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聞天上將,關塞重橫行。——《和陸明府贈將軍重出塞》

看過《薛仁貴》這部電視劇的人都知道,主角薛仁貴是一個非常厲害的人物,只要是他帶兵打仗,就算身體抱恙,最終也能取得勝利。歷史上的薛仁貴雖然沒有電視劇演得這麼厲害,但也相差無幾。不過正是因爲這個一代名將薛仁貴,大唐打了建國以來最大的敗仗,那爲什麼薛仁貴會慘敗大非川呢?

衆所周知,大唐是中國封建社會歷史上最爲強盛的朝代,也是百姓生活最幸福的一個朝代。不過,這個強盛的朝代並不是一味地保持國家和平,他對外強勢入侵,對內則以仁養民。靠着這種強勢的方法,唐朝的武力達到了一個極高的狀態,且年年歲歲都有他國上朝進貢。然而,人有失足,馬有失蹄,一直如此進攻他國,難免會踢到鐵板。果不其然,在唐高宗李治時期,這個以武力爲強的朝代迎來了沉痛一擊。這一擊不僅是唐朝歷史上最大的敗仗,更是開啓了與吐蕃的百年大戰。

帶兵喫了敗仗的不是別人,正是這個從未有過敗仗的薛仁貴。很多人好奇,一個武力強盛的國家,還有一個沉穩謹慎的大將帶領,爲什麼會一敗塗地?導致這個曾經受萬人敬仰的大將軍也遭到貶黜。這次大戰其實就敗在作戰策略上,大非川敗仗的誘因是雙方對吐谷渾的爭奪,在唐高宗時期,吐蕃的王是松贊干布,這是一個有野心的王,自從他成爲吐蕃的王之後,吐蕃就不斷變得強盛。但如果想要變得更強大,就需要向外擴張,從吐蕃的地勢來看,吐谷渾是所有方向中最合適的出口,只要他們拿下這個地方,那麼吐蕃的疆域就會擴大。不過,唐朝也不是沒有想到這點,所以在唐太宗的時候,這個吐谷渾就已經陷入被爭奪的狀態。吐蕃也一直沒有把這個天然出口爭奪到手。

然而,後來或許是唐朝自信心爆棚,在與多國交戰之時,竟疏忽了這部分的防禦,導致吐蕃鑽了這個空子,吐谷渾失守,連帶着西部十八個羈縻州全部被佔領,這也直接導致唐朝西線防禦崩潰,與吐蕃的這一戰不打也得打了。

針對大非川之戰,唐朝做了全面部署,爭取一舉將吐蕃拿下。在戰略上,他們決定對吐谷渾下手,一旦攻佔吐谷渾,吐蕃大軍將被隔成兩截,推斷來算,唐軍前可收回失地,後可直接搗毀吐蕃大本營。然而他們不僅高估了他們部署在西部戰場的力量,也低估了吐蕃對後方支援的速度。唐高宗和薛仁貴主打的快速作戰方案就敗在這上面。

在薛仁貴帶着軍隊深入敵營的時候,他所部署的的軍隊竟然完全沒有達到當時預想的效果,導致薛仁貴剛打到河口,欽陵就已經聚集到烏海。史書記載,薛仁貴還有一隊援軍,很可能就是郭待封帶過來的這隊人馬,不過很多人在描述這段歷史時,都覺得郭待封導致了這場戰事喫了敗仗。然而,事實卻是有了郭待封在路上與欽陵交戰,薛仁貴才能順利從烏海退回大非川。幸運的是,雖然薛仁貴孤軍深入,但總歸是退回了大非川,保住了性命。

然而,對將軍最殘酷的並不是戰死沙場,而是被剝奪上戰場的權利。薛仁貴幾人因此次戰敗,被高宗貶爲平民。其實,在當時來看,喫了這麼大的敗仗,皇帝有足夠的理由將他們殺死,不過,此次作戰的戰略並不是薛仁貴單獨制定,皇帝也參與中間,戰敗,他也有脫不開的責任。所以,薛仁貴終究是保住了性命,只不過,這比死又能好到哪兒去?可憐薛仁貴一世英名,終究抵不過一山更比一山高,欽陵無論是在戰略部署上,還是在行軍動員上都略勝一籌,導致薛仁貴慘敗,不敗的歷史就此畫上句號。

參考資料:《舊唐書》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