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熊黎明,作者提到的父親即志願軍老兵熊夢周。熊夢周,16歲加入西北野戰軍,參加瞭解放大西北的戰鬥,1952年和1953年兩次入朝參戰,爲志願軍第1軍第7師作戰參謀,1976年從陝西省軍區轉業。

“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保和平爲祖國就是保家鄉!”我的手機上傳來大哥三歲的小孫子一扭一扭踏着步,用稚嫩的童聲演唱《中國人民志願軍軍歌》的視頻。大哥說這首歌是他小時候父親教會他唱的第一首歌,現在他也要把這首歌教會他的孫子,成爲孫子會唱的第一首歌。三歲的小孩子並不會知曉這首歌的深刻含義,但其中卻寄託着大哥的情懷。我非常理解大哥,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經歷和情結,大哥在軍營里長大,聽着軍號聲成長。從小就把曾經兩次入朝參戰的父親視爲崇敬的偶像,並以此作爲家族的榮耀。其實,父親不僅教會了大哥唱這首歌,也教給了我們家裏的每一個孩子,因爲這是他親歷過的戰爭之一,也是他一生都不能忘卻的記憶。我的二哥幼時因記不住歌詞,將歌中的“跨過鴨綠江”唱成“花姑娘娘”,還在軍區大院裏成爲笑談。

70年前發生的那場戰爭,硝煙已經散去,離我們已經很遙遠了,甚至被許多人遺忘。但它是我們的父輩曾經參與過的戰爭,因而在我們的家中依然留存着戰爭的印記。至今大哥和我還保存着父親參戰時留下來的一些照片和印着“抗美援朝 保家衛國”字樣的搪瓷茶杯。雖然歲月已經讓照片變得發黃模糊、茶缸上斑駁留痕,但它們承載着我們對已經逝去多年的父親的深深懷念和敬意,也記錄着一段難以忘卻的悲壯歷史。

志願軍跨過鴨綠江

1950年10月25日,成立不久的新中國被迫參與了這場極其慘烈的抗美援朝戰爭。剛剛參加完解放大西北戰役後的父親,作爲一百多萬志願軍將士中的一員,分別於1952年和1953年兩次入朝參戰。在歷時18個月戰火連天、硝煙瀰漫的戰場上,父親親歷和見證了志願軍將士在極其艱苦的條件下,面對17國強敵英勇戰鬥的可歌可泣英雄壯舉和大無畏的犧牲精神。

作爲一名戰爭的倖存者,父親生前爲我們講述過許多當年的戰鬥故事,並在晚年撰寫的14萬字的回憶錄中用兩大章節詳細記錄了自己的參戰經歷,成爲今天我們再次重溫和審視那場戰爭的寶貴資料。那是一場力量懸殊的戰爭,但面對強大的敵人,裝備簡陋的志願軍戰士用自己的血肉之軀和鋼鐵意志創造了世界戰爭史上的奇蹟,迫使號稱世界上最強大的對手坐在了停戰桌上籤下了停戰協議。用美軍將領克拉克上將的原話:“我成了歷史上簽訂沒有勝利的停戰條約的第一位美國陸軍司令官,我感到失望和痛苦。”這場我們付出了極大代價的戰爭,也使得世界從此對中國刮目相看。志願軍司令員彭德懷曾自豪地說:“西方侵略者幾百年來只要在東方一個海岸架上幾尊大炮就可以霸佔一個國家的時代是一去不復返了!”

熊夢周

但戰爭畢竟是殘酷的,朝鮮戰爭從三八線開始,最後又止於三八線上,半島的格局並沒有發生根本的變化。但這場歷時三年多的局部戰爭給參戰的雙方的軍人和人民造成了高達四百多萬人的傷亡,也給無數的家庭造成了無法彌補的傷害和痛苦。據我方統計,僅中國人民志願軍將士就犧牲13萬多,負傷近30萬人。其中絕大多數英烈的忠骨至今依然長眠在異國他鄉。我父親在回憶錄中曾寫到:“1953年6月的一天,我所在的1軍7師的19團指揮部坑道在一次戰役前突然被敵方的猛烈炮火炸塌,包括團長、團參謀長等在內的114人全部被活埋在裏面,直到戰役結束後,工兵部隊歷時半月才挖開坑道。烈士們多數安祥地躺在地上,有的四處尋找洞口,全部爲窒息而犧牲。”

父親生前曾給我講過就在19團團部被炸塌的前幾天,當時任師作戰參謀的他跟隨師首長才剛剛前去視察過。這些烈士犧牲僅僅一個多月後,朝鮮戰爭便籤訂了停戰協議。犧牲的19團團長康致中是陝西西安人,當時他在國內唯一的兒子康明纔剛剛2歲。這些烈士被安葬在犧牲地不遠的三八線附近朝鮮鐵原郡的非軍事區內。後來康致中烈士的兒子康明曾多次前往朝鮮和韓國希望尋找他父親的墓地祭奠亡靈,但因墓地在軍事禁區,至今未能如願。截止2020年9月,共計有七批716位在韓烈士的遺骸被接回祖國,但其中沒有康明的父親。

