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禰衡豎子,孤殺之猶雀鼠耳。顧此人素有虛名,遠近將謂孤不能容之,今送與劉表,視當何如。”——曹操

無論是三國真實的歷史還是《三國演義》中各個精彩的劇情環節,都太值得後人不斷去回味,羣雄爭霸更是人才輩出的年代,暫且不看多年戰亂紛爭給各地民衆帶來的災禍,單從政治權謀角度來看,三國就是史詩級的存在。

說到政治權謀就離不開人與人之間的變幻莫測,而三國最精彩的部分還有各路英豪不同的性格展現,他們其中有忠誠正直的也有奸詐狡猾的,而性格迥異的更是大有人在,這類人雖不是跳樑小醜一般的存在,也的確豐富了三國多彩的人際文化。

用現代人的說法,三國時期有那麼幾位極品嘴炮人物的存在,他們大多恃才傲物更不願意把任何人放在眼中,戲謔調侃是人生的一大愛好,在這羣人中,有一位號稱是“三國最狂嘴炮”,他就是禰衡。

所到之處無不給身邊人留下深刻印象,四處招惹是非更是禰衡的一大樂趣,在衆人都懂得審時度勢之時,唯有不拘小節的禰衡成爲了三國最奇葩的所在,這位人物雖沒有什麼豐功偉績,可經過了歲月的沉澱,我們還是能從禰衡短暫的一生中感受到他對於權勢爭奪的鄙視。

一、年輕之時便恃才傲物,一生至交唯有孔融、楊修兩人

年少之時的禰衡就是一位富有文采和辯才的謀士,不過,他的性格一直都是剛直高傲的類型,而且,最大的特點就是喜歡隨意指摘時事更不願意輕易把身邊人放在眼裏,他對於追名逐利始終是抱有相當排斥的態度,如若這樣的人對他示好,換來的一定是禰衡劈頭蓋臉的嘲諷。

當年,袁紹得知禰衡的才華出衆卻不知道他的怪異性格,居然派人去請禰衡寫幾篇誇讚自己的文章,沒想到的是,禰衡非但沒有照做還將袁紹派來的人用水潑出門去,之後更是寫了幾篇文章公開譏諷袁紹,不過,禰衡也很聰明,還沒等袁紹被激怒將他抓捕就逃之夭夭了。

之後的禰衡一路投奔好友孔融而去,而他也一度公開表示,自己只服孔融和楊修的才學以及爲人,其他人統統入不了他的法眼。尤其是孔融,兩個人總是給人一種惺惺相惜的感覺,要知道,在三國著名的極爲嘴炮中,孔融也算得上一位,尤其在當年孔融寫信嘲諷曹操,字裏行間譏諷意味十足。

或許,就是因爲彼此都有着一副桀驁不馴的硬骨頭,在很多事情上才尤爲地談得來,如此,禰衡也纔有了孔融與楊修這兩位難得摯友。

二、惹怒曹操還被奉爲座上賓,足見怪才禰衡對於權貴的深惡痛絕

對於孔融來講,與禰衡交好更是十分看重他的才能,如此高人又怎能埋沒於人海呢,所以,孔融也曾在曹操面前力薦過禰衡,對於當時求賢若渴的曹操來講,聽說天下還有如此奇才存在當然會想要將其納入麾下了。

可沒想到的是,曹操與禰衡這一見險些把曹操氣昏過去。原來,禰衡聽說曹操想要見自己先是稱自己有“狂病”進行推脫,實則禰衡是對於曹操這樣的宦官的後代表示狠狠的不屑。因此有些氣惱的曹操之後選擇任命禰衡爲鼓使並想要藉機羞辱禰衡,沒想到的是,禰衡選擇當衆赤身裸體更衣再度讓曹操在衆人面前顏面掃地。

曹操無論把禰衡當成座上賓還是想要藉機打壓禰衡都沒有奏效,反而讓自己碰了一鼻子灰,可礙於真的殺了禰衡會落下不賢德的名聲,隨即,聰明的曹操選擇將禰衡這個燙手山藥送給劉表體驗一番。

其實,要說禰衡爲何讓曹操憤怒不已,並不是因爲禰衡單純地喜歡捉弄人,而是在他看來,對於曹操的上位同樣不屑一顧,這也突顯了禰衡對於權貴的深惡痛絕。

三、被劉表善待卻死於一介武夫之手,怪才禰衡終究與三國局勢格格不入

劉表算是聰明人,老早就聽說了禰衡的怪異性格和他自稱的“狂病”,所以,當禰衡來到自己身邊時,劉表給予這位桀驁不馴的謀士最大的尊重與優待,而禰衡居然還是不買賬,同樣將劉表從頭到尾羞辱一番。

可想而知,任誰都不願意身邊常常有這樣一位出言不遜的“狂人”存在,所以,劉表最終還是將禰衡送到了黃祖身邊,試圖讓禰衡輔佐黃祖。

或許是因爲黃祖是寒門子弟出身,雖是一介武夫卻更符合禰衡的交友胃口,最初的兩人相處還是十分融洽的,禰衡也盡心盡力地輔佐着黃祖,不過,禰衡在某一次聚會上的酒後亂性最終還是惹惱了黃祖將其當場斬殺,當時的禰衡也僅僅26歲。

別看禰衡的一生到處因出言不遜而樹敵,在很多人看來,他纔算是真性情的那類人,敢於表達自己的想法並不願與強權爲伍,這些品質與做人的原則也突顯了禰衡與當時三國局勢的格格不入,這一點註定他始終是奇葩的存在。

結語:很多後人只知禰衡的嘴炮功夫,卻不知禰衡真正算得上是文學天才,最經典的代表作《鸚鵡賦》,整個詩文不光是對鸚鵡惟妙惟肖地描繪更是抒發了亂世之中禰衡自嘲如籠中鳥兒一般的憤懣心情。

所以說,單純認爲禰衡就是一個到處招惹是非的惹禍精就真的大錯特錯了,或許,他早已厭倦了亂世中爾虞我詐的權鬥氛圍,被黃祖處決也是死得其所,可當我們走進禰衡的內心世界纔會發現他更是一位與時代格格不入卻依舊有着高遠智謀的有志之士。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