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3個地區小學生的一天,揭開中國家長的焦慮真相:快樂教育不現實

文|小魚奶爸日記原創,歡迎個人轉發和分享

我國的教育一直都是用分數說話,因此出現了“分分分,學生的命根”之類的順口溜,這是不爭的事實,無可迴避。

父母心疼孩子,可又怕孩子輸在起跑線上,不得不報補習班,甚至“陪讀”到深夜。

這時或許會有人質疑:爲什麼不學習西方實行快樂教育?從小如此競爭,讓孩子壓力這麼大真的好嗎?

其實早就有人提出過這樣的想法,但出於各種現實情況,並沒有真正意義上得到廣泛實施,自然有其中的道理。

前兩天看了一部紀錄片,名叫《上海、香港、芬蘭三地教育對比》,感受頗深。

這3個來自不同地區的同齡小學生,生活、學習狀態完全不同,背後代表的是家長以及整個社會,在教育方面的思考。

3個地區小學生的一天,差距實在太大

上海小朋友滿滿的一天

對上海的思毅來說,6點半是雷打不動的起牀時間,喫過簡單的早餐後他就要去上學了,學校裏還有全天的課在等待他。

到了中午十二點,思毅也不能休息,他要和小夥伴們一起做題,老師也會在教室裏陪伴。

四點鐘放學鈴聲敲響,你以爲一天的學習會就此結束了嗎?那隻能說你太天真了。

思毅回到家裏,不但要完成作業,還要練習鋼琴,因爲媽媽認爲有特長才能考入好高中。

香港小朋友,上課期間最累

來自香港的俊浩,也是6點半起牀,不過他一天的課業很多。

一放學就要立刻往輔導班趕,在這裏完成老師佈置的作業後,輔導班老師又將佈置新的,面對一摞摞的試卷他早已麻木。

一直到晚上8點完成所有作業後,俊浩才能跟老師告別,小跑着回家。

但對他來說,這是一天中最開心的時光,起碼可以盡情享受自己,不需要再做作業。

芬蘭小朋友,作業只是調劑

俊浩的“快樂時光”,其實是Kaius的日常生活,對大多數孩子而言,他絕對是生活在“天堂”裏。

10點之前都是Kaius的自由時間,一上午只有一節數學課,而且課程的一半都是自由提問。下午的課程排布也很稀疏,只一節手工課,內容是與同學合作完成報紙的專欄設計,他做得相當不錯。

到了晚上,Kaius可以彈自己喜歡的吉他,家人們偶爾也會聚在一起玩遊戲,直到大家感到睏倦纔回到房間睡覺,結束充實的一天。

不同的教育方式,造就不同結果

紀錄片結尾,節目組給三個孩子分別作了測試,結果在意料之外,卻也在情理之中。

來自上海的思毅綜合得分更高,除了平時上課認真之外,放學後也沒放鬆,這背後有媽媽的一份付出,每天下班後她都會雷打不動地檢查思毅的作業。

俊浩對數學感到喫力,得分也不錯,但只能說和他的付出對等。畢竟每天恨不得把時間掰成很多份,沒時間深入思考。

而Kaius學習過程最快樂,但面對試題則手足無措,完全不知從何下筆。基礎知識差,但技能和精神方面更豐富。

也正是這樣的結果,揭開了中國家長的焦慮真相:不是我們不想快樂教育,而是真的不現實。孩子在這樣的安排下,勞逸結合,更能發揮潛力。

只是這也應當有度,像俊浩一樣的生活實在太有壓力,孩子可能會有反叛情緒,效果也會打折扣。

芬蘭孩子的生活令人嚮往,但應注重客觀情況

芬蘭的快樂教育確實令人嚮往,但橘子種在不同的地方都會結出味道不同的果實,更何況“快樂教育”這種舶來的理念呢?

我們可以借鑑,卻不能全部照抄,否則只能是自食“苦果”。

芬蘭之所以不考試、不排名,是因爲國家福利和經濟水平達到了一定層次的平衡,就算孩子成績差也能過上好生活。

但於我們而言,中考、高考都是一場比賽,結果雖不絕對,卻是走向新世界的通行證。或許成績不能代表全部,可沒人能否定學歷這塊“敲門磚”的作用。

事實上,除了芬蘭世界上還有兩個國家的教育水平靠前——新加坡和韓國,他們的規則比我們更殘酷。尤其是新加坡的孩子,小升初就進入備戰狀態了,孩子必須早早適應。

並不是我們不想慢下來,而是客觀情況不允許,整個社會環境是優勝劣汰的,做到讓孩子勞逸結合,在興趣中學習就是最好的“快樂教育”。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