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彥村村民搬進新居,實現“富裕幸福”。王偉才 李娜 攝

長江源村的孩子們跳起歡快的舞蹈。王菲菲 攝

青海新聞網·大美青海客戶端訊 2016年8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青海調研考察期間,來到格爾木市長江源村和互助土族自治縣班彥村,就推進脫貧攻堅工作、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等進一步指明瞭方向,做出了新的全面部署,令全省幹部羣衆備受鼓舞。

幾年間,高原各族兒女牢記總書記的諄諄囑託,將總書記的深情厚愛,化作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強大動力,主動作爲,攻堅克難,砥礪奮進;

幾年間,高原兒女不辱使命,感恩前行,以更大的決心、更高的要求、更實的舉措、決戰決勝脫貧攻堅,奮力衝刺脫貧攻堅“最後一公里”;

幾年間,總書記走過的長江源村、班彥新村,在深情浸潤中已然收穫了播撒的希望的種子,在新時代煥發出萬千氣象;

幾年間,這份深情厚愛如涓涓幸福之水,潤澤遼闊高原大地,催生無限生機和希望,推動整個青海奮進在決戰決勝的偉大征程上。

深情,化作長江之水

深秋十月,坐落在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格爾木市南郊的長江源村已是一派金黃,掩映其中的這個紅頂白牆構成的藏家村落,依然讓人感到生機勃勃,飽蘊活力。

“從前在山上生活時,一到入冬前各家各戶都忙着收羅取暖過冬的牛糞,搬到新家後先是燒煤,現在天然氣通到了家裏,再加上村裏建起了光伏電站,我們做飯、取暖用的都是新能源,早就不爲過冬犯愁了。”總書記視察長江源村時曾坐在村民申格家中跟他“拉家常”,說起如今家裏的日子,申格一臉的心滿意足。

駐村第一書記李國林說,這幾年長江源村的變化越來越大。村裏先後建起了學校、敬老院、垃圾填埋場,市裏的公交車也通到了村裏,鎮上的衛生院還在村裏開設了門診部,村民們明顯感到“小康”越來越近了。爲了讓長江源村在決戰決勝中得到更好的發展,產生更大的變化,各級黨委政府不斷加大長江源村基礎設施建設力度,僅2019年,村裏就實施了10餘個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對村莊內外、重點區域進行高標準綠化美化,給排水管網改造、電網改造的逐步升級和電纜入地等項目的實施,讓村莊更顯富裕文明和諧美麗。

“你們的幸福生活還長着呢!”總書記親切的話語,讓村民們更加覺得日子越來越有奔頭了。

“爲使村民戶戶有收入,政府不僅實施了一系列惠民政策,同時以一系列新舉措鼓勵幫助村民就業創業,爲村莊的發展增添了後勁。”34歲的長江源村崗巴合作社理事長三木吉,這位靠經營民族手工藝品帶領村民致富的藏族女性“領頭雁”,對村莊的發展充滿信心。

在長江源村,村民或經營農畜產品,或外出跑運輸,在把產業靠向城市的同時,也把城市的經營思路帶回村莊。曾經的牧民在定居後,依靠好政策和自己的雙手,描繪出自己和這個村莊的未來。

滴水的活力顯化江河壯闊。我省大規模開展脫貧攻堅的征程中,按照“四年集中攻堅,一年鞏固提升”總體思路,以“1+8+10”政策體系爲牽引,統籌各方力量,脫貧攻堅取得了決定性成就。至2019年底,全省所有貧困縣、貧困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退出,長期困擾我省發展的絕對貧困和區域性整體貧困問題得到歷史性解決。無疑,這是高原面向深情牽掛的最好的回聲。

深情,帶起村莊蝶變

曾經經歷過“一方水土養不活一方人”的艱辛生活,而今在脫貧攻堅中搬遷到海東市互助土族自治縣五十鎮班彥新村的村民們,更能深切體會到,搬出的不僅僅是以前的“窮山窩”,而是搬來了全新的日子,搬來了通向幸福的康莊大道。

班彥新村的村民呂有金至今難忘那個幸福時刻。2016年8月23日,習近平總書記走進了剛搬下山的班彥新村,走進呂有金家噓寒問暖,總書記的牽掛和關懷,成爲呂有金和村民們在其後幾年間“擼起袖子加油幹”的強大動力。

