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組老照片記錄了晚清各類人物和社會面貌,爲大家揭示100多年前的歷史實景,具有極高的史料價值。通常我們根據古裝劇的造型構建歷史畫面,想當然地認爲過去“大致如此”,事實上,跟老照片記錄的場景對比一下,還是有天上地下的差別。

民間技藝——採耳。

你體驗過採耳服務嗎?現在不算常見,但在老城區的街角偶爾還能發現。這門技藝興起於剃頭匠,他們製作了一套專業的工具,也有一套專業的操作手法,能給人帶來輕鬆愉悅的感覺。

直隸總督李鴻章與兒孫合影。

這一年李鴻章已68歲,兒孫滿堂,盡享天倫之樂。雖然走向暮年,但他對朝廷的影響力與日俱增,慈禧太后非常依賴他處理外交和練兵事務。直至甲午戰敗後,他的地位纔有所動搖。

直隸獻縣知縣吳燾。

吳燾中進士之後,一直在多地知縣任上流轉,未能升遷,1900年起任獻縣知縣。他與獻縣的傳教士葛光被做了朋友,託洋人的福才留下了這張照片。義和團運動時期,吳燾屬於比較務實和理性的一派,主張嚴厲禁止義和團,保護教堂和教民。

日軍處死爲俄軍做間諜的中國人。

魯迅先生在仙台醫專留學期間,正值日俄在中國東北開戰。他回憶道:課間播放的影片都是日本戰勝俄國的情形,“但偏有中國人夾在裏邊:給俄國人做偵探,被日本軍捕獲,要槍斃了,圍着看的也是一羣中國人”。這張照片記錄了跟魯迅所看影片極其相似的情形。

成爲廢墟的大沽炮臺。

從英法聯軍到八國聯軍,大沽炮臺一直是晚清屈辱歷史的見證者。1901年清廷與十一國簽訂《辛丑條約》,其中約定拆除大沽炮臺。從此,外國軍艦可以自由出入海河,威脅着天津和北京的安全。

上海南京路街景。

上海南京路始建於1860年代,馬路兩旁的店鋪不斷興建,商業就此開始繁榮起來,成爲上海最早、最繁華的街區之一。現如今,上海南京路已被稱爲“中華商業第一街”,商廈鱗次櫛比,晚上霓虹璀璨,熱鬧非凡。

臥榻上的年輕女子,搔首弄姿。

這名女子五官端正,頭戴抹額、身穿襖褲,愜意地靠在臥榻上。她翹着腳,刻意展示自己的“三寸金蓮”。纏足既不健康也沒有美感,但在當時的社會認知裏,小腳就是女人的“第二張臉”。男人病了,纔有了“小腳審美”。

手持摺扇的女子。

這位女子面容姣好,衣着配飾十分華麗,顯示其出身於富貴家庭。

廣東一家手工紡織作坊的內景。

廣東作爲中國近代紡織業較早興起的地方,在1872年有了機器繅絲廠。照片中的紡織作坊規模小、工具落後,在當時的市場競爭中已處於弱勢地位。

洋人在福建獵殺華南虎。

清朝福建一直存在虎患。其原因不是華南虎的繁殖能力強,而是當地百姓不斷開荒種田,侵佔了老虎的棲息山林,致使老虎經常下山爲害鄉里。一些農民轉行爲獵戶,靠打虎賺錢。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