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初是一個風起雲湧的時期,誰也沒想到大漢開國不久,劉家子孫便被誅殺,更讓人沒想到的是劉恆,這個旁系出身的皇子最後居然會登上皇位。

在漢朝的諸位皇帝當中,劉恆的母親原本不過是魏豹的妾,後來魏豹身死,劉邦納入後宮。在古代這個講究出身的時代,若是出身不好其封地也絕對不會好,劉恆所獲得封地代地窮苦不說經常會遭受匈奴的襲擊。

出身差,反成爲上位的祕訣

按照正常的情況來看,劉恆被封代地相當於是被派去駐守邊疆了,遠離政治中心想要九五之位基本上是不可能的事情。

但是,漢初特殊的政治局勢卻給了他帶來機會,劉邦去世之後,呂后掌權,爲了鞏固自己的權力,呂后在朝中排除異己,引得羣臣和諸侯反感,聯手將其推翻。

推翻呂后,又有一個問題出現在羣臣的心中?誰可爲帝?

後世龔煒曾言:

開國母后莫不賢明,獨呂雉以妒悍稱制,外戚之禍,漢爲最烈,貽謀可不慎歟。

呂后專政在前,羣臣實在沒有膽子選擇一個實力強大的皇子當皇帝,萬一又搞出個外戚之亂呢?大臣的兩大領袖周勃和陳平,苦思良久終於選定人選,那就是劉恆。

爲什麼是劉恆?周勃給出兩點理由:劉恆駐守邊關,在京城沒有什麼實力,易於百官控制;其二劉恆的親戚都沒什麼實力,不用擔心外戚掌權,這份提議很快得到了通過,一場皇帝與大臣之間鬥爭開始了。

劉恆的帝王心術

高後8年,一個使者來到了晉陽,他的任務是帶劉恆回去接手皇位。

如果是一般人早就跟着使者去了,而劉恆卻沒這麼做,他知道越接近權力的中心越要小心,他一邊慢慢啓程一邊派出自己的舅舅去京城打探情況,同時派出自己的心腹宋昌先去和百官接觸。

百官早已在渭水等待,此刻的周勃則使出了一個陰險的招數:祕獻玉璽。

爲何說此計陰險呢?如果劉恆私下拿了玉璽,而不是當着所有人的面,到時周勃反說劉恆得位不正,劉恆根本無法解釋。

而劉恆自然聰明無比,派宋昌去傳了兩句話:

所言公,公言之。所言私,王者不受私。

意思就是我只接受堂堂正正爲帝,周勃等人無奈只能答應要求,跪拜着迎接劉恆,劉恆帶着6位心腹在羣臣的迎接中走進了皇宮。

智鬥羣臣

初戰失利的羣臣們,聚在一起商量之後要怎麼辦,要如何從皇帝手中分到更多的權力?但是他們不知道,劉恆已經出招了。

劉恆的第一步就是奪軍權,劉恆率先下了第一道聖旨:命宋昌去接管負責護衛京師的南北軍。

此舉看似簡單,但是可謂是一石二鳥。第一個好處掌握護衛軍隊之後,自己確實安全許多,第二個好處,就是大大降低了周勃的威脅,沒了軍權即便再有威望也玩不出花樣。

不過一位天子只掌控軍隊是沒有用的,對天子來說更爲重要的是朝堂。劉恆清楚知道,自己一上位就開始奪軍權,肯定會讓這些大臣非常不安,這時候必須要給他們一點好處了。於是乎劉恆下了第二道旨意:

恢復被廢的劉家子孫爵位和土地,並大肆封賞擁立自己的大臣們。

百官全部開心了,但是周勃卻不開心了,原本以他的地位他可以聯絡百官去和皇帝爭一下這個南北軍的軍權,現在這些官員皆獲得了封賞,誰還願意和他去做逼宮的事情?

隨着安撫百官之後,劉恆的第三道旨意迅速出來,這第三道旨意,便是挑起羣臣之間的鬥爭,自己可以趁機收攏實力:

下令將陳平封爲右丞相,而功勞更大的在周勃卻爲左丞相。

劉恆此舉目的就是希望兩派人能夠鬥起來,而陳平也是個聰明人,乾脆就稱病,將右丞相之位拱手相讓。

劉邵曾言:

“術家之流,不能創制垂則,而能遭變用權,權智有餘,公正不足,是謂智意,陳平、韓安國是也。”

陳平此人才智卓越,但是理政民生非其所長,陳平厲害的地方在於,他既能夠揣摩上意,又善於鬥爭。陳平知道劉恆這第三道旨意的意思,於是他自己不出面,但是他默許自己周圍的人,和周勃爭鬥。

而劉恆趁機就在他們的爭鬥中,發展自己的親信,而隨着漸漸掌握了軍權與政權,劉恆對周勃態度也從剛開始的禮遇有加變到一絲不苟了。一日在朝堂上,劉恆更是趁機向周勃發難,責問周勃,全國有多少案子要判?一年收入的錢糧有多少?問的周勃是啞口無言,於是劉恆問陳平,陳平對答如流,劉恆非常滿意。

散朝之後周勃慚愧不已,同時又感覺到了後怕,覺得今天的朝會其實就是皇帝聯合陳平一起讓自己難堪,而周勃身邊的人也勸他,你的功勞太大了,早已經蓋主了。周勃惶恐不安,主動辭去右丞相之位。而在不久之後,陳平也去世了,朝堂正式成爲了劉恆的一言堂,當初的代王也成爲了漢文帝。

文帝在任期間,注重民生事物,即位而偃武修文,施布大恩,欲息兵革,與匈奴和親。並且修養民生,減少賦稅和徭役 ,而他同時嚴格要求自己,即位二十三年,宮室、苑囿、車騎、服御無所增益。在他的治下的漢這一朝真正走向了繁榮。

回望文帝的一生,少年中年不得志,身爲皇子不受寵愛,身爲諸侯封地最亂,但是在這樣的環境下文帝