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專家學者考證,阿爾寨石窟營建於1600多年前的北魏時期,裏面的壁畫在西夏和蒙元時代達到了創作巔峯。一幅幅壁畫上,柔和的線條、瑰麗的想象,不僅刻錄下不同時期的歷史印記,更展現了這片土地上曾經活躍着的文化繁榮。

巴圖吉日嘎拉是阿爾寨研究院的第一任院長,70多歲的他爬上陡峭的石窟有些費力,但他依然保持着每個月來一趟的習慣。從事阿爾寨石窟壁畫研究40多年來,他寫了上千篇相關的文獻著作。這段時間,他的研究內容與28號窟裏一幅多元文化交融共生的壁畫有關。

巴圖吉日嘎拉鄂托克旗文物保護管理所原所長:有西域文化的痕跡,又有中原文化的介入,還有北方遊牧民族的文化世俗方面的東西,多元文化的一種現象。

巴圖吉日嘎拉描述的就是這幅千人禮佛圖,壁畫裏,人們簇擁着,身穿各自的民族服裝,在一起辯論、交流、學習,證明了千年之前的這片草原上,就有多民族交融共生的文化。

阿爾寨石窟之所以有着“草原敦煌”的美譽,很重要的一個原因是,28號窟裏的壁畫與敦煌莫高窟465號窟的壁畫內容如出一轍,裏面有個性鮮明的神佛造型,也有豐富多彩的山水圖景,多元文化融匯其中,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從戈壁草原流淌到大漠敦煌,跨越1800多公里。

莫日根其勞阿爾寨研究院院長:蒙族文化、漢族文化、藏族文化,在阿爾寨石窟裏面,隨時都能看到多元文化融合的現象。

阿爾寨石窟的31號窟裏,一面牆上是沒有完成的壁畫,周圍記錄了一圈回鶻蒙古文字和梵文,來自國內各大高校考古專業的專家學者們對照史料文獻對它們進行註解翻譯。

冉萬里西北大學文化遺產學院教授:窟型種類豐富、壁畫種類豐富。這裏有能夠反映漢傳佛教的題材,也有藏傳佛教的特點,證明中原文化和漢傳文化在內蒙古一帶進行了交匯,也能夠反映中華民族自古以來是多元一體的特點。

作爲我國迄今發現的草原地區規模最大的石窟建築羣,阿爾寨石窟凝聚了一代代畫師的心血。當年在牆壁上描畫的人們早已遠去,文明與文化卻永遠留在了這裏,記錄着曾經的交融、交流,訴說着千年中華智慧。

巴圖吉日嘎拉鄂托克旗文物保護管理所原所長:對於大國來說,是一個活生生的資料,幾百年中國民族關係的問題,團結發展的象徵。

千年之前的畫師巨匠,把藝術融進這裏的每一寸壁牆,千年之後的我們,在線條紋路中尋找中華民族的智慧。白雲星空在阿爾寨石窟上空飄過了1600多年,今天我們修補時間爲它帶來的變化,想讓它回到曾經的模樣。我們加大力度保護阿爾寨石窟是因爲它生動講述着過去,也深刻影響着當下和未來。文物中見的是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見的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見的是我們的文化自信。我們保護文物,跨越千年與古人對話,知道了我們從哪裏來,才更能知道我們向哪裏去。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