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著名漢學家費正清說:林徽因就像一團帶電的雲,裹挾着空氣中的電流,放射着耀眼的火花。

林徽因一生光芒萬丈,令世人仰慕,不僅僅是因爲容貌出衆,還因爲她有出色的才情,更是因爲她對生活抱有極大的熱忱和包容,才活得有底氣、從容優雅一輩子。

容貌是父母賜予的,每個人無法改變它。

而才情是從小積澱的,養成並非一朝一夕。

當我們還在猶豫如何生活得更好的時候,恍然間,已然人到中年,容顏漸衰,興趣愈少,日子變得乏味、無趣。

平凡人想要像林徽因那般生活得有聲有色,好像已經來不及好好地規劃或者重來。

慶山說:生活還要什麼樣子?心所要的,不是足夠的多,而是足夠的喜歡。

所以,心有喜歡,人有所愛,生活就會過得有滋有味。

1.林徽因:生活平淡無趣,但可以創造小熱愛。

梁從誡曾經回憶母親在北平家裏的日常生活,他描述道:

中式平房中,幾件從舊貨店裏買來的老式傢俱,一兩尊在野外考察中拾到的殘破石雕,還有無數的書,體現了父母的藝術趣味和學術追求。

院子裏有高大的馬纓花樹,和開着白色和紫色花朵的丁香樹。穿着一身優雅旗袍的林徽因便在這裏教女兒寫字,寫院落裏“搖曳的樹影”。

民國動盪年代,一二老物件,三兩花簇,幾件舊傢俱……零零散散幾個小玩意和小植物,林徽因將它們創意、擺弄,捯飭後家裏顯得有生氣又文藝,盡顯一種錯落的美,更有懷舊之情。

從林徽因的老照片中,能依稀可見她家書房佈置的雅趣,林徽因依在案几上,一臉明媚,一身優雅。

所以,生活的美好,是用心在釀造。心有小熱愛,在平凡的日子裏也能活出一抹流彩。

同是民國才女的張愛玲,也有很多生活上的小熱愛。

中學時,張愛玲在《大美晚報》發表了一幅漫畫,得到五元的稿費,高興至極的她爲自己買了一隻心儀已久的口紅。

當知道小熱愛不但能滋養生活還能變現時,張愛玲一直保持着繪畫的習慣,後來,她的插圖作品真的派上大用場,《傾城之戀》《流言》多部書中的插畫和封面都是張愛玲自己完成的。

她還給民國才女蘇青創辦的《天地》雜誌供稿過不少插圖,現在欣賞也還是經典之作。

所以,你的小熱愛可以成爲你的“小錢罐”,生活中,很多人發展了“副業”,像業餘時間自媒體寫作,像朋友圈“微商”等,其實就是將一種平時的熱愛轉化成了經濟發展。

2.林徽因:只是愛好而已,沒想到成就了自己

林徽因興趣衆多,涉獵廣泛,她喜歡建築、戲劇、詩詞、繪畫、舞臺設計等文藝文學活動,而且每一份熱愛,都有所成就。

青少年時期,在與父親遊歷英國時,結識了身爲建築設計師的房東太太,在她的啓蒙下從此愛上了建築學。

後來,林徽因的這份熱愛影響到了梁思成,留美時梁思成選擇了深造建築學,林徽因則因建築系不收女生而遺憾轉學它系,最終在她的堅持和努力下,賓夕法尼亞大學破例讓林徽因如願以償轉入建築系。

因爲熱愛,所以堅定目標。最終,梁思成和林徽因雙雙成爲中國第一批建築學家。

1924年,林徽因與徐志摩一起登臺演出話劇《齊德拉》歡迎泰戈爾訪華,此後,“新月社”聞名於世。

“新月社”於1923年創辦,林徽因是核心成員之一,但她那時並沒有寫詩,1931年4月《詩刊》發表了她第一首詩《那一晚》。

此後,林徽因的詩歌創作一發不可收拾,很多經典的作品問世。現在市面上有很多關於林徽因的作品。而這套《林徽因經典文集:我的心是一朵蓮花》《林徽因:做一個有才情的女子》兩本書,不但有原汁原味的林徽因文學全集,還有講述她愛情、親情、友情及成長曆程,是觸及林徽因真實靈魂的畢生實錄。

原價77.8元,雙11活動優惠中,只需要一杯咖啡錢。如果喜歡,點擊下方鏈接瞭解:

因爲對建築學和藝術的熱愛,林徽因寫起建築報告也是文采斐然,妙趣橫生。

她在《雲岡石窟中所表現的北魏建築》描述飛仙道:

而那後者,長裙飄逸的,有一些並着兩腿,望一旁曳着腰身,裙末翹起,頗似人魚……後者這種屈一膝作猛進姿勢的,加以更飄散的裙裾,多脫去人魚形狀,更進一步,成爲最生動靈敏的飛仙。

只有心存美好的人,懂得熱愛生活的人,才能描繪出如此生動、靈巧、輕妙的仙子吧。

你眼裏有多美,世間就有多美。你有多少熱愛心,就會有多少創造力。生活終究不會辜負每一份熱忱。

有一位朋友,孩子學繪畫,閒來無事,他也陪着孩子學繪畫。孩子從小學學到中學,上高中後就放棄了,但是作爲父親的他卻一如既往地堅持着,後來,這位朋友的作品成爲了藝術品,從市美協發展到了省美協,再後來成爲了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給孩子做出了榜樣,也成就了自己的愛好。

所以說,“無心插柳柳成蔭”的先決條件是熱愛付出了更多精力和努力。就拿身邊很多做自媒體的朋友來說,有人月入上萬,有人不足百元,兩者的差距其實是因對熱愛的付出程度多少而決定的。

3.林徽因:生活再苦,也可以嚐出草莓味

林徽因曾給沈從文去信說:

在黑暗中,在車站鐵篷子底分別很有種清涼的味道,尤其是走的人沒有找着車位,車上又沒有燈,送的打着雨傘,天上落着很悽楚的雨,地上一塊亮一塊黑的反映着泥水窪。

抗日戰爭時期,林徽因一家從武漢、長沙、湘西、昆明、李莊……在輾轉轉移中,嚐盡了顛沛流離的滋味。

林徽因有嚴重的肺病,到了西南邊陲後身體每況日下,加上戰亂各種必需品非常短缺,日子過得非常清苦,但她對生活的熱情卻依舊不減。

1939年年中,林徽因在昆明尋了一塊地,借地建造了一處的新家,費時半年許,面積約150平方米,由兩排獨立的平房組成,每一間她都規劃得好好的。

周惠斌在《梁思成林徽因的昆明客廳》中描繪到:

正房坐南向北,三楹五架;中間是書房和臥室;東西兩側分別爲林徽因母親和女兒的臥室及客廳;正房西面山牆外,後又加建了一小間低矮一些的10多平方米的耳房,有門與客廳相通,那是他們一生的朋友、哲學家金嶽霖寄居的房間……

整個建築與當地鄉村相融合,又獨具特色,顯得清雅、明淨、大方。

爲了修建這一套房子,林徽因和梁思成耗盡了積蓄,甚至爲此舉債一度讓家庭陷入生活窘迫中。

但正是這份對生活的熱愛,對美好的渴望,讓他們讀過了艱苦年代。在昆明短暫的安寧中,林徽因邀請了很多朋友家中做客:傅斯年、金嶽霖、馮友蘭、李濟、陳夢家、董作賓……她說希望“真誠的朋友來賞識它真正的內在質量”,這是一份對家的熱愛。

生活再苦,也有屬於它的草莓味。

說起這份苦,對這份苦的理解,“男神”蘇東坡是最有發言權的。他在貶謫黃州的時候,無房無地無積蓄,因爲心中的坦然和對生活的熱愛,他與妻子王閏之在黃州修建了一個家,取名“東坡雪堂”,蘇東坡名字也由此而來。

他們務農、養牛、釀酒……農人能做的活蘇東坡無一不拿手,也就是這個時期,蘇東坡創作了大量的詩詞歌賦,赤壁賦》《後赤壁賦》《念奴嬌·大江東去》,文學成就及達巔峯。

無論是林徽因,還是蘇東坡,經歷過人生苦難後,他們依舊能在艱辛裏品嚐到生活的真情味。

《蘇東坡:最是人間真情味》中說:“蘇東坡是5000年來,最懂生活的生活家;旅行最想結伴的人選排名第一名;人生緣何不快樂,只因未學蘇東坡。身行萬里半天下,一書識得的蘇東坡。”

林語堂說:蘇東坡是一個無可救藥的樂天派。

推薦這本蘇東坡傳記,感受他正直、赤誠、豪情、逸趣、曠達的生命姿態和人生信條幫助浮躁、焦慮、迷茫、無助中的你找到生活的小熱愛和前行的新方向。如果喜歡,點擊上面鏈接瞭解。

小喜歡,成就大熱愛。

願你一生小歡喜,願你此時有歡顏。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