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在相聲裏經常聽到相聲演員尤其是逗哏說“相聲講究三分逗,七分捧”,對此捧哏也不表示反對,因此很多人就真的以爲相聲的本來面目就是這樣了。

實際上,所謂相聲“三分逗七分捧”在正常情況下只是逗哏的一種客氣,相聲在大多數情況下就是逗哏佔比更高,而且逗哏佔據絕對重要性,捧哏不是不重要,只是沒有逗哏那麼的重要。

理解這個答案很簡單,你看看成名的相聲演員裏究竟是逗哏佔比高還是捧哏佔比高?相聲歷史上七位公認的大師(李德鍚、張壽臣、馬三立、常寶堃、侯寶林、劉寶瑞和馬季),沒有一位是捧哏演員,在相聲藝術修爲上和行業地位上不輸七位大師的趙佩茹,名氣就遠不如逗哏大師們。

舉一個例子,師勝傑先生,在從藝生涯裏先後換過十來個搭檔,除了最後的石富寬,之前的馮永志等人早就被大家遺忘了。

現在走紅的相聲演員裏,不管是郭德綱還是苗阜,高曉攀還是陳印泉,即使網絡時代捧哏出名渠道更多,但他們的捧哏(于謙、王聲、尤憲超、侯振鵬)不論是名氣還是其他方面還是PK不過逗哏,這就是現實。

最關鍵的是,在我們能聽到的大多數相聲作品裏,除了個別子母哏的相聲段子之外,大部分情況下包袱還是在逗哏那裏,捧哏的話也很重要,但絕沒有達到七成佔比的程度,即使是子母哏也幾乎只是對半。

那麼,既然相聲行業裏所謂“三分逗七分捧”只是一種客氣用詞,爲何還有這種說法存在並廣爲流傳呢?

筆者認爲有以下原因:

1、行業歷史淵源

近代相聲脫胎於拆唱八角鼓,而在拆唱八角鼓裏,正唱的那位一般來說相當於捧哏,歪唱逗笑的那位一般來說相當於逗哏,兩人逗笑的其中一種方式就是歪唱的抓哏開玩笑,正唱的往他後脖子上打一下說一句類似“別捱罵了”這樣的話。

而在拆唱八角鼓中,一般來說正唱的那位纔是角兒,歪唱的那位地位不如正唱的高,換句話說當時的逗哏只是爲捧哏服務的,而在表演內容上也是正唱比例遠大於歪唱,因此所謂“三分逗七分捧”在歷史淵源上是存在的。

2、相聲學徒淵源

相聲行業在技藝傳授時是有循序漸進步驟流程的,當小徒弟已經能上臺演出的時候,一般情況下師父會首先送一程,也就是站在桌子裏面爲小徒弟捧哏控場。

這個過程對於大多數學徒來說其實是很重要的,可以最大限度打消他們初登舞臺的緊張感,同時師父的豐富經驗和觀衆緣也可以有效規避表演過程中的一些紕漏。

那麼,在師父爲小徒弟捧哏的這個過程中,如果說“三分逗七分捧”在一定意義上是合理的,因爲在很多時候確實捧哏更重要,一個包袱小徒弟直愣愣甩出去可能沒效果,師父在捧哏位置上稍微加點料味道就不一樣。比如你看德雲社在以前的演出裏,郭德綱就經常給小徒弟捧哏,有他在場,這場演出起碼效果上不會差,這就叫扶上馬送一程。

當然,在學徒初登臺時站在桌子裏面的也不一定光是師父,師叔和師兄也是經常有的,正因爲大多數相聲藝人都有過這種過程,所以“三分逗七分捧”也是在向師父、師叔和師兄表達尊敬。

3、好事不能一個人佔全了

在相聲行業歷史上,一般來說捧哏都是逗哏混,具體來說就是逗哏是角兒,不管出去參加堂會是還進園子演出,東家結賬都是給逗哏結,捧哏再從逗哏手裏拿工資。

最典型的就是李德鍚,他同時給三個捧哏馬德祿、周德山和張德泉發工資,讓他們隨時待命,想用哪個用哪個。

因此在大多數情況下,逗哏捧哏的收入分成都是傾斜逗哏的,常見的有六四分成、七三分成,甚至八二分成也不是沒有。只有個別情況,比如常寶堃趙佩茹,常寶霆白全福,侯寶林郭啓儒,他們的捧哏都是特意請來的,所以按照刀切賬也就是五五分成。

那麼,既然大多數情況下逗哏收入要比捧哏高甚至高不少,再加上逗哏名氣大同時在表演上還要經常佔捧哏便宜(倫理哏和葷臭活什麼的),這麼多好事都讓逗哏佔了,爲了平衡兩人的關係,逗哏跟捧哏客氣客氣,說一句“三分逗七分捧”也沒什麼大不了的,好事不能讓逗哏全佔了吧。

綜上,因爲有以上多種因素存在,所以在相聲史上有“三分逗七分捧”的說法,已經成約定俗成了。捧哏是很重要,但絕沒重要到要佔七分的地步。

當然,筆者上文說了,逗哏比捧哏重要是在正常情況下,那麼,是不是還有不正常的情況?

有啊,比如子母哏相聲裏,逗哏和捧哏重要性基本持平,還有上文說的師父給徒弟捧哏,老先生給小學徒捧哏,還有名氣大的捧哏給名氣小的逗哏捧哏等,在這些情況下,捧哏的重要性有時候就要大於逗哏了。

在大多數情況下,逗哏比捧哏重要,出名機會更多,掙錢也更多,那麼爲什麼還有那麼多人學相聲主動選擇捧哏呢?

其實也簡單,就跟踢球一樣,不可能大家都去踢前鋒,每個人會根據自己的特點和興趣愛好或者教練的安排去踢後衛,好後衛同樣比蹩腳前鋒更出名更賺錢,相聲同理。

決定前途的有時候不是位置,而是能力和水平。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