說起村裏的變化,呂有金充滿感慨:“這幾年從整個村子到村民家裏,從裏到外都發生了巨大變化,這種變化是以前住在山窩窩裏做夢也不敢想的變化,也過上了同樣是做夢都不敢想的日子。各方面條件都好了,我就一門心思在村裏做起了酩餾酒的產業,2017年收入了10萬多元,當年家裏就實現了脫貧。”

呂有金的酩餾酒越來越有起色,又想着把酩餾酒做大做強起來,帶動鄉親們一起脫貧致富,於是辦上“作坊證”,成立了“五十鎮呂有金酩餾酒作坊”。去年,呂有金的酩餾酒作坊已達到5000多公斤的產量,收入達到15萬多元。同時帶動了村裏的兩戶貧困戶,一年給兩戶貧困戶增加2萬多元收入。

走出大山,生活的門路多了,村民的眼界寬了。村民一門心思脫貧致富,連村裏六七十歲的老奶奶也拾起針線做盤繡掙工資。生活日益豐富起來,再也不是以前的“三飽一倒”,而是覺得日子過得有“心氣兒”、有奔頭。

眼下的班彥新村正結合省級鄉村振興戰略示範村建設和市政鄉村旅遊示範點建設,不斷發展壯大現有產業,摸索符合自身實際的運營模式,以農業產業化經營爲基礎,通過村容村貌、基礎設施、文化建設、治理體系等多手同步推進,班彥新村正日益打造成爲集休閒旅遊、現代農業生產、農特產品初加工等功能於一體的鄉村振興標杆。

透過班彥新村的發展之路,我們欣喜地看到,我省着力增強脫貧羣衆的“造血”功能已顯成效。91%的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得到了產業扶貧和就業扶貧巨力支持,脫貧羣衆的工資性收入和生產經營性收入佔比快速上升,自主脫貧能力穩步提高。高原上的各族羣衆正意氣風發,衝刺決戰決勝。

深情,推動高原重塑

總書記心繫高原各族羣衆的深情厚意,對我省決戰脫貧攻堅、決勝全面小康產生了綿綿不竭的強大推動力量,鼓舞和激勵着高原兒女迎向決戰決勝。青海,以置身地球“第三極”,在決戰中以不負深情重託,追逐着拼搏求新的高度。

補上深度貧困短板。制定出臺“2+5+N”政策舉措,按照“三個新增”要求,將新增財政專項資金的80%、對口支援和東西部協作資金的70%統籌投入到深度攻堅。三年來,向深度貧困地區累計投入各類扶貧資金332億元,完成計劃投資額的131%,深度攻堅九大專項扶貧工程涉及2339個項目全面交出“答卷”,深度貧困地區與全省同步實現絕對貧困“清零”。

補上“3+1”領域短板。聚焦“三保障”和飲水安全,以絕對貧困“清零”行動爲載體,抓重點、補短板、強弱項,貧困羣衆住房難、喫水難的歷史性難題,在行進於新時代的青海劃上了“終結號”,上得起學、看得起病的貼心保障,成爲普照雪域高原的暖陽。

補上基礎設施短板。穩步推進“十個行業”扶貧行動,圍繞交通、電力、網絡通信等方面的建設和發展,爲貧困地區打基礎、增後勁,道路硬化、客車通達、光纖寬帶、廣播電視、大電網建設等,拉近了我省山大溝深的貧困地區與外部的距離,在完成貧困落後的形象重塑中,青海正全力向全面小康跨越。

增綠又增收,在一個戰場打贏了兩場攻堅戰。我省緊抓實施國土綠化三年提速行動帶來的良好機遇,開發水利、林業、溼地生態公益性管護崗位,幫助貧困羣衆實現就地轉崗、穩定增收。

目前,6.5萬戶農牧民羣衆實現了資源變股權、資金變股金、牧民變股民;培育扶持380家造林種草專業合作社,帶起了8.2萬農牧民羣衆端起了生態產業“飯碗”。

家住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烏蘭縣銅普鎮都蘭河村的脫貧羣衆星佔魁,這位年近70歲的老人因爲脫貧感到好日子還在後頭;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縣恰卜恰鎮加拉村40歲的村民安學琴,從莊稼地走進“扶貧車間”,掌握了製作民族服裝的技能;黃南藏族自治州澤庫縣和日鎮羊旗村的俄日知卓瑪和父親一起被安排到村裏的畜牧合作社從事養殖工作,從此感到天高地闊,日子無憂……

深情轉化爲磅礴的力量,匯聚成波瀾壯闊之勢,青海,正高懸信念的雲帆,向着決戰決勝一路迸發。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