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霓裳

今年,有關學生自殺的報道比往年都多。

這些學生,大多十幾歲,正處於本應最美好最有活力的青春年華,卻選擇了離開這個自己曾經憧憬的世界。

這些學生中,有的是因爲被老師批評或遭遇老師不公待遇、有的是被父母當衆打罵、有的是因爲學習壓力,還有的是因爲不讓玩手機等原因,選擇了結束生命。

就有不久前的10月12日,江蘇泰興高二學生朱健,因爲老師的辱罵責打和阻撓早戀,留下兩頁遺書後跳河自殺了。

01

爲什麼孩子的抗挫折能力比較低?

有人說:成人的挫折比這大多了,天天被領導辱罵的大有人在,他們都沒有去死。現在孩子也太矯情了,一點點小事就自殺。就算他們現在不自殺,將來走上社會也難保不走極端。

其實,孩子的世界與成人的世界是完全不一樣的。

孩子只是寄居在成人社會的過客。他們不能主宰自己的人生,因爲他們心智還未完全發育成熟,他們沒有獨立生存的能力,必須依賴成人而活着。

成人在世界上擁有自主選擇權。領導辱罵,他們可以有多種選擇,比如反抗、離職、換個工作環境等。

孩子不能自主選擇大事,他們不可能自己換學校、換老師、換父母,也不可能自己輟學而去找工作,這些都是不現實的。

他們在成人的世界裏顯得弱小而無助,他們敏感而脆弱,內心遠遠沒有大人想像的那麼堅強。他們需要很多的愛與尊重,才能健康地長大,並學會如何去愛自己和他人,學會如何與這個世界相處。

所以,想要了解你的孩子,請站在他們的角度上與他們感同身受。這樣,你纔有機會去真正地看見他們。

由於學生在老師面前是絕對的弱勢羣體,正因爲如此,老師才需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儘量減少對學生的傷害。

同時,父母也需要多關心孩子的感受,這樣孩子在遇到挫折時,纔不至於封閉了溝通的通道,遇到困境能夠及時得到幫助。

另外,父母的愛會讓孩子感覺到自己對他們的重要性,感受到自己的人生價值,在絕望中也會因爲牽掛與眷戀,不會輕易放棄自己的生命。02

孩子天生比較敏感脆弱,除了在他們面前平時注意言行外,我們應怎樣幫助孩子提高抗挫折的能力呢?

一、培養孩子向內看,而不是向外求

前些時間自殺的學生朱健,因爲自己的努力和進步不僅得不到老師的認可,還被老師長期辱罵。同時,又由於老師的強勢干涉,女朋友也離開了自己,導致了他內心痛苦絕望。他在遺書中寫道:“你奪走了我的白月光,奪走了我的救贖”。

這其實是一種向外看的歸因和思維方式。

向外看,就會特別在意外界的評價,同時,也意味着把自己的命運交給了外界。當向外索取而希望落空時,就會陷入絕望。男孩把女朋友當作自己的“救贖”,也是一種向外求的表現。

其實,真正的“救贖”來自於自己的內心。因爲外界不是自己能夠掌控的,只有自己纔是自己能掌控的。

二、幫助孩子遠離消極歸因

能讓一個人放棄生命的,一定是當時無法放過自己的一種絕望的感覺。是什麼讓那些孩子那麼容易感到絕望?

有人提到一個詞,叫做習得性無助。

當一個人長期處在習得性無助的狀態裏,就很容易悲觀絕望。青春期的孩子,內心迷茫而無助脆弱,再加上無處不在的荷爾蒙爆發的冒險與衝動,也會導致他們更容易引發悲劇的發生。

消極歸因,很容易讓人產生習得性無助。

1、當孩子習慣於向外消極歸因時,就會感覺到自己無能爲力,因爲外界是自己無法控制和改變的。例如,將不好的事情歸因爲“我的運氣總是這麼差”,或“老師總是與我作對”,這樣就會覺得自己“怎樣努力都沒有用”,產生習得性無助。

2、當孩子習慣於向內消極歸因時,很容易產生自我否定和自我攻擊。比如“我真笨”,“我什麼也做不好”,“我真是個廢物” 等,這些自我攻擊其實也是陷入了習得性無助狀態的一種體現。

前段時間發生的大連理工大學研三學生在實驗室自殺事件,就是因爲消極歸因,導致的習得性無助感,最後導致他陷入了絕望的情緒中。

讀研三年來,他總覺得,老師水平太差又不盡責,又因爲疫情在家導致自己耽誤了實驗,而學校的實驗設備還總出問題,導致每次實驗的結果不一樣……。現實中的不如意一件又一件,彷彿外部世界都在與自己過不去。這些就是消極的外歸因。

而他同時又非常在意他人對自己的看法,導致對自己的要求也很嚴苛。遇上挫折後,他罵自己“笨、懶、廢物”,覺得自己做什麼都不行。內外夾擊,導致了他的悲觀絕望,最終因爲擔心延期畢業而選擇了自殺。

美國心理學家阿爾伯特.艾利斯認爲,引起人們情緒困擾的,並不是外界發生的事件,而是人們對事件的態度,看法,評價等認知內容。因此,要改變情緒困擾,最要改變認知。03

培養樂觀思維,讓孩子產生“習得性樂觀”,遠離悲觀絕望

樂觀者認爲:壞事的出現是暫時的,壞事的發生有多種原因,並不是我的錯。例如,壞事可能是運氣、環境或是他人的原因造成的,這件事情很快就會過去的,用不着太過焦慮與自責。

悲觀者認爲:壞事的發生全都是我的問題,並且這件事對我的影響是長久的,它會毀了我的一切。

樂觀的解釋風格,可以阻止習得性無助; 悲觀的解釋風格,只會強化習得性無助。

那麼,我們怎樣幫助孩子形成樂觀的解釋風格呢?

