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中央一口氣印發了北京、湖南、安徽、浙江4個自貿區的建設方案。至此,全國已有21個自貿區——幾乎是黑河騰衝線以東省份的標配。

全國21個自貿試驗區地圖

不過,同是自貿區,差別非常明顯。既有條件優渥的上海自貿區,也有發展一般的雲南自貿區。可以肯定,未來發展最好的必將是北京、上海、廣東,以及含着金鑰匙出生的海南自貿區。

自貿區的核心是制度創新。在這一方面,廣東自貿區是當之無愧的王者。去年自貿區制度創新排行榜上,廣東的前海蛇口片區、南沙片區、橫琴片區分別獲得第1名、第3名和第6名。

這三個地方,都在大灣區。

大灣區到底是怎樣一個城市羣?在今天這種日益複雜的國際形勢下,大灣區擔當了怎樣的歷史使命?

大灣區跟長三角有很大的不同。

長三角經過數次擴容,把江浙滬皖一市三省所有城市全部收入其中,像是一個以上海爲龍頭的龐然大物。

大灣區目前只有珠三角內地9市和港澳共11座城市,而且有別於長三角的單核,大灣區更類似於“歐盟”的格局。

除了廣深港三座世界級城市之外,它還有澳門、珠海、中山、肇慶等各具特色的選手。

佛山——專注於裝備製造業、主打內需市場的製造業創新中心;

東莞——承接深圳產業外溢的新一代電子信息產業重地;

中山、江門——承接珠澳及國際資源進入內地的中轉站;

惠州——廣東重化工基地之一;

肇慶——珠三角大西南樞紐門戶城市、灣區通往大西南及東盟的西部要塞……

過去十年來,長三角加速膨脹,越來越像一個省。大灣區拼命收縮,越來越像一個市。

通過密密麻麻的軌道交通以及跨海通道,珠海、佛山、惠州、東莞、中山、江門、肇慶等節點城市,與中心城市的越發緊密:

從10年前的廣佛線開始,大灣區各城市的地鐵線不斷打破城市邊界,連接在一起。據官方消息,廣州已經規劃了17條地鐵和佛山對接融合。此外,廣州地鐵18號線還計劃延伸到清遠、中山和珠海,串聯起整個珠三角北岸。

大灣區的另一端,跨城地鐵建設也加快了腳步。8月底,交通運輸部確認了深圳地鐵14號線延長線(至惠州惠陽)鐵定會建,並明確了建設時間。等待多年的深惠跨城地鐵終於要來了。

未來,大灣區的地鐵將實現跨城聯網,形成“一張網、一張票、一串城”。地鐵互連,將極大促進大灣區各城市的人流、信息流交往。

除了地鐵,大灣區還有一個大殺器——跨海通道,努力把東西兩岸的城市連在一起。

根據規劃,珠江口未來會建成12條公路鐵路跨江通道。被珠江口分爲東西兩岸的大灣區,要逐漸“縫上”了。在此基礎上,灣區物流、資金流等各要素將更加充分地實現互聯互通。

圖源:珠海房姐

與此同時,大灣區還進行制度、法律、金融關稅制度等方面的協調融合,打破壁壘,促進各城市協同作戰,彷彿一個城市一樣進行內部專業化分工。

站在今天中美脫鉤的鉅變下,這個一體化的城市羣,具有兩個時代性意義:

對外,大灣區是中國新一輪全面開放的“領頭羊”,幫助中國進入貿易和投資更加自由化的新格局。

對內,粵港澳大灣區將成爲新的經濟增長極,把自身的發展成果和優勢資源輻射到內地,影響全國。

今年以來,高層多次提到“雙循環”——“加快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爲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預示着國家經濟戰略大轉向。

它的底層邏輯,是內需和開放

而大灣區,則可以爲“雙循環”探索出一條新路來。

以“國內大循環爲主體”,意味着打通內部經濟循環將成爲下一階段重點。大灣區通過四通八達的交通網絡,將自身優勢資源輻射到內地,帶動內地脫貧和發展。

這點很關鍵,只有這樣,中國內循環纔有內需的真實需求。

對外,大灣區可以進一步利用對外開放紅利,不斷進行技術創新與全球佈局,對抗美國“卡脖子”,增強自身實力,並加大對內地的輻射。

這樣,一個以大灣區爲中心的“雙循環”格局就形成了——大灣區成了中美脫鉤下突破重圍的利箭,輻射的內地就是拉滿的弓弦。

在這種格局下,負責創新的中心城市和交通節點城市就顯得尤爲關鍵。它們雖分散在大灣區各地,但就像星星之火,最後匯成燎原之勢。

其中最關鍵的一個節點,位於港珠澳大橋一端的珠澳口岸人工島。

在這個人工島上,有一個超級綜合體地標項目“世茂港珠澳口岸城”。

世茂港珠澳口岸城項目效果圖

其所在的位置極爲特殊——和珠海、澳門觸手可及。去珠海市中心十來分鐘,到澳門市中心半小時左右,到香港只需一小時。

世茂港珠澳口岸城位置示意(五角星部分)

