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洞見·紅妝

事無絕對是非,人無絕對善惡。

《論語子罕》贊孔子有四戒,曰: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李零先生在《喪家狗》中對此解釋道:

“意”是推測,憑空猜想,毫無根據;“必”是武斷,結論太絕對,斬釘截鐵,不留餘地,或非什麼不可,拘泥成法,不知變通;“固”是固執,死心眼,鑽牛角尖;“我”是主觀,一切從主觀想象出發,不考慮客觀情況。

毋意者,戒妄加揣測也;

毋必者,戒絕對肯定也;

毋固者,戒拘泥固執也;

毋我者,戒自以爲是也。

這是孔子的四戒,也該是我們每一個人的四戒。

毋意:戒妄加揣測

東漢思想家王符在其著作《潛夫論》中寫道:

“君之所以明者,兼聽也;其所以暗者,偏信也。”

深以爲然。

若凡事先入爲主,總是憑藉自己的主觀臆測判斷是非,依靠自己的想象力定奪事理,那麼必將囿於自身的一孔之見而不能見天地之大。

要知道,主觀臆測就容易犯錯,妄加揣測易招來禍端。

《警世通言》中有這樣一則故事。

一天,蘇東坡前去拜訪王安石,恰好王安石不在。

在王安石的書桌上,有一首還未完成的詩——“昨夜西風過園林,吹落黃花滿地金”。

蘇軾讀後,心想:“菊花最能耐寒,敢於與秋霜鏖戰,即便焦乾枯爛也絕不落瓣,怎麼會被秋風吹落呢?說西風‘吹落黃花滿地金’是大錯特錯了。”

想到這兒,蘇軾大筆一揮,便在詩箋上寫下“秋花不比春花落,說與詩人仔細吟”。

王安石回來後,看到蘇軾留下的詩句,心裏暗笑蘇軾對事物觀察的不仔細、全面。

次日上朝時,他直接上奏,把蘇軾貶到了黃州。

蘇軾以爲王安石是公報私仇,記恨自己諷刺他的題詩。

直到重陽之時,蘇軾到花園看菊,一陣秋風吹過,菊花散落一地。

蘇軾方纔知道菊花也有落瓣與不落瓣之分,頓時明白了自己爲何被貶黃州,也明白了王安石的用意。

人這輩子,偏信自己則暗,兼聽萬物才明。

畢竟,很多時候,你以爲的事實,不一定是事實;

你以爲的正確,也不一定真的正確。

永遠不要用你的“以爲”,去妄加揣測別人的生活。

所以,爲人當“毋意”,戒妄加揣測。

毋必:戒絕對肯定

《題西林壁》中寫道:

橫看成嶺側成峯,遠近高低各不同。

最簡單的詩句,卻蘊含着最深刻的道理。

峯與嶺都不是絕對肯定的,對於同一事物,不同的角度會有不同的認識;

觀察問題應客觀全面,如果主觀片面地絕對肯定自己所知所見的一隅一角,就無法看清事物的本質。

人生在世,切不可單憑一時一事、一言一行來給一個人的是非高下作定論。

提起隋煬帝,我們會想到什麼?

驕奢淫逸、好大喜功、弒兄殺父、人倫盡喪、徭役兵役、民不聊生……

千餘年來,隋煬帝被公認是中國歷史上最有名的暴君之一,其罪行罄竹難書。

他殘暴的統治葬送了大隋王朝,這是事實,也是他揹負罵名的重要原因。

但當我們平心靜氣地查閱殘缺的文獻史料,卻發現:

年僅20歲,隋煬帝指揮大軍一舉攻破長江天塹,助隋文帝統一江山,“天下皆稱廣以爲賢”;

後下令修建大運河,連錢塘、長江、淮河、黃河、海河,功在千代、利在千秋;

更於大業年間親自開疆拓土,暢通絲綢之路……

所以,僅以“暴君”二字定義隋煬帝是否有失偏頗和公允?

