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三桂手中有3大王牌,可是面對年輕的康熙,爲何依然不敵?

年紀大的人總會比小年輕們多些見識和閱歷。畢竟生活在世界上見的多了,學的東西也會多點,所以在古代歷史上從來不缺乏老謀深算的臣子把幼帝給弄下臺,或者製作成傀儡,自己把持朝政。比如著名的傀儡皇帝晉太宗,他就因爲自己年紀比桓溫小,經驗和履歷不比不上對方,所以桓溫做事老騎在他頭上,點都沒有做皇帝的尊嚴。但今天我要說的是吳三桂就不是這樣的情況了,他年紀一大把卻輸給正是壯年的康熙,手中握有3大王牌,也是無濟於事,照樣輸的慘兮兮的。

吳三桂的第一王牌便是他擁有30多萬的軍隊。從兵力上分析,完全可以靠着部隊吞掉康熙王朝的。可是明明人數衆多,卻爲何打不敗對方呢。原因便是這30萬軍隊並不團結,不團結的羣體,人數再多,那也不夠厲害啊。戰場上決勝的關鍵可不是看兵力的數量,而是決策者的眼力和決心。可惜的是由於吳三桂年紀很大,已經沒有那麼多的精力來考慮事情,想問題都不夠全面,以至於在決策的時候,總是少想到角度。那麼兩軍打仗的時候,吳三桂老喫敗仗,也在情理之中。

他手中的第二大王牌是本人的軍事才能出色。他的才華有多出色?他所想的那些策略非常獨到和通透,只是可惜由於某種原因,這些策略並沒有得到很好的實施。也就是說手中這張王牌,並沒有很好的打出去,吳三桂和康熙的戰局就此會會發生逆轉。尤其是他的會江戰略,本來用的好是可以狠狠重擊康熙王朝的。可惜與他配合的都是些豬隊友,意志力不堅定,容易退縮,就讓清王朝暗中得利。

大家也都曉得打仗最消耗的就是錢財和人力。吳三桂勢力充斥的地區也就是在雲南附近,物資和糧草都比較有限。本來康吳對戰很明顯就是持久戰,這種戰爭形態對吳三桂很不利。兩軍長久交戰,吳方士兵士氣必會低迷。畢竟喫不飽,穿不暖的,又怎麼會能打勝仗呢?康熙就很優秀了,自從幹掉鰲拜後,朝中就他一人獨尊。坐擁天下的他,什麼東西都有啊,最適合打持久戰。

那他手中的第3張王牌便是決定反清時,獲得明朝舊臣和百姓的支持。覆滅一個王朝,再去重新建立新的王朝,通常都會面臨舊朝勢力的威脅。很明顯當知曉吳三桂起兵的時候,許多明朝舊臣都大力出錢出力。他們還給他封了個周王后裔的好名聲,各個地方都有百姓夾道歡呼。可惜的是晚年的吳三桂野心早已變小,對於奪得整個天下的念頭不是很堅定。所以他居然向康熙提出劃地爲王,你不干涉我,我不干涉你。換個概念就是想要和清王朝和好,停戰的意思啊。就是這個舉動,讓許多支持他的人都紛紛感到寒心,這張王牌也因此失去效果。

只是可嘆他明明有那麼多優勢,可都沒有真正的發揮出來,也是讓人語塞。可見年紀大的人並不能夠隨意欺負那些小年輕。吳三桂正是由於太過信自己,小瞧了康熙,纔會有那個局面。雖然你的見識和履歷確實多一些,可是小年輕也有他們自己的優勢。只要別人抓的住,不怕老年人的那些經驗。同樣的道理,手中握有的那些王牌若是自己不會打,那麼一手好牌也會爛。所以想做人生贏家不是件易事,得要自己擅長抓住優勢,爭取把那些亮點都給發揮出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