也就是說,這個人工島,同時具備了環珠、近港、臨澳三重身份,是粵港澳三地匯聚的“風暴眼”,亦如一顆“明珠”鑲嵌在大灣區珠江口。

所以,這裏不僅僅是配有公路口岸的交通樞紐,還是粵港澳三地人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交匯的超級樞紐。

而世茂港珠澳口岸城,恰好建在大灣區舉足輕重的珠澳口岸人工島上,是集商旅文等於一體的地標建築。

可以想象,未來粵港澳三地的頭部資源,勢必將在這裏聚集,三地的高端產業將會在這裏創新協作,三地多元文化將會在這裏充分交流融合……

這麼一塊“寶地”,是世茂集團以56.4億元高價拿下並建設的。

9月15日,香港媒體報道,項目認籌火爆。首開推千套,認籌超2000餘組,其中40%來自港澳。

9月24日,世茂港珠澳口岸城發佈會啓動。約6000㎡的展館級超級展廳、全國10餘個分會場同步參與,短短几天時間,掀起“萬人登島”的熱潮,首開成交額即突破20億元。

可見有識之士對大灣區這顆“明珠”的認同。

除了珠澳口岸人工島,大灣區其他城市,如廣州、深圳、香港,還有大灣區的交通要塞肇慶,都是不可或缺的節點城市。

沒有例外,世茂在這些地方均有佈局——

規劃打造10座200米以上地標、1座封面級超級綜合體,其中深圳7座,廣州、香港、肇慶和珠澳口岸人工島上各1座。

如果你把這些地標所在的城市連起來,一個令人拍案叫絕的格局便會浮出水面:

以廣深港珠澳等中心城市爲“弓”、以港珠澳大橋爲“弦”、以珠江西江經濟帶爲“箭”——一個蓄勢待發的大灣區“弓箭形”格局就誕生了。

世茂的這十座地標,不僅僅是水系的航向標,路網的里程碑,它們還是產業的鏈接器、資源的匯聚地、文化的交融處、人才的集合點。

它們承載了當下最爲活躍的經濟活動,是大灣區進一步改革開放的主戰場。

而它們藉此所積蓄的力量,又會源源不斷地射向珠江西江廣闊的經濟腹帶,帶動灣區的大後方一起發展。

可以看到,其所構成的弓形空間格局,幾乎是與大灣區的內外發展完美同步。

這並不是單純的梯度開發,而是強調中心城市和其他城市合作互補,用不平衡克服不平衡,更好地發揮整體效應,最終達到區域全面發展。

這也意味着,每一個城市都被賦予特殊的使命,每一個城市都不可或缺。

我們拿大灣區的“被忽略的”肇慶來說。

這座城市卡在大灣區與大西南、東盟的咽喉要道上,這意味着肇慶的發展不單單關乎着自身,更承擔着輻射大西南、連接東盟的重要門戶作用。

6年前,連接珠三角和大西南的南廣高鐵、貴廣高鐵通車。兩條鐵路線相交於肇慶東站,並通到廣深等大灣區中心城市。肇慶,一躍成爲珠三角連通大西南的橋頭堡,也成了珠三角與大西南乃至東盟經貿合作的重要節點。

圖源:人民日報

高鐵開通後,肇慶就把招商重點面向大西南和東盟地區。人民日報報道:

“肇慶以大西南優勢企業區域總部落戶爲目標,有針對性地挖掘具有全國佈局傾向的重點企業,特別是上市企業……成立專業招商工作團隊……‘一對一’跟蹤落實”。

現在,不少來自西南地區的企業已經在肇慶生根發芽。

如此非同一般的肇慶,對於大灣區而言實在不可或缺。

而世茂,在此鍛造地標項目肇慶世茂濱江壹號——約250米的超高層地標建築,引入多元產業、一流資源,打造集住宅、酒店、商業於一身的肇慶地標性城市綜合體,助推肇慶產業升級。

世茂濱江壹號項目效果圖

可以想象,不少企業會把總部遷往這個綜合體。那裏有象徵着城市中心的摩天大樓,還有供接待使用的五星級酒店。

處在主城區,交通方便且臨江,也是不少企業員工的安家首選。

此外,項目離肇慶東站只有半小時車程,每天各有三四十趟高鐵開往南寧和貴陽,間隔半小時到一小時,方便總部員工隨時前往西南工廠。

可以說,世茂的肇慶綜合體項目提供了一站式服務,爲肇慶的區域總部落戶插上騰飛的翅膀,也進一步加大大灣區對西南地區的輻射。

當然,肇慶世茂濱江壹號的意義不止如此。

地標的吸引力是強大的。大灣區內部的產業轉移,也會由廣深莞佛等地遷往肇慶,並在此設立分支機構。

這也構成了灣區內部的內循環。

離主城區不遠,環境優美,又會吸引大量肇慶人前來居住。

要不了多久,這裏將成爲肇慶經濟、產業、人居等全方位、立體化、多功能的城市空間,助力肇慶這座粵西城市發展。

如果說肇慶是大灣區西部交通要塞,那深圳就是大灣區東部最重要的節點城市。

因此,深圳成了世茂重倉之地——7座地標項目計劃修建:

