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客十七 三剑客

题图/大唐 三剑客

70年前,中国人民志愿军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在异国的土地上与大洋彼岸的强大对手展开了一场殊死搏斗,一战扬威,稳定家园半世纪,百年雪耻,并震慑对手数十年。

今天,让我们搭乘时间的列车,通过一幅幅漫画重新翻开历史那厚重的篇章,踏回70年前那片战火纷飞的战场……

司务长是半个指导员。《温井》开篇首图即用一句“离温井不远了,一会让铁勺子给大伙儿吃顿好的!”拉开序幕。

对于夜晚行军的官兵来说,没有什么比一顿热饭更能鼓舞士气。战士们听闻,又使劲加快了行进的脚步。天寒地冻,确实是要吃饱!

那一边,一场不期而遇的战斗正伺机待发。只是交战对手,彼时什么也无法预料,还按部就班地在各自的轨迹上,保持着既定的路线。

时间拉回1950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第40军118师的官兵,正奉命秘密入朝。他们快速低声地行走在通往温井地区的道路上。夜以继日不敢耽误,希望能尽快到达指定地点,好完成下一步任务。

殊不知,战争的序幕已徐徐拉起。

就在4个月前,朝鲜战争爆发,美国政府作出武装干涉朝鲜内战的决定,并派遣第七舰队侵入台湾海峡。1950年10月7日,以美军为主的联合国军越过三八线,迅速北进,兵峰直指朝鲜。指挥官麦克阿瑟扬言要在感恩节前结束朝鲜战争。

但他真的想错了。美军于仁川登陆后,中国政府几乎每天都通过广播警告美国,如果跨过三八线,中国就会出兵。从朝鲜半岛所处位置来看,在辽宁东部,像一把匕首从长白山直插海中,这个特殊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它的重要战略地位:既是指向日本的一把匕首,又是进入中国内陆的跳板。

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

时年,应朝鲜最高领导人金日成请求,1950年10月8日,中国共产党举行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终于作出了出兵援朝的战略决策。中国人民解放军东北边防军被改编为中国人民志愿军,为进入朝鲜境内作战积极开始临战准备,彭德怀被任命为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兼政委。1950年10月13日,毛泽东就志愿军入朝作战再次指示,志愿军入朝后第一时期可以专打南朝鲜军,我军对付南朝鲜军是有把握的,可以在元山、平壤线以北大块山区打开朝鲜的根据地。待6个月后收到苏联给我们的炮火及坦克装备,训练完毕后即可攻击美军。

第二天,志愿军司令员彭德怀赴东北召开师以上干部动员大会,分析入朝作战的优劣利弊,提出“根据敌情和地形条件,过去我们在国内所采用的运动战,大踏步地前进和大踏步地后退,不一定适合于朝鲜战场。因为朝鲜地面狭小,敌人暂时还占某些优势,所以要采取阵地战和运动战相配合。”同天,毛泽东又明确提出设想:在朝鲜的平壤、元山铁路线以北,德川、宁远公路以南地区,构筑两至三道防御阵线,建立纵深防御阵地,如敌来攻,则在阵地前分割歼灭;如敌守在平壤、元山不北进,我也不主动进攻。

1950年10月19日,志愿军按预定计划向朝鲜境内开进,部队就是中国人民志愿军第38军,他们率先从辑安(今集安市)渡鸭绿江入朝作战。与此同时,中国人民志愿军第40军118师也于19日举行出征誓师大会,并于当晚开始秘密渡过鸭绿江,向龟城、泰川、球场、德川、五老里一线开进,奔赴抗美援朝战场。

《温井》提到的,就是上面所指的这个师。

故事由此展开。

当时第13兵团司令部向所属各部下达入朝作战命令,明确了作战方针,命令指出:“战役指导方针是以积极防御,阵地战与运动战相结合,以反击、袭击、伏击来歼灭与消耗敌人有生力量”,命令还分析了部队开进中可能遇到的敌情状况,要求各部队以战斗姿态前进,随时准备在开进中与敌作战。

不得不说我们的作战方针十分贴合当时的战场实际,“随时准备在开进中与敌作战”这一句话马上就被应验了。

“联合国军”占领平壤后,随即以机械化部队全速向中朝边境推进。由于敌人前进迅速,已越过了我预定设防的部分地区,志愿军已不可能按计划先敌到达预定地区组织防御。鉴于此时敌人还未发觉志愿军已入朝参战,继续分兵冒进,出现了利于我运动中各个歼敌的难得机会。

《温井》对此亦有巧妙呼应。

1950年10月23日,毛泽东在给彭德怀的回电中分析了朝鲜战场形势,在电文中肯定了彭德怀提出的第一次战役的作战方针。这份电报为志愿军确定了实行运动战的方针,并明确志愿军在朝鲜作战的总方针是:“在稳当可靠的基础上争取一切可能的胜利。”

漫画中的118师,为防止敌人空袭,昼伏夜行,停止无线电收发报。10月24日晚,他们通过朝鲜北镇郡以西的大榆洞时,从上级获知敌军一部正扑来。部队研究了作战部署,命令所属各团在25日4时前占领阵地,准备打一个预期遭遇战。

