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秦朝,大多數人的第一印象是二世而亡,不過事實上,秦朝還有一個秦三世子嬰,也就是史書上的秦王子嬰。之所以將其稱之爲秦王,是因爲當年趙高逼殺了秦二世胡亥後,十分膨脹,意圖染指至尊之位,登基稱帝,結果遭到了羣臣們的反對。趙高眼見當前局勢不利,一計不成又生一計,藉口稱如今原六國各地相繼起義,秦已經失去了對華夏大地統治權,再稱帝顯然不合適,稱王才更合乎規矩,其實這只不過是趙高的一個緩兵之計,暫時穩住羣臣,然後準備等到更合適的機會謀朝篡位。

不過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趙高想得倒是挺美,但是子嬰也不是任人揉捏的軟柿子,上位僅僅五天,就和自己兩個兒子以及宦官韓談聯手誅殺了趙高,權傾朝野,指鹿爲馬的趙高就此退出了歷史舞臺。雖然說,子嬰除掉了趙高,可是由於他在位僅四十六天,而且當時又特別的混亂,因此對於子嬰的身世記載並不明確,所以子嬰的身上一直存在着一個歷史疑團,那就是他究竟是誰的兒子?和秦始皇又有什麼關係呢?目前對於子嬰的身份有這麼四種說法。

第一種說法:扶蘇之子,名“嬰”

《史記·卷六·秦始皇本紀第六》上有這麼一句話:立二世之兄子公子嬰爲秦王,這句話可以讀作:立二世之兄子,公子嬰爲秦王。所謂“兄子”可以解釋爲兄長的兒子,也就是說公子嬰是秦二世兄長的兒子,這種說法流傳較廣,東漢班固的史書以及一些史料上都採用這種說法,並且有人指出其是扶蘇的兒子。在我看來,這種說法有點不靠譜,畢竟秦二世連扶蘇都殺了,怎麼可能放過扶蘇的兒子,斬草除根的道理,秦二世會不懂?趙高會不懂?

而且從年紀上來看,始皇帝駕崩時四十九歲,扶蘇的出生年月不詳,但是可以推斷出扶蘇去世時應該不超過四十歲,這又怎麼解釋後來嬰聯合自己兩個兒子(這說明兩個兒子應該懂事,能夠出謀劃策,年紀最起碼也得十三四歲)除掉趙高,年紀對不上。

第二種說法:秦二世的兄長,名“子嬰”

這種說法起源於《六國年表》當中這麼一句話:高立二世兄子嬰,可以翻譯理解成趙高把秦二世的兄長子嬰立爲秦王。其實這種說法也不怎麼靠譜,趙高,李斯等人想要把始皇帝最小的兒子胡亥扶上帝位,爲了高枕無憂,肯定不會放過胡亥的兄長。據《史記·李斯列傳》載:夫沙丘之謀,諸公子及大臣皆疑焉,而諸公子盡帝兄,大臣又先帝之所置也。今陛下初立,此其屬意泱泱皆不服。恐爲變。所以後來秦二世瘋狂殺戮自己的兄弟,甚至連自己的姐妹都沒有放過,這樣的背景下,秦二世又怎麼可能放過子嬰呢?

第三種說法:秦始皇嬴政的弟弟,名“子嬰”

《史記·李斯列傳》中有這麼一段記載:高自知天弗與,羣臣弗許,乃召始皇弟,授之璽,子嬰即位……“乃召始皇弟”,可以理解爲秦始皇的弟弟。而且很多學者也比較贊同這一點,因爲子嬰既然能夠除掉權傾朝野的趙高,才幹,手段不像是和秦二世同輩人的表現,那麼子嬰就很可能是秦二世的長輩。

但是這種說法也有缺陷,就是在相關史料的記載當中,始皇帝只有一個同父異母的弟弟,名叫成蟜,後來遭到太后趙姬的排擠,成蟜造反,失敗後外逃趙國。至於始皇帝的兩個同母異父的弟弟(太后趙姬和長信侯嫪毐的兒子),在幼時便被始皇帝摔死了。除此之外,再也沒有其他關於始皇帝弟弟的記載。

第四種說法:始皇帝的侄子,成蟜的兒子,名“子嬰”

有學者指出《六國年表》“高立二世兄子嬰”這句話中的“二世兄”可以理解爲秦二世的從兄(始皇帝弟弟成蟜的兒子),而不是理解爲秦二世的兄長。因爲據《史記·卷八十八·蒙恬列傳第二十八》記載,子嬰曾經勸說過秦二世不要濫殺,如果子嬰是胡亥的兄長,躲都來不及,根本不敢這麼跳,還去勸說胡亥。而如果是從兄的話,這樣就說得通,畢竟他和胡亥沒有直接爭位的利害關係,不用擔心胡亥連他一起清理,因此反而可以直言進諫。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