深圳世茂深港國際中心就有5座,還有前海世茂大廈、坪山世茂大廈,後兩者將成爲前海和坪山第一高。

按照規劃,世茂深港國際中心所在的大運新城,將通過高等教育、創新產業、總部經濟、體育文化、生態休閒等綜合服務功能,着重打造產學研一體化的智核引擎,進而帶動深圳東部發展。

金融、科技是全球灣區發展的新趨勢,粵港澳大灣區也不例外。前海負責做好金融,大運新城以及附近的坂雪崗,則可以肩負科技發展的重任。

人民網甚至認爲,大運新城有望建設成“中國的硅谷”

地位如此重要的城市新客廳,必將匹配一個功能齊全的空間載體。世茂深港國際中心由此而生。

深圳世茂深港國際中心效果圖

這個佔地約45個標準足球場面積的建築羣,不僅有超五星級酒店、智能辦公、大型商業、公寓、深港國際會議展覽中心、深港青年合作創業中心、深港國際演藝中心,甚至還有國際化學校等配套。

5座超200米建築成的陣列式地標羣,加上由全球頂尖的設計團隊MVRDV擔綱設計,集人文、潮玩等9大業態於一體的大型城市公建配套——深圳露臺,一下子提升深港國際中心的顏值。

“深圳露臺”效果圖

近些年,世茂在地標打造方面進行多次自我革新,在大灣區的地標塑造也升級到地標3.0模式——“綜合體+地標”“產業+資源”雙輪驅動,賦能大灣區並輻射廣大西南腹地、向全世界展示中國實力。

地標的意義,已經遠不止建築本身,更強調產業和資源的導入。

可以想象,深圳世茂深港國際中心將吸引全國各地,包括港澳的人才在此辦公、創業。更加巧合的是,世茂還是一家發源於香港的企業,在香港資源衆多,可以大力吸引香港的資本、人才和管理。

藉助大灣區寬鬆的創業環境、強大的政府扶持力度和完整的產業鏈,這裏極有可能孵化出第二個、第三個甚至更多的與大疆和柔宇等比肩的獨角獸企業。

現在是中興、華爲、騰訊所在的粵海街道對抗美國,未來,大運新城很有可能加入其中。

再借助坂雪崗的產業優勢,以及附近國際大學園的科研優勢,這裏將成爲大灣區乃至全國科技發展的主引擎。

未來,這個中國的“硅谷”,將用自己的科技實力對抗美國的科技封鎖,並使中國在世界的芯片製造等高科技領域站穩腳跟。

同時,這些高科技企業會沿着珠江西江經濟帶,把生產車間搬到大灣區其他城市甚至廣西、貴州等地,帶動西南地區的發展。

也就是說,整個深港國際中心項目,不僅繼承了世茂地標作品一如既往的最能打顏值——從主體超塔的運動感線條,到核心商業“街區+MALL”立體空間,再到結合現代科技與傳統文化的項目展示展示中心,足以看出世茂在項目設計與規劃佈局上的匠心。

同時,充分考慮產業之間、區域之間的融合,力求爲大灣區獻上一座力與美結合的城市封面作品。

到現在,想必大家已經看出來了:深圳世茂深港國際中心還是一個陣列式地標羣,其產生的效應將數倍於單一地標,所有資源的聚集將會爲地標羣的繁華加冕。

此外,相較於國內衆多地標羣長時間、多主體開發,深港國際中心由世茂整體規劃,統一建造。這在大灣區乃至全中國,都是非常罕見的。

以地標和綜合體爲載體,世茂在大灣區進行多次資源整合,將世界級的頂級資源傾注在大灣區:

科技方面,與商湯科技、雲知聲一道,以人工智能賦能城市發展。

金融方面,世茂已入股茂宸集團,致力於構建完善的金融生態系統。

一般來說,金融機構的服務範圍並不僅僅侷限於所在區域。在大灣區的金融機構,完全可以把業務發展到西南地區,幫助當地企業融資發展。

教育方面,世茂已爲大灣區引入國際化教育資源哈羅禮德學校,落地深圳世茂深港國際中心。

國際知名教育資源的引入,也是吸引人才的利器。讓全國乃至國際人才紮根大灣區,更好地從事科研創新工作,幫助中國紮實科技創新實力。

健康醫療方面,與新風天域、和睦家一起,提供最全面的康養、醫療服務……

10座地標標註了大灣區發展硬核城市,也映射出大灣區城市融合夢想,併成爲產業的鏈接器、資源的匯聚地、文化的交融處和人才的集合點。

如同彎弓搭箭的力量積蓄,成爲大灣區發展模式引領全國開放發展的領頭飛矢,成爲大灣區一流實力走向世界競爭前列的時代強弩!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