一干就是8年。那是一段他割捨不去的歲月。他見證、親歷着福清剛剛萌芽的外貿時代。

農副產品的外貿時代

上個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期,我們的外貿還處於初級階段,出口的產品非常簡單,也沒有專業的外貿人才,就連我這個搞農業出身的人都被調來做外貿工作了。”翁瑞泉這樣調侃自己的“走馬上任”。在翁瑞泉記憶裏,當時出口的產品基本上都是初始的農副產品和手工藝品。

翁瑞泉覺得這些初加工的農副產品利潤太低,如果能夠在畜牧業和水產業上開展集約化生產,那麼利潤應該會翻番。於是,福清開始利用農業的一些優勢,從瘦肉型豬、鰻魚、對蝦等外貿產品慢慢發展起來。以養豬爲例,一年生豬出口就需要10萬頭,外向型經濟量大利潤高,吸引了很多企業順勢生產。與此同時,鄉鎮企業的沙灘鞋、包袋廠等外銷企業也逐步發展起來。

資料顯示,1988年,福清開始享有自營出口的權力,此時貿易方式以加工貿易爲主。1992年,福清外貿公司爲自營出口而收購的商品品種達到129種,其中包括活豬、活鰻、鮮凍對蝦、塑料拖鞋、皮鞋、服裝、手鏽品、花崗石料、番麻皁素等。

翁瑞泉記得,每年中國進出口商品交易會(廣交會),福清都會組織外貿局工作人員組隊參加,展銷的產品雖然都是初加工產品,但品種卻很豐富,凝聚了福清第一代外貿人的心血。

“百花齊放”的外貿時代

很快,福清對外貿易的“最好的時代來了。

1992年,融僑開發區被國務院批准爲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全國第一家規劃面積最大的元洪投資區設立;江陰半島開始全方位勘測、評估……福清從此踏上了以工業園區爲載體,探索外向型經濟發展的道路。

以融僑、元洪爲樣板,福清走出一條“以僑引僑、以僑引臺、以僑引外”的外向型經濟發展路子。洪寬工業村以及龍田、高山工業區等一批工業園區如雨後春筍般設立,這一批誕生於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工業園區,爲福清外向型經濟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數據顯示,1992年底,福清外貿出口商品收購總值達到1.05億元人民幣,共有三資企業71家,總投資48.6億元人民幣,工業產值已突破10億元人民幣。

2005年福清實現出口總值37.36億美元,民營企業逐步成爲外貿出口的生力軍,已有近百家民營企業獲得外貿經營權。

進入新世紀,福清老工業區風采依舊,融僑擁有電子信息、汽車部件兩大優勢產,元洪投資區被列爲福州市重點打造的四大臨港工業集聚區之一,“後起之秀”江陰工業區依託化工新材料產業快速崛起,一同撐起了福清經濟的半壁江山。

改革紅利下的外貿時代

進入21世紀,福清積極探索外向型經濟發展方式,不斷釋放改革紅利,激發發展活力。

“如今,福清的對外貿易已然成爲福清經濟發展的新引擎了。”翁瑞泉說。

融僑開發區引進了投資300億元的京東方8.5代面板項目,建設之快創造了“福清速度”(如圖)。開發區還圍繞電子信息、精密汽車部件、光學三大發展產業,開展產業鏈精準招商,有力推動工業區發展步入快車道。據統計,2019年,全區173家規上工業企業完成產值1015.74億元,成績斐然。

2017年10月,元洪投資區和龍田經濟開發區整合爲福州新區福清功能區,線上着力打造“產業+互聯網、大數據”新平臺,構建“買全球,賣全球”、“交易在元洪,交割在全球”數字信息高速路。線下着力打造冷鏈物流服務網絡,建設全國最大的冷鏈基地,並借勢便捷通達的“海、陸、空”立體交通體系,爲福清經濟走向世界打開了四通八達的通道。

2012年,閩臺(福州)藍色經濟產業園創建,規劃總面積約65平方公里,建設以涉海高新技術產業、海洋戰略性新興產業和現代海洋服務業爲支撐的濱海城市新區和藍色經濟密集區。 2017年,福州江陰港城經濟區整合了江陰工業集中區和自貿試驗區。至此,江陰港城經濟區成爲國家建設“一帶一路”核心區的重要樞紐港。據瞭解,2019年,江陰港內外貿易航線已達54條,其中8條爲“海絲”航線,全年累計完成貨物吞吐量突破2.3億噸,創下近年吞吐量增幅之最。

俯瞰玉融大地,福清外向型經濟發展步伐日益加快,全方位開放的格局已然形成。2019年,福清四大園區規上工業總產值突破1500億元,對外貿易發展氣勢如虹。

數字是最好的證明,在對外貿易上,福清將繼續堅持開放開發,以產業園區爲承載,以更加開放姿態,繁榮福清對外貿易事業,讓更多“福清造”楊帆出海。

【責任編輯:馬春林】

來源: 福清新聞網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