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碗米飯,一雙筷子,就是遊子心中家的樣子。好好喫飯,喫一碗好米飯,就能安慰鄉愁。對中國人而言,大米是不可或缺的五穀之道,貢米便是其中精華。

黃河水灌溉,軟糯攜清香。寧夏大米的品質,《宋史》記載:“其地繞五穀,優宜稻麥”。在寧夏,曾流傳一句俗語:“想喫小米走東山(鹽池),想喫好米走地三”。據青銅峽市志記載:公元1697年清康熙年間,葉盛貢米被賜封爲宮廷貢米。

葉盛鎮地三村是貢米之鄉的原產地。“葉盛貢米乃至寧夏特色農產品的發展機遇已經來臨,在確保產品種得好、賣得更好的基礎上,將黃河文化、農耕文化,結合互聯網思維,打造‘天下黃河第一稻’,實現品牌價值最大化。”寧夏正鑫源現代農業發展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包立新說。

當前,寧夏加快推進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先行區建設,推進綠色食品產業綠色發展、規模經營、高效安全,打造全國重要的綠色食品加工優勢區。

截至2019年,全區水稻無公害生產基地認證面積佔到80%,綠色食品生產基地面積佔到25%。

塞上江南,“魚米之鄉“再啓航。

成色:“躋身”頭等艙 粒粒皆辛苦

自治區持續實施“優質米工程”“水稻品質提升”等重點工程項目,在全區示範推廣水稻高產高效技術,把綠色高效貫穿於生產全過程。2018年,“寧夏大米”再度入選“中國十大區域公用品牌”。

在萬米高空,也能喫到寧夏大米——近三年,中國東方航空公司的頭等艙大米來自寧夏。2018年,東方航空公司在區內13家大米企業中,選中葉盛貢米爲東航頭等艙直供大米。

“准入標準非常嚴苛。記得初評當天,因高速公路修路,等我們趕到的時候,前面幾家企業產品都已品嚐完,準備散場。我們是最後一家品嚐的,意外的是得到了全場的驚豔反饋。”包立新回憶。

隨後,企業按照要求,寄出5公斤大米統一發到東航採購部,由後廚評定勝負。一週後,包立新接到了東航的電話:“恭喜你,葉盛2號勝出。”這一認可,見證了葉盛貢米的品質及競爭優勢。

“頭等艙”品質的大米,源自多年澆灌,深藏耕作百味。

2014年8月底,企業豐收在望的1100畝“843”有機水稻,短短3天全軍覆沒,直接間接損失300多萬元。包立新分析:一是此前一個月,連續多次出現暴雨和高溫天氣,採用生物農藥連續防病3次,但是都因天氣反覆造成藥性揮發,導致水稻的抗逆性差;二是843這個水稻品種本身抗病性差,遇上反覆無常的天氣最容易得病,由此引發了穗莖瘟病。”

後經多位專家診斷,如果當時採用化學農藥防病,至少可以挽回70%以上的收成。“我們嚴格遵守有機水稻生產技術規程,如果使用化學農藥,不僅使有機水稻不達標,而且經營了幾年的有機水稻土地將毀壞。寧可自己損失,也要做良心產品。”包立新說。

正是這樣的堅守,“葉盛貢米”連續3年按照歐盟有機食品標準檢驗630項檢驗結果全部合格,連續3次榮登熊貓指南中國優質農產品榜單,是寧夏唯一上榜產品。

如今,葉盛貢米”每斤最高可以賣到38至40元,訂單多數來自長三角、珠三角等中高端市場。作爲自治區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爲“既增產又增收、增收又增效”提供瞭解題思路。

截至2019年底,全區水稻種植面積共110萬畝左右,平均畝產達到560公斤,最高畝產可達800公斤。水稻全程機械化率達到了98%,處於領先水平。

綠色:黃河攜稻香 生態觀光遊

2017年,寧夏引黃古灌區被列入世界灌溉工程遺產名錄,青銅峽正是引黃古灌區的精華之地,形成了葉盛這片富含硒元素的獨特產區。

古老的水稻種植文化,與現代特色農業“合奏”,企業如何解決好稻水矛盾?黃河邊的稻田裏,正踐行着一條節水型、高附加值的生態立體種養業新路子。

包立新說:“我是土生土長的葉盛人,對黃河有着深厚的情懷,這也是我從事這一行業的初心:葉盛貢米有着這麼好的資源優勢和品質優勢,一定要把他做好。帶着大家的期望,我於2009年流轉了2600畝土地,讓黃河水的味道,在葉盛貢米上表達,我們想把品牌打得更響,讓寧夏大米的好味道流傳得更遠。”

