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磬:疲憊,極度疲憊!疫情反覆讓歐洲知識界信仰消解

當地時間2020年7月6日,數十名戴口罩、手舉《蒙娜麗莎》肖像的巴黎導遊在法國巴黎盧浮宮門外抗議,要求政府提供更多支持,幫助他們度過新冠肺炎疫情和遊客短缺的危機。來源:視覺中國

文丨王磬(界面新聞駐歐記者)

10月28日晚間,德國總理默克爾與法國總統馬克龍前後腳發佈了電視講話,宣佈了德法兩國自夏天以來最嚴格的新冠封鎖政策。一夜之間,第二波疫情的陰影全面籠罩歐洲。

談一點對歐洲民意微妙改變的觀察。

入秋以來,歐洲各國的確診人數都在直線上升,主要國家日增均已過萬。封鎖措施是一點一點加碼的:限制集會、引入口罩義務、關閉餐廳、實施宵禁……人們並非沒有預期。有了心理準備,第一波時瘋狂囤廁紙的應激行爲估計不會再度出現,但要人們完全接受“無需擔憂的夏日已經結束了”卻仍不是易事。在那些單日新增病例只有兩位數的日子裏,歐洲人曾短暫重獲了出行和社交的自由,甚至生出了“生活很快會重回正常”的幻想——“你看,中國不就做到了”。

生活可能終會重回正常,但不是現在。那歐洲現在有什麼呢?一種極度疲勞(fatigue)的情緒在蔓延。不只是遵守防疫規定的疲勞,還有認知上的疲勞。

科學界仍然在馬不停蹄地去擴大對這個疾病的認識,但公共知識界和大衆似乎已經對它失去了認知層面的興趣。正確的洗手方式已經普及過了,口罩的佩戴方式也沒有太多可說的新東西。報紙的專欄作家在絞盡腦汁地尋找疫情之外的寫作話題,齊澤克阿甘本南希們也都不再吵架了。公共權力與個人隱私,公民責任與個人自由,該說的話都已經說過了。

上個月我在採訪英國作家麥克尤恩時曾閒聊到歐美抗疫的差別。七十多歲的他是新冠高危人羣,彼時已經在倫敦遠郊的家中“隔離”了小半年。老爺子提到,特朗普應對疫情之荒謬或許爲美國知識界提供了源源不斷的批判素材,但在歐洲可能找不到這樣的對象。大多數的歐洲政客沒有在抗疫上犯下致命錯誤,雖然他們可能表現得也沒多好。

媒體和學界所熱衷的國家間成績對比似乎也失去了意義——反正都是“十年河東十年河西”。第一波時幾乎不受影響的捷克,第二波成了感染密度最高的歐洲國家之一。第一波時最先“中招”的意大利,在第二波初期時穩定得出奇,媒體紛紛感慨呆梨人善於吸取教訓、跑來學習經驗,但這種印象也只維持了短短几周,意大利的日增就破萬了。就連被長期視爲“抗疫優等生”的德國,也在最近一週“淪陷”。

最謎的可能是瑞典,這個從未主動封鎖的歐洲國家,數據幾起幾落,曾引起知識界的強烈好奇。每隔幾天,《躺平的奇蹟:瑞典到底做對了什麼》、《躺平的惡果:瑞典何以淪爲人間煉獄》,完全表達相反立場的標題在媒體上交替出現。

爲什麼這些相近的歐洲國家會有階段性的不同表現?檢測率、ICU病牀數量、口罩義務、封鎖力度、央地關係……經歷了小半年的抗疫,每個人似乎都能說出來一些原因,但又都說不清楚。

一個神祕的東西往往會催生一些神祕主義的解釋。前幾天在阿姆斯特丹的一個討論會上,一位年輕的荷蘭觀衆說他已經在個人層面上放棄了防疫,不戴口罩也不會減少外出。

“爲什麼要爲一個說不清道不明的病毒完全改變自己的生活方式、讓渡如此多的個人自由呢?”他又像是在開玩笑、又滿臉嚴肅,“說不定真是比爾·蓋茨造出來的呢。”

在許多個歐洲國家,陰謀論的信衆都在擴大。病毒是別有用心的實驗室人員造出來的,疫苗只是另一個關於身體的謊言,憤怒的信衆甚至還燒燬了好幾座5G基站、只因相信它們會干擾人體的免疫系統。假信息的傳播者獲得大量擁躉,前幾天被Youtube封掉的一個荷蘭網紅,就在她頗具影響力的視頻中稱,她希望現任首相去死。

仍然沒有辦法去解釋和消化這些現象。只是隱隱感到,一整代歐洲人曾經篤信的東西正被疫情加速消解,科學、理性、民主、自由……精神生活的一大片領地開始留白,需要舊的思想重新排列組合,或是創造些什麼新的東西來填補。因爲人們仍然需要信仰,甚至比以前更迫切地,想要去抓住點什麼。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