畢竟,事無絕對是非,人無絕對善惡。

凡事沒有絕對,我們應該辨其表而察其實,不可一味絕對肯定而矇蔽住了自己的雙眼。

所以,爲人當“毋必”,戒絕對肯定。

毋固:戒拘泥固執

《朱子全書·易》有言:“要在看得活絡,無所拘泥,則無不通耳。”

誠然如此,若凡事皆拘泥於陳規舊俗、固執於條條框框,又能有何作爲?

君子當懂得靈活變通之法,如此方能“失之東隅,收之桑榆”。

因爲,人啊,最怕自己框住自己。

有這樣一個著名的試驗。

把蜜蜂和蒼蠅同時裝進一個玻璃瓶中,然後將瓶子倒放,讓瓶口朝着地面。

結果發現:

蜜蜂會不停地撞擊瓶底以求找到出口,直到它們力竭倒斃爲止;

而蒼蠅則會在不到兩分鐘之內,從瓶口逃離。

何以如此?

由於蜜蜂喜愛光亮,它們理所當然地認爲“囚室”的出口必然在光線最明亮的地方,不斷地重複着這種看起來最合乎邏輯的行動。

然而,正是由於它們拘泥於邏輯、固執於經驗,最終走向了亡路。

而那些“愚蠢”的蒼蠅則全然不顧亮光的吸引,四下亂飛,不拘泥於所謂規律,也不固執於所謂教訓,結果獲得了新生。

動物如此,人亦然。

很多時候,我們並不是不能成爲最想成爲的自己,而是被所謂的邏輯、規則、偏好、經驗等拘泥固執的“鐵鏈”束縛住了,久而久之,變成了一隻只執着於光亮卻走向滅亡的蜜蜂。

拘泥固執,是在給自己的人生圈地爲牢,最後只會在人生之路上寸步難行。

唯有靈活變通,跳出慣性思維,才能事事順利、路路暢通。

所以,爲人當“毋固”,戒拘泥固執。

毋我:戒自以爲是

17世紀西班牙著名思想家、哲學家巴爾塔沙·葛拉西安在其著作《智慧書》中寫道:

“如果你無法取悅他人,那麼單單取悅自己又有何用?自得自滿,最後只能得到別人的輕蔑。

自封高貴,自以爲是,不可能會有好的結果。”

誠然如此,一味高自期許、自以爲是,只會迷失於自我的美好幻想中而停滯不前,最終徹底斷送自己的成功之路。

富蘭克林年輕時,喜歡處處彰顯自己的聰明,驕傲自滿、自以爲是。

一天,富蘭克林去一位老前輩的家中做客,一進門,“嘭”的一聲,他的額頭撞在了門框上,青腫了一大塊。

老前輩笑着出來迎接,道:

“很痛吧?你知道嗎?這或許是你今天來拜訪我的最大收穫了:一個人要想洞明世事、練達人情,就必須懂得低頭啊。富蘭克林,你事事都自以爲是,以自我爲中心,可是你有沒有想過,你這樣只會讓別人對你敬而遠之呀!”

富蘭克林聽完後,覺得非常羞愧,痛改前非。

希臘學者希爾泰說 :“傲慢一現,謀事必敗。”

誠然如此,人啊,往往因自謙而告成、因自大而式微,所以自鳴得意、妄自尊大者常常不得善果,而謙以待人、虛以接物之人往往能夠把人生之路越走越寬、越走越遠。

所以,爲人當“毋我”,戒自以爲是。

人生四戒,何謂“戒”?

《說文》道:“戒者,警也。”

何事當警?

遇事妄加揣測,則有如盲人摸象,困於一想一念,終究難見真章;

論事絕對肯定,則不及幼齒小兒,囿於一己之見,最後不得章法;

行事拘泥固執,則猶如井底之蛙,安於彈丸之地,終歸不見真我;

處事自以爲是,則好似夷中夜郎,縛於一得之愚,最終難得成就。

此四則皆當警也。

所以,有貴氣的人,一生都在努力戒掉這四樣東西,曰: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與朋友們共勉。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