爲了節約黃河水,從土地流轉初期,企業即採用激光平地技術,把原來的3塊地、5塊地合爲了一塊,改變了大農機、小田塊的作業模式,從原來每畝地用水量1800方下降到1300方左右。”

不單在“一塊田”上做文章,包立新的構想,是一幅立體的生態圖景:稻田穀穗沉、魚蟹水中游。

因爲螃蟹對化肥、農藥極其敏感,所以螃蟹的靈動,是綠色稻田的最好註腳。從2010年起,企業即開始探索採用稻田養蟹、養魚、養鴨的生態立體種養模式。“這樣不僅可以改變有機水稻基地的生態環境,降低農業的面源污染,也是品質的生動的見證。”包立新分析。

讓更多的人看到這一幅生態圖景,企業開始發展觀光農業,讓稻田自己講述葉盛米的好故事。

“我的朋友圈裏,天南海北的朋友都紛紛點讚我們的稻田畫,說很震撼。看似是一幅畫,其實有更深層的一面。葉盛貢米在寧夏有着相對的質量優勢及品牌優勢,有信心、有責任跳出寧夏走向全國,爲此,我們想出了這個創意。” 包立新介紹,“爲了做好這一幅巨型稻田畫,我們反覆測算,選取縱向和橫向的交叉點,根據漢字筆畫,用秧苗在稻田上作畫,爲寧夏的觀光農業和全域旅遊增光添彩。”

一粒米,承載的功能還在繼續。企業擬打造1500畝,包括少兒科普園、農業科技培訓,田園都市等“六園八區”,讓“田園變公園,農事變課堂”。瞭解一粒好大米的“旅程”,並將生態旅遊與當地農民民居聯結到一起。

黃河水滋養一方百姓,一個品牌也正在反哺,賦予這片古老的土地以新的生機。

亮色:特色農產品 高質量發展

2016年以來,寧夏農產品網絡零售額年均保持近25%的增長勢頭。今年上半年,寧夏實現網絡零售額100億元,以直播帶貨、消費扶貧等多種方式,助推寧夏特色農產品熱銷。

大米“觸網”,突破想象——在並非電商促銷節的時段,葉盛貢米的電商銷售曾經突破450萬元/月,日銷售突破10000單。“眼下‘雙十一’將至,我們也做好了充分的倉儲準備,下一步將聯合網絡紅人嘗試進行直播帶貨。”包立新透露,下一步,將可以實現像在銀行櫃員機取款一樣,掃碼即可“取”出大米。“我們聯合寧夏銀行推出的智能化鮮米機即將投放,讓忙碌的上班族也能隨時喫上放心米,打通從田間到餐桌最後100米的問題。”

寧夏的優質大米等特色農產品,想要實現更高質量的發展,必須實現市場的良性循環,成就“優質、優價、優品。”

“以葉盛米爲例,爲了嚴控品質,我們和中國科院地理所進行了國內首家‘農情三控’技術合作,就是基地環境監控、生產過程監控和產品品質監控。消費者掃二維碼,就能看到我這包葉盛貢米用的是什麼品種、肥料和農藥,包含哪些營養成份,把信息全面展現給消費者。”包立新說,如果農產品種得好,賣得不好,將會挫傷農民的積極性和利益。近幾年,個別大米加工企業爲搶佔市場份額、急功近利、魚龍混雜,做企業的本質就是做好產品。如果企業僅靠拼價格、低價競爭,產業終究不會有出路。

針對寧夏大米產業發展的“痛點”,我們認爲也是機遇。寧夏大米產業要實現高質量發展只有應以品質爲先、品牌打造爲主題纔有出路,下一步我們將用科技提升品質、以品質鑄就品牌、用品牌提升價值、以價值改變農業爲經營理念。”包立新說。

不僅是寧夏大米,寧夏枸杞,羊肉,葡萄酒等產品,都面臨品牌塑造的命題。對此,包立新建議:“從品種、科技、文化、標準化着手,實實在在種出好東西,把打品牌,深挖故事,提升價值,做爲發展路徑,以此助力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先行區建設。”

寧夏加快建立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讓寧夏更多特色農產品,走向更深遠的市場。(寧夏日報記者 時明霞 毛雪皎 趙磊 實習生 馬潤慈)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