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秦始皇嬴政登基到宣統溥儀退位,中國封建2132年的歷史,一共出現了83個王朝,559位帝王,唯一一個沒有昏君的王朝,皇帝還個個勤政,這個王朝就是大清王朝。

清朝從努爾哈赤開始到光緒結束,這10位皇帝,都非常的勤政,沒有出現過不上朝、沉溺於後宮的事情,在整個歷史的發展中,這是難得可貴的,那麼清朝皇帝是如何教育皇子的呢?讓我們一塊來看一下。

努爾哈赤雕像

明萬曆十一年(1583年)到清崇德八年(1643年),清太祖努爾哈赤帶領着滿族的巴圖魯,打下江山基業。這些滿族的巴圖魯,有的20多歲就能統帥大軍。正是因爲清朝的祖先靠武力統一東北,爲統一中原打下堅實基礎。

一直到順治皇帝入關,順治皇帝對皇子的培養,主要以孔孟爲基礎,順治皇帝還親自撰寫了《御製資政要覽》,順治皇帝還從歷代的經史著作中,輯錄有關政事的論說,順治主要教育子孫齊家治國之方。順治還設立翰林院,皇子的教育主要由翰林院負責。

順治皇帝雕像

康熙對皇子的教育更重視,就拿胤礽來舉例。康熙特別疼愛胤礽,在胤礽一歲的時候,就把他立爲皇太子。胤礽四歲的時候,康熙親自教他讀書寫字。爲了重點培養胤礽,在胤礽六歲的時候,請大學士張英、李光地來教胤礽。

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胤礽14歲,康熙爲他讀書的書堂地方賜名“無逸齋”,並讓達哈塔、湯斌爲胤礽的老師。胤礽每天早上五點到七點,背書要背120遍。九點到十一點,胤礽要學習滿文、漢文。十一點到一點,用膳以後,還要繼續背《禮記》。

康熙皇帝

下午一點到三點,胤礽要扣弦射箭。三點到五點,康熙要檢查胤礽的功課;五點到七點,胤礽要練習射箭。根據清朝官書記載,胤礽讀書寒暑不斷。即便是驕陽似火,也不善羽扇,不解衣冠。坐在案上,伏案學習。

康熙對皇子們的教育多偏武,《康熙聖思錄》記載:“八旗子弟不可習漢而忘滿”,“以射垂訓觀德不可廢止。”康熙認爲:“我朝祖宗開創以來,弧矢之利以威天下,伐暴安民,平定海內。今朕上荷祖宗庇廕,坐至昇平,豈不可一日不事講習。故朕日率爾諸皇子及近御侍衛人等,射侯射鵠,備儀備典。”

康熙皇帝的目的在於,一個入主中原的少數民族統治者,面對滿漢民族文化的日漸交融時所保持的危機意識。多讀聖賢書的同時,不要忘記馬上功夫。

雍正皇帝

雍正皇帝登基以後,爲了教育皇子。在乾清宮左側設立上書房,雍正親自題寫楹聯:立身以至誠爲本,讀書以明理爲先。雍正規定,皇子6歲的時候就進入上書房接受教育。滿漢大學士當帝師,課程主要學習滿蒙漢語言文字和儒家經典。

到了乾隆皇帝,乾隆皇帝反對皇子以文字相往來,特頒佈上諭:“嗣後八旗滿洲,順以清語騎射爲務,如能學習精嫺,朕自加錄用,初不在其學文否也,如有與漢人互相唱和,較論同年行輩樣來者,一經發覺,決不寬待。”

乾隆皇帝

到了嘉慶皇帝,嘉慶皇帝告誡子孫:“詞章之學,本屬末節,況我朝家法相傳,國語騎射,尤當勤加肄習,若竟以風雅自命,與文文學士爭長,是舍其本而務其末。”嘉慶帝對皇子教育依然十分重視,但是沒有突破之前的規矩。

同治帝讀書比較讓人操心,同治帝從6歲到16歲之間,上午到養心殿陪兩宮太后垂簾聽政。下午要到弘德殿讀書,同治帝主要學習拉弓、蒙古語、清書、漢書;讀書之暇,同治帝還要和老師討論,以古證今。

翁同龢在《翁文恭公日記》描述了同治帝讀書的情況:“是日讀書微倦,略有戲;是日精神不聚;卯正上至,讀不甚勤,數進諍言;是日上讀書尚勤,惟多嬉笑;是日上讀無倦容,無嬉戲。”看起來皇帝不好好讀書,這些帝師們也非常着急。

光緒皇帝

然而四歲就入宮的光緒帝,學習就非常刻苦。光緒帝不光讀中國文學,還看外文譯作。光緒皇帝還酷愛音樂,能夠演奏很多樂器。德齡公主在《清宮二年記》記載:“光緒是一個好學、聰明、有思想、有抱負的青年皇帝。”

清朝統治者要想長治久安,必須處理好滿漢文化衝突。清朝初期主要是重武輕文,到了鼎盛時期教育皇子文武兼備,皇子們自身的素質決定了清朝每個階段的國運興衰。由於清朝對皇子良好的教育,使得清朝沒有昏君,皇帝個個勤政。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