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一位民主人士提出了一個“精兵簡政”的提案,主席看後非常贊同,提筆批示道:“這個辦法很好,恰恰是改造我們的機關主義、官僚主義、形式主義的對症藥!”

這位民主人士,名叫李鼎銘。

李鼎銘因“精兵簡政”而爲世人所知,那麼,他還有什麼樣的人生傳奇經歷呢?

李鼎銘1881年出生於陝西米脂縣,自幼家境貧寒,但幸運的是他有一個好舅舅,慧眼識珠,認定了他是個好苗子,就傾盡所有資助他讀書,李鼎銘這才得以飽讀詩書,考取功名。

辛亥革命爆發後,遠在西北的李鼎銘接觸到了孫中山的革命思想,覺得於國於民都有萬分好處,就積極響應,擔任過米脂縣東區區長。

但是,在任職期間,李鼎銘卻對官場的腐敗深惡痛絕,可又無能爲力,心灰意冷,只好辭官回鄉,做一個普通老百姓。

回到老家後,李鼎銘在米脂開辦了新式學堂,還用自己的醫術救死扶傷,在米脂縣只要人們提起李鼎銘,都會豎起大拇指,讚揚道:“李先生可是個大善人吶!”

就這樣,秋去冬來,寒暑交替,李鼎銘在日復一日的平凡生活中堅守着自己的本心,直到有一天,他的二兒子李力果的一番肺腑之言,讓李鼎銘的內心重新燃起了一團火。

(圖:紀錄片《李鼎銘先生》劇照)

李力果當時在榆林讀書,學校中馬-列思想盛行,李力果也很快被吸引了,並毅然加入了共產黨。

回家後,李力果向父親李鼎銘介紹這些先進思想,李鼎銘起初半信半疑,但李力果隨後的介紹,深深地震撼了他,“大(爹),這共產黨,可不是像國民黨那樣,共產黨是爲窮苦老百姓做主,爲窮人打天下的!”

李力果邊說邊拿出了相關書籍遞給父親,李鼎銘接過書後,翻了幾頁,就再也沒有放下。

書中的內容,讓李鼎銘如同醍醐灌頂一般,他似乎進入了一個新的世界,半信半疑消失了,更多的則是思考。

當李力果提出參加革命的想法後,李鼎銘的反應非常平靜,因爲他知道,自古革命者必有犧牲,所以他對李力果說:“艱難困苦,玉汝於成。此去不必惦念家中,一定要做出一番事業,對得起家鄉父老。”

1941年,陝甘寧邊區推行主席提出的“三三制”,李鼎銘以黨外開明人士的身份被選爲米脂縣參議會議長、陝甘寧邊區參議會參議員。

當時的陝甘寧邊區,財政捉襟見肘,但辦事機構卻臃腫龐大,人事繁雜,這樣不合理的局面不利於邊區發展,更不利於抗戰,於是,李鼎銘就提出了自己的想法:“精兵簡政。”

因爲他生於斯,長於斯,見到我黨如此真誠的舉動,他也意識到,共產黨的確如同兒子李力果所說的那樣,“是爲窮苦老百姓做主,爲窮人打天下的!”

當時,主席正坐在臺下,聽完李鼎銘的發言後,眼神中充滿着一股抑制不住的欣喜,他隨即鼓掌並走了過去,握住李鼎銘的手說:“李老先生的想法非常好,對於邊區發展非常有利,我們這些人受教了!”

李鼎銘回答說:“主席言重了,只要邊區和老百姓都好,我李鼎銘就放心了!”

李鼎銘當選陝甘寧邊區副主席後,特地把家也搬了過來,每天除了工作還是工作,主席還特意囑咐他:“李老先生,要保重身體啊!”李鼎銘總是微微一笑,說:“現在年紀大了,更應該抓緊時間,爲老百姓做點實事啊!”

(圖:李鼎銘與陝甘寧邊區主席林伯渠)

後來,李鼎銘還把自己家的全部家產,都獻給了邊區政府,主席聽說後,有些驚訝,專門找到李鼎銘,說:“您應該留一點啊!”李鼎銘揮了揮手,說:“我啊,用不了那麼多,捐給邊區政府,正好發揮了它們的用處。”

主席在長征時期,落下了關節疼痛的頑疾,每逢陰雨天,關節就隱隱作痛。當聽說主席的病症後,李鼎銘自己開了幾副藥,給主席送了過去。

當時,主席的醫生們聽說後,極力反對,認爲有風險。但主席卻不這麼看,他說:“李老先生行醫多年,可謂是妙手回春,不用擔心,他開的藥,我喫!”

果然,幾副藥下去之後,主席的關節疼痛就很快得到了緩解,醫生們也心悅誠服。

1947年12月11日,李鼎銘先生因病去世,享年66歲。

得知李鼎銘病逝的消息後,主席非常痛惜,對大家說:“李老先生千秋,是我們巨大的損失,他爲人民做了許多有益的工作啊!”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