康致中烈士全家照

在戰場上,美軍常常依靠強大的軍事優勢用飛機和大炮對我軍陣地狂轟亂炸,許多年輕的志願軍戰士剛剛走上前線甚至連敵人的面還沒見過就犧牲在陣地上。父親說他在坑道里經常會伴着烈士們的遺體工作睡覺。我曾問父親害怕過嗎?父親感慨地回答說:“都是自己的戰友,有什麼害怕的?只是覺得太可惜了,他們大多都是十七、八歲的孩子,比自己小不了幾歲,活着該多好。”我的相冊裏保存有一張照片,是父親和一位年輕戰友的合影。父親曾指着照片上的那位戰友告訴我,這是他第一次入朝作戰時同一個部隊的通信參謀,後來第二次入朝時得知那位戰友已不幸犧牲了。

在著名作家老舍先生撰寫的《無名高地有了名》一書中,描寫的就是父親的部隊曾經戰鬥過的老禿山高地。“老禿山”原爲無名高地,因在戰火中遭到美軍炮彈的反覆轟擊,山上的樹木野草被燒光,泥土被鐵流沖刷,彈坑累累,滿目傷痕,顯得光禿禿的,故被人們稱之爲”老禿山”。

1953年10月,賀龍同志率領的中國人民第三批赴朝慰問團一行到”老禿山”陣地視察和慰問他的老部隊,父親作爲前線部隊的接待保衛人員之一陪同賀老總視察老禿山陣地。老禿山是抗美援朝戰爭中美兩軍爭奪最激烈的山頭,志願軍和美軍都投入了自己最精銳的部隊,進行了長達1年4個月反覆較量,最終志願軍獲得了勝利。老禿山的最後一戰就是1軍7師打的。(編者按:這支部隊也是我當兵時的部隊,我新兵第一年所在的營就是“老禿山攻堅營”。我當兵時的總參謀長傅全有時任營長,指揮了這次戰鬥。)

父親在他的回憶錄中描述到:“賀老總彎下身子看見地表土層有不少碎彈片,揮手把我叫到跟前說:“你是作戰參謀?”“是的。”我回答說。“請你找四塊不同的地面,在各一平方米麪積的土層中數一數有多少塊碎彈片?”10多分鐘後,我和守衛陣地的一位指揮員完成了這個任務,結果是每一平方米的面積土層內有大小不等的碎彈片均在60至80多塊。

我們向賀老總報告後,他隨手抓了一把土及幾塊碎彈片,深有所思地對吳晗、劉芝明等慰問團副團長說:“你們看,老禿山的泥土中有這麼多鋼鐵碎片,這裏是鋼鐵陣地,我們的志願軍戰士能保存自己,打敗敵人,守住陣地,他們算不算鋼鐵戰士啊?”(編者按:賀龍元帥登上老禿山已經停戰了,陣地早已有過清理。實際上,志願軍第19兵團司令楊得志回憶:19兵團作戰科副科長餘震曾經在老禿山1平方尺的泥土裏清點出287塊炮彈彈片。1平方尺,那是隻有0.111平方米啊,三個巴掌大一塊地方,287塊彈片。其實楊得志那會,還只是老禿山激烈爭奪的前期。)

1953年10月,賀龍率中國人民第三屆赴朝慰問團赴朝鮮前線慰問

1953年底,21歲的父親由於曾在敵機襲擊時從敞篷吉普車上摔下深谷跌傷了腰部,加之較長時間在坑道里陰暗潮溼環境工作戰鬥,腰腿受損嚴重無法直立,遂被送往後方醫院,後於1954年2月隨大批傷員回國治療,結束了在朝鮮的戰鬥生活。在父親晚年時,時常和我回憶往事,當談到他一生中曾遭遇過的不公和坎坷經歷時,父親感嘆說:“現在想想這些事都算不了什麼,與當年那些犧牲的戰友烈士們相比,我如今有兒有女,能從死人堆裏撿一條命,活到現在也知足了!”

曾經有一件事情我很長時間不能理解,我大哥十八九歲的時候想去當兵,我父親知道後異常堅決地予以阻止。大哥甚至瞞着父親偷偷報了名過了體檢,武裝部負責徵兵工作的軍官是父親曾經的戰友,他對大哥說:“等你爹同意了再來。”大哥回家央求父親,一向和藹的父親變臉了,勃然大怒:“你爹當了半輩子的兵九死一生,就是爲了你們安享和平,不再打仗。你們沒上過戰場,別以爲當兵看着威風,那不是好玩的!”直到多年後我有了兒子做了父親,才深深理解了當年老父親的舔犢之心。只有經歷過殘酷戰爭,從戰火中倖存下來的人才能深深體驗到戰爭的可怕,才能更加珍惜來之不易的和平生活。

今年,是中國人民志願軍入朝作戰70週年,無論時代如何變化,我們都不能忘記那些爲之付出過生命和鮮血的志願軍忠魂和戰士,正是他們用血肉之軀改寫了一百多年來中國受列強壓迫的屈辱歷史。緬懷他們,這是一個國家的責任,也是一個民族的良知。時至今日,全國倖存的志願軍老兵已爲數不多,他們大都已是八、九十歲高齡的老人。隨着時光的流逝,老兵們的身影會漸漸消失在人們的視野裏,但志願軍的精神不能被遺忘。今天紀念這場戰爭更重要的意義還在於讓所有的人都知道和平來之不易,我們應該倍加珍惜!

山河無恙,英雄不死!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