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給全球的科研學者帶來了衝擊,有太多的東西和論文需要去學習,當下需要我們更加高效地應對。不同以往的是,我們現在有個非常大的優勢,就是全球互聯地非常緊密。全球合作是解決許多科學問題的關鍵。”雖然由於疫情無法來到今年第三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現場,世界頂尖科學家協會副主席、2001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野依良治還是通過視頻連線接受了媒體的採訪。

野依良治1938年9月出生於日本兵庫縣蘆屋市,1961年在日本京都大學工學院化學專業畢業後留校作助教,1969到1970年野依良治在美國哈佛大學留學,1972年33歲時成爲名古屋大學教授。2001年,因其在手性催化氫化反應研究領域的不斷創新,野依良治被授予諾貝爾化學獎。

全球科研中心正從西方轉向東方

年輕時,野依良治曾到美國哈佛大學求學。回憶自己剛到美國,野依良治說當時就感覺美國有很多有天賦,有能力的學生,而自己對科學、技術的學習遠未及他們。

但現在,情況發生了變化。“現代科學起源與歐洲,然後轉移到美國,開始發展壯大。現在科研的中心轉移到了中國和日本等亞太地區,從西方轉到了東方。” 野依良治說。

以前,來自中國和日本的學生會積極地向美國和歐洲的學生學習,但現在我們的學生更多的是和歐美學生合作。

因此,野依良治認爲,包括日本和中國在內的亞洲國家必須共同協作,這裏將會是未來科研新的中心。而青年學者的參與和力量必不可少。

在他看來,讓更多其他亞洲國家的青年學者和科學家參與到頂尖科學家論壇中,因爲頂尖科學家的激勵對於他們的進步來說至關重要。

“在我10歲的時候,我的父親帶我參加了一個學術會議,其中一個學者關於尼龍材料的演講給我刻下了深刻印象,這也激發起了我最初對於化學的興趣。”他說,“參加這樣的活動,尤其是年紀小的時候參加,會調動起你的抱負,對年輕人的成長非常關鍵。”

科學家最重要的責任是發現真理

從自己的科研經歷出發,在採訪中,野依良治提到,與過去相比,如今的科研自由度變得更大了。這對於青年科學家來說是好事。

他表示,以前做研究可能會受制於政府、學校甚至是一些公司機構的影響,要求科學家實現更多的成果。

“其實,是否會有科研成果並不是那麼重要,科學家最重要的責任是不斷地挑戰未知。”他告誡青年學者道。

“不要太受工業界的影響,也不要被大學科研機構追着完成任務。科學家的自由是非常重要的,我們科學家要做的就是追求真理。只有給予科學家自由,科學家纔有發現新事物的雄心。這一點需要整個社會給予保障。”野依良治說。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