由于朝鲜半岛北部的狼林山脉所隔,朝鲜北部天然形成东西两线,而且交通阻绝,大兵团更是难以逾越,只有到山脉的南北麓东西线才能融汇。21日,这时志愿军决心改防御作战为运动战,充分发挥我军长处,在运动中围歼敌军。

关于温井,有必要介绍一下:这是位于清川江下游河谷的一个战略要地,其西南方向1.5公里处是云山,东面的熙川是韩军第6师隶属的第2军的驻地,而北面经过两水洞之后到达古场洞,距离鸭绿江约80公里。从温井向北到古场洞之间有一条公路,这样一来,温井就成了从南方通往鸭绿江畔的重要关口,是一个战略要地和交通关卡。当韩军第6师第2团第3营到达两水洞之时,迎面碰上了志愿军第40军第118师的侦察连。这种地势令韩军的调动大受阻碍,对中国人民志愿军而言却是个实施伏击战的理想地点。

既然韩军已先我抵达温井,而且尚未了解我方情况,118师指挥部当机立断,决定以前卫354团在此公路设伏,其余各团向两水洞、温井集结。在温井方向,韩6师先头7团未遭志愿军打击,从四十军侧翼与志愿军擦肩而过,继续向楚山进犯,当日进至距离楚山30公里的古场。然而跟在其后的向碧潼进犯的韩2团的来路正指向志愿军的伏击圈。25日,韩2团以3营加强一个炮兵连为先头向北镇开进,当韩军的车辆纵队进入两水洞的隘路时(温井以西13公里),立即受到来自志愿军前方和左右高地的猛烈射击。志愿军用的还是拿手的拦头、截尾、斩腰战法。

10月24日晚,韩军第6师已经从熙川向西开进,其序列下的第2团占据了温井。由于当时联合国军并没有察觉到志愿军已经入朝参战,而且认为朝鲜人民军已经溃不成军,无力发起反抗,所以韩军第2团先头部队——第3营孤军冒进,继续从温井北上,抵达温井北面的两水洞地区。

10月25日上午,志愿军第40军第118师于温井西北两水洞地区设伏,韩军第6师2团3营和1个炮兵中队闯入伏击圈。韩军由于多日没遭到抵抗,摆出了一个十分荒唐的行军队形。当敌人全部进入伏击圈后,118师伏击部队一齐开火,迫击炮手一炮打掉韩军压尾卡车,堵死敌人退路,我军以拦头、截尾、斩腰的战法仅用20分钟就将敌人全歼。此仗,毙敌325人,俘敌161人,缴获汽车38辆,火炮12门。毙俘美军顾问各一名。

在这场“遭遇战”里,有两个重要人物不得不提,一个是邓岳,一个是刘振华。两人是军政主官搭档。先说邓岳,当时他担任志愿军118师师长,此前参加过红军长征、抗日战争以及解放战争,是我军一位优秀而年轻的军事将领。率军入朝后,在大榆洞地区。先到达的彭老总根据战场形势,给邓岳下令:第118师向温井突进,迅速占领温井以北的有利地形,然后隐蔽起来,摆下一个口袋阵,等敌人钻进来之后,狠狠打击敌人的嚣张气焰,掩护各部队集结展开。

彭老总还明确地告诉邓岳,这是志愿军出国第一仗,你们师是打头阵的,看看你们行不行。随后邓岳立即率领部队迎着炮声朝东南的温井方向跑步前进,进入战争。最后,敌人第3营损失惨重,残余部队逃回到了温井……但这没有让敌人提高警惕,仍认为遇到的是朝鲜人民军,而不是已经入朝作战的志愿军。

再说刘振华。刘振华任118师政治部主任,他赴抗美援朝战场的时候只有28岁。据他回忆,10月25日10时,354团团长褚传禹来电话报告,敌人一个营和一个炮兵中队已进入埋伏圈。于是,师长邓岳命令部队马上出击。

抗美援朝首战告捷,全师官兵欢欣鼓舞,当夜又同兄弟部队乘胜消灭了温井之敌。118师荣获志愿军司令部通令嘉奖。这场战役被称为温井战斗,是志愿军入朝第一战,和同于10月25日上午爆发的云山战斗,一并揭开了中国入朝参战的序幕。1951年,经党中央和毛主席批准,把1950年10月25日作为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纪念日。第40军被称为“铁军”,第118师被称为“暴风雨部队”。

此役,中国人民志愿军与朝鲜人民军英勇奋战12天,共歼灭“联合国军”1.5万余人,粉碎了“联合国军”感恩节以前占领全朝鲜的企图,并将其从鸭绿江边赶到清川江以南,获得初战胜利,初步稳定了朝鲜战局,取得了以劣势装备战胜优势装备的“联合国军”的经验,为尔后作战创造了有利条件。

温井首战告捷!但这只是联合国军噩耗的开始!

《温井》漫画作品中对我军经典作战理念与战法也有提及。其中有一句台词说道:“打美国人有打美国人的方法,继续诱敌深入”。这里其实已经暗含我们的作战原则,就是对待不同的敌人,要有不一样的方法。而贯穿全篇漫画的“兵不厌诈”“诱敌深入”等战术也屡试不爽。结果与末图彼此呼应:“敌人上钩了……”

(未完待续)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