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已经有一个多月了,虽然孩子顺利升到了心仪的小学,但余妈妈最近却有些“忧愁”!

她发现,以前孩子从幼儿园上学回来,都会兴高采烈地跟她分享当天幼儿园发生的“趣事”,但自从今年升到小学后,孩子却沉默了很多。

起初,余妈妈还以为是孩子上小学后变得“成熟”了!可就在昨天,孩子回来后一言不发,甚至眼里时不时有泪光闪过。

发现不对劲的余妈妈马上关切地问起孩子的情况,可孩子不愿“透露”任何信息。这让余妈妈害怕起来:

孩子是不是遭到“校园欺凌”了?

心急如焚的余妈妈马上联系到了孩子的班主任,把孩子的情况反映给了班主任。

一了解才知道,原来孩子开学以后,一直都挺积极的,想要为班级做事,竞选班干部,可遗憾的是“落选”了。这对孩子的积极性产生了不小的打击,同时,余妈妈的孩子是属于聪明活泼型的,上课老是坐不住且喜欢“搭话”,因此在今天受到了老师的批评......

了解了事情的来龙去脉,余妈妈终于松了口气,可她却依旧不放心孩子。原本在幼儿园,孩子活泼的性格和较强的动手能力经常受到老师的表扬,可上小学后,孩子的动手能力无处施展,活泼的性格也变成了“缺点”,成为了“不听话”的学生......

其实,余妈妈的困境相信很多妈妈也遇到过,小学是孩子人生的一个新的阶段,孩子也自此开始接受规则要求比较多的教育,从幼儿园到小学,大部分孩子都会在几个方面表现出不适应:

首先是作息时间,相比幼儿园,小学有着严格的时间安排,并且课堂学习为主要内容,而宝宝天性好动,这种束缚感会给他们造成很大的压力。

其次,小学学习内容的丰富度、难度相对于幼儿园有一个跳跃式发展,孩子如果没能做好衔接,会学得很难受,导致自信心受挫。

最后是学习环境的变化,来到了一个新环境,面对新同学、新老师,孩子难免心里会胆怯,再加上小学之后,老师和父母都会减少那种无微不至的关怀,孩子需要更加独立自主了,对于他们来说这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面对孩子的困境,余妈妈有些内疚。其实她早就注意到了孩子的变化,可因为忙于工作的关系,无奈每次都只能习惯性的关心孩子几句:

“今天学得怎样呀?”

“和同学相处得还开心吗?”

“老师对你还好吗?”

甚至有一次,老师还提起说:“你家的孩子,挺聪明的,要是再乖一点就好了!”隐约也指出了孩子的问题,然而当时余妈妈并没有在意!

清楚了孩子的困境,余妈妈并没有马上找孩子聊“学校发生的事”。由于正逢周末,她购买了许多孩子爱吃的食物,邀请孩子昔日的好朋友来家里开了个小“party”。昔日的朋友让孩子找回了熟悉感,找到了放松感,很快就“打成了一片”......

待到聚会结束,趁着余兴未散,余妈妈跟孩子从“朋友”的话题聊起,逐渐问到了“学校的问题”,此时孩子的话匣子已经打开,跟妈妈谈了很多学校里的事。

这时,余妈妈才明白,原来很多事情只是“冰山一角”。她从和孩子的聊天中了解到:

全班三十几个孩子,全班三十多个孩子,有一半来自同一个幼儿园,有相对固定的圈子。而余妈妈的孩子则是新加入的,他们聊天时自己总“搭不上”话,而在班干部选举的时候,自己也因此吃了没有“关系”的亏。

除了交际圈的融入问题,孩子还觉得自己太笨。幼儿园的时候,余妈妈并没有专门让孩子提前学习拼音,别的孩子学习生词很快,自己却怎么也掌握不了,每次老师点名总能叫到他,活泼的他只能用一些“古怪”的回答应付......老师似乎也不太喜欢自己。

那一天孩子与她聊了很多,余妈妈也很耐心地跟孩子解释了他的困惑:她向孩子解释了为什么他要上这所小学,而不是附近熟悉的那个。

她也跟孩子阐明了跟班主任已经做过沟通,并表达了班主任对他的喜欢,希望他要是能改正一些缺点就更好了。同时,余妈妈还帮助孩子分析了与同学的摩擦,以及自己为什么跟不上学习。

经过细致且细心的沟通,孩子的“心结”也终于打开了。他向妈妈承诺再不会跟老师乱“搭话”了,也决定鼓起勇气“改善”与同学的关系。

考虑孩子手工能力不错,于是余妈妈给了孩子一个建议,就是给全班的孩子每个人都送一份简单手工小礼物,最终会在妈妈的帮助下,手工礼物很快就完工了!当孩子把一份份“精心”准备的礼物送给同学们的时候,孩子很快就消除了彼此的隔阂。

在之后的几天里,余妈妈每天都会在接送孩子的途中,与他聊起学校的情况,帮助孩子分析问题,引导他正确解决问题。

针对孩子学习“跟不上”的情况,余妈妈也花了很大心思,每天晚上花费时间耐心辅导孩子,并在孩子完成学习任务之后,给予他鼓励与奖励。

而自从上次跟老师有过沟通后,余妈妈几乎每天都会向老师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并根据老师的意见去辅导孩子的学习,很快,孩子的学习状态越来越好,逐渐恢复了以往那种活泼的状态,幼升小的这个门槛终于“跨”了过去......

对于家长来说,孩子幼升小从来就不是一件“顺其自然”的事。

作为成年人的我们,当面对新的工作、新的环境之时,也会背负巨大的压力与挑战,更别提懵懂无知的孩子。

也别把“快乐教育”当做自己懒惰的借口,孩子的学习和生活,都缺少不了我们的引导,父母要时刻注意孩子的一举一动,多与孩子、老师沟通,当我们对孩子多一份关心与关怀,也就少一份猜忌与忧虑。

当然,注重细节,更要注重方法,孩子的内心世界是脆弱的,就像一个活结,我们强行去打开它时,它会越来越紧,只有找到正确的方法,方能豁然开朗。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