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心中,都有一個一見鍾情的嚮往,亙古未變。

這個本應該是詩人們最喜歡的題材,但是由於傳統文人特別喜歡用曲筆,所以都混到傷春之類的詩詞裏去了。同時,豔遇都是有情節的故事,沒有深厚的功力,想在一首短詩中寫這樣的題材,實屬不易。所以,詩人就把這個題材讓給了敘事文學了,比如小說、戲曲等。

《題都城南莊》

不過,豔遇題材的詩,詩人並沒有全部放棄,只是數量不多而已。在這些不多的豔遇詩中,有一首詩分外引人注目,被公推爲豔遇詩第一,它就是崔護的《題都城南莊》。

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

——崔護《題都城南莊》

這首詩寫得特別美,物是人非卻還是美,讀了之後,滿心都是悵惘。

這首詩語言上的特點是淺顯易懂,用最簡單的詞語寫出最唯美的畫面最微妙的心緒,令人歎爲觀止。

崔護可是唐朝人,但這首詩中,沒有一點唐朝的語言,簡直都是現代的語言,說是今人寫的詩,也沒有人不信。全詩一個典故都不用,就是寫場景,寫際遇,一對比,意境全出。

這樣是詩,解詩的人一般不碰,爲何呢?因爲根本就不用翻譯,意思小學生讀了都懂,而意境又是體驗出來的,說不出的。

這首詩寫了2年的事情,卻是同一個場景,“去年”和“今年”,用的是一個場景,都是“人面”和“桃花”。只是,“去年”的人面和桃花是競相比美,而今年“人面不知何處”,只有“桃花”依舊。

這一對比,一股物是人非的悵惘,忽然就不滿讀者心中,一種似曾相識的感覺油然而生,想不引起共鳴都難。

詩要寫得很深奧嗎,要用那麼多典故嗎?崔護告訴你,根本不需要,就看你會不會寫。在《全唐詩》中,只收了崔護6首詩,其實,只這一首就夠了,就憑這一首,跟張若虛一樣,就完全可以奠定了他們在詩壇上的地位!

崔護的本真故事

崔護寫這首詩,是真實的際遇。那一年,崔護在京準備應考,清明節來臨時,緊張複習應考的崔護出來走走透透氣,漫無目的地走着,忽然被一片桃林吸引,桃花盛開,綠樹掩映中,隱隱有一居茅屋,這場景,簡直就是桃花源。

崔護此時感覺有點口渴,信步走進桃花林來到茅屋前,輕釦柴扉。稍傾,一妙齡女前來開門,崔護說明來意,姑娘打開門讓崔護進去,爲崔護上茶。崔護舉目觀看時,牆上掛着文人墨寶,書桌上有筆墨紙硯。

在這荒郊野外竟有如此書香,崔護不由得心生敬意。而那姑娘,眼角眉梢,隱隱都是愛意盈盈,卻又若有若無。這顯然是女子懷春動情之兆。二人目光觸碰之際,都是愛意交織,可謂是一見鍾情。

但那是唐朝,不是當今,二人也僅此而已,並未告白,而是告辭。崔護不斷回首張望,姑娘倚門而立,含情脈脈不甚嬌羞。

崔護離開後,刻苦攻讀,轉眼又是一年,清明節又到了,不由得想起了去年的豔遇,心下早已按耐不住,徑直來到了都城南莊。

一路上景色依舊,茅屋依然掩映在盛開的桃花林中。崔護來到門前,久扣柴扉,卻無人前來開門,細看之下,門上一把大鎖給鎖了。

當下悵惘不已,景緻如昨佳人不再,桃花依舊在春風裏盛開。崔護悵然若失,提筆在門上題了這首《都城南莊》。

孟啓的續貂

崔護的故事到此其實已經結束了,這首詩流傳開來,人們百讀不厭。但是,這個沒有結局的故事,一年復一年地攪動着人心,人們不忍故事就這樣半拉子,於是,有人開始續寫這個故事,於是,這個故事就更加動人心絃了。

續寫後的故事是這樣的,崔護離開都城南莊後,喫不好睡不好,就別說看書複習了。於是,就再一次來到了南莊。還沒到門前,就聽到有老人在痛哭,甚爲悽慘。崔護三步並作兩步趕過去。

老人看到崔護,一把揪住了他的衣領,大叫“還我女兒”。崔護一時蒙了,趕緊問他女兒叫什麼名字。老人說你叫崔護是吧,我女兒叫絳娘。你去年來過之後,女兒就天天盼着你過來,相思成疾,向你想到生病了。後來好不容易想開了一點,誰知你前幾天又來,還在門上寫了一首詩。

女兒一看,走了趟親戚錯過了你,一下子接受不了,病更加重了,撇下我一個老人,不是你害了我女兒嗎?

崔護聽了,甩開老人,飛奔進去,抱起絳娘,聲聲呼喚。令人驚喜的是,絳娘睜開了眼睛,看到自己正在心上人的懷抱裏,頓時幸福地活了過來,一對有情人終成眷屬。

無人不想來一場豔遇

經這麼狗尾續貂,這個故事變成了一幕喜劇,這是人人都向往的喜劇。

續寫故事的這個人是晚唐的孟啓,在他的文章《本事詩》裏寫了這個故事,有人說是記載,其實就是在創作,人們之所以喜歡這個故事,是因爲人人心中都向往自己也有這麼一個故事,經歷一場豔遇,一場戀愛,死去活來大圓滿!

這樣的故事,無論到哪一天,無論是什麼朝代,都藏在人們的嚮往裏。人人都渴望一場豔遇,都渴望一場轟轟烈烈甚至是死去活來的愛情!

崔護的這首詩對後世影響極大,在很多詩詞裏都能看到這首詩的影子。人面桃花也成了一個成語,京劇《人面桃花》也是根據這個傳奇故事改編的。

一首詩,產生這麼大的影響,衍生出如此之多的傳奇,崔護,贊你!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