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皇陵,清入關以後,十個皇帝,除末帝溥儀沒有設陵外,其他九個皇帝都分別在河北遵化市和易縣修建規模宏大的陵園。由於兩個陵園各距北京市區東、西一百里,故稱“清東陵”和“清西陵”。2000年11月,清西陵與清東陵一起,被第24屆世界遺產委員會列爲世界文化遺產。

那麼,清代皇帝的墓葬,爲何是東西二陵呢?

這就得從雍正說起。

皇帝對自己的寢陵都是相當上心的,基本一即位就開始忙活此事,想想也是蠻有意思的,民間有哪個百姓這麼早替自己修墳的?也就是先相看好一塊地,告訴子孫以後就葬那。這些皇帝就不同了,不但自己要先看好風水寶地,還要看自己的墓室修的咋樣,有了問題,推倒重來,比如:道光皇帝。

雍正前面的幾位皇帝都葬在一處,就是東陵,到了雍正這,他自己相中了一塊好地方,於是,決定不和他的先人們葬一塊。當年,雍正認爲他當初所選的東陵“九朝鳳陽山”,“形局末全,穴中之士又帶砂石”,所以,廢而不用,後來選中易州太平峪,是因爲此地“爲上吉之壤”。

在風水中,帝王陵墓要兼顧乾坤、陰陽等各種元素,這就分陵的原因,於是,有了東西二陵。雍正的確是個有想法的皇帝,他上臺後很多政策和康熙時期就不一樣,康熙就認爲要樹立大臣勤儉的榜樣,至於俸祿呢,可以少些。雍正就認爲這套做法無效,哪有餓着肚子做好事的?

雍正單獨將自己葬於一處,也許對他而言這根本沒什麼,墓葬的風水好纔是最主要的。但是,這可是爲難他的兒子乾隆了。看看乾隆的行爲,爺爺康熙纔是他的榜樣,他當然想和爺爺在一起。但是,他又想做個孝子,這就兩難了。好在乾隆想出了一個折中的辦法,還規定子孫一定得照做,就是“昭穆相建”。

清東陵爲“昭”,清西陵爲“穆”,乾隆葬在了清東陵,那麼,嘉慶就要葬於清西陵,說白了就是孫子要陪着爺爺。這樣的話,乾隆就能和康熙在一起了。不過,並非所有子孫都是聽話的,道光可以穿着打滿補丁的衣服上班,但是,對自己的寢陵可是異常在意的。

道光的墓葬在清西陵,按照他爺爺的說法,他應該陪着乾隆纔對,那爲何他去陪自己的父母去了?道光本是在清東陵選了一塊墓地,結果,驗收時發現漏水,於是在清西陵又重新修了一處,花了不少銀子。後來有學者分析,這漏水的問題其實不難解決,道光就是想和他的父母在一起,所以,又花重金修墓。

後來有人分析,清朝爲何會亡,和這皇帝的墓葬有很大的關係,主要是咸豐定陵的金井位置偏了,沒在“龍穴”,卻是“虎口”上,所以,他子嗣單薄,大清也迅速進入到了衰退期。若是真要從這清朝皇帝墓葬的風水來分析清朝滅亡的原因,道光不應該是更主要的原因麼?

當年,乾隆那樣規定,並非是他自己想出的,這是古代的宗法制度,父親在左,兒在右,孫在左。所以說,道光破了這個規矩,不就是亂了宗法麼?

再看看道光年間的二件大事:

一、他在位時,第一次鴉片戰爭爆發,從這開始,滿清政府開始了割地賠款求榮。

二、國庫被盜,失竊銀兩數目接近千萬。

單從這兩件事就可以看出,對外滿清政府已經喪失了作戰能力,而整個官僚體系內部這時已經爬滿了蛀蟲,所以說,這就是一個大廈將傾的節奏啊。事實上,這是一個時間積累的過程。乾隆去世沒多久,嘉慶就將和珅給辦了,查抄的家產據說是乾隆晚期五、六年稅收的總和。

若是要溯源,也許該從乾隆這裏開始算起。官場貪風盛行,國家還能長治久安?乾隆處處效仿着康熙,但是,在這一點上卻遠遠是比不過康熙。他葬在康熙身邊,又能如何呢?能護着他的大清江山麼?孫殿英的炸藥纔不顧及這些風水呢,葬的再好,若是後代連國家都護不住,還能護着祖先的墓地?

東西二陵的風水,其實是不差的,基本上完全按照中國傳統的風水理論勘察地形、規劃設計,人與自然和諧共融。它的建制、佈局以及造型,是仿照了明朝的做法,穿過正紅門,再經過神道石像、碑亭以及華表,就可以進入各個陵園。孝陵神道、其他帝陵以及後陵神道,都是相互連接關係,表明國祚綿延,子孫不息。但是,有人說,現在去看這陵墓,就能看出清朝的盛衰。

爲什麼這麼說呢?

比如:道光的慕陵,慕陵雖然外觀上保持了 “節儉”之意,但其材質結構卻異常精美。很多建築都省了,連聖德神功碑樓都沒有。道光纔不要這些表面文章呢,他的墓室可是修的碧麗堂皇,從天到地都是刻着龍。泰陵和昌陵是修的氣勢宏偉,這能證明當時百姓的生活就一定好麼?

參考資料:

【《清朝皇陵》、《清史稿》】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