樂觀思維是可以習得的。有個情緒ABCDE理論,可以用來幫助孩子培養習得性樂觀思維。

人們普遍缺乏安全感,就會很容易負面關注。當我們遇到不好的事情A時,人的本能反應是會不斷地去想它,這些思緒就會凝聚成一種負面的想法B,從而引發了後果C。

我們的很多行爲,就是這些想法導致的直接後果。當遇到困難和挫折時,我們是選擇放棄、逃避還是堅持,挑戰和再嘗試?

只有改變我們的想法B,才能變悲觀爲樂觀。這個轉變想法所採取的有效手段是反駁D,與不合理的想法進行辯論,完成後就進入下一步:激發E,激發自身的行動來達到改變結果。

這就是利用ABCDE改變悲觀的解釋風格的原理。

具體做法可按五個步驟走:

一、當孩子有了負面情緒時,讓他嘗試說出或寫下自己當時的情緒;

二、幫助孩子瞭解並梳理:不好的事情、想法和後果之間的關係;

三、引導孩子自己去思考:除了現有的想法之外,還有沒有其他的證據可以解釋這件事情?

四、問問孩子,如果有其他的可能性,那之前的想法是不是就不成立了呢?

五、重複練習。

例如,一個小學生受到老師批評後,陷入在羞恥感中,認爲老師討厭自己,覺得自己從此在同學眼中就是個笨蛋了,因此變得悶悶不樂。讓孩子學會這樣改變想法的過程是這樣的:

A事情:我的老師在全班面前批評我,班上每個人都在笑我。

B想法:老師討厭我,班裏每個人都覺得我是個笨蛋。

C後果:我好難過,我真丟臉,恨不得有個地縫可以鑽下去。

D反駁,其實,老師批評我,並不代表討厭我,因爲他幾乎批評過所有的人。但是,他也表揚過我們。我被批評,是因爲上課不專心聽講。其實,除了幾個特別優秀的同學,班上同學幾乎都被他批評過,所以同學不會因此認爲我是個笨蛋。

E激發:老師批評我,我還是會難過,不過已經不像剛纔那麼嚴重了。

當孩子學會了這樣不斷練習這種思維轉變的方式,漸漸地就形成了樂觀的解釋風格。04

讓孩子進入更大的時空,有助於他跳出眼前的侷限,從而走出困境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總會遇到這樣那樣的問題與挫折,這些都是正常的現象。

不同的解釋風格的孩子,在遭遇挫折時的就會表現出不同的處理方式。

樂觀的解釋風格往往認爲負面事情的影響只是暫時性的、偶然性和特定性的,而悲觀解釋風格的人卻認爲負面事情的影響是永久性、普遍性和人格化的(都是我的問題),從而誇大了它的嚴重性導致悲觀絕望。

例如,在前陣子的繆可馨跳樓事件裏,她因爲被老師要求多遍改作文而陷入了“我怎麼改都沒用”的悲觀思維裏,一時無法看到希望,導致她情急之下從護欄跳了下去。而最近自殺的男生朱健,也是因爲陷入了“老師毀了我的一切”,“我怎麼做都沒用” 的悲觀解釋中,進而產生了絕望。

由於孩子的認知還十分欠缺,他們的閱歷和經驗都十分蒼白,這導致孩子的世界很小。許多成人心中的小事,往往都是孩子心中的大事。這樣,孩子就很容易鑽牛角尖,看不到更大的世界和更多的可能性。

學會讓孩子進入更大的時空,看到更多的可能性,這樣就能有效幫助孩子走出眼前的思維侷限,擺脫困境。

我女兒曾經也遇到老師的不公待遇,她努力取得好成績,卻被班主任章老師懷疑“作弊”。當結果證明她沒有作弊後,她又被章老師諷刺成績好只是“走了狗屎運”。這導致她一直悶悶不樂,覺得自己“怎麼努力也沒用,反正也得不到認可和鼓勵”。那段時間裏,她的狀態很不好,學習成績也直線下降。

我在和女兒聊天中瞭解到情況後,告訴她:章老師不鼓勵你,並不是你的問題。我們學習也不是爲了得到她的認可,更重要的是讓自己變得越來越好。再說了,章老師也不可能跟着你一輩子,再過兩年你就離開她了,你們就沒有關係了。我知道你在努力,你也知道自己在努力,我們可以自己鼓勵自己努力下去。

我女兒改變想法後,就放下了心結,學習狀態越來越好。在她的堅持和努力下,不僅學習成績穩定上升,漸漸地,她也獲得了章老師的認可。

當孩子遇到困難和挫折時,父母要給予最大的支持,並引導孩子多換幾個角度看問題,同時幫助孩子學會向更長遠的時空看。這樣,孩子就不至於在不如意的事中鑽牛角尖,陷入僵局。

假如朱健當時能夠想得更遠一些,想到“一年多後我將離開那個班級,不會再受焦老師的影響了,到時候,一切都會發生改變”,或許,他就不會執着於自殺的念頭了。

當孩子看到更大更遠的世界,纔會認識到,眼下的困境是暫時的,眼下的一切也不是人生的全部。

這樣,孩子就不會陷入絕望,而是去學會堅持和等待,並在這個過程中努力找到更多的方法來讓自己儘快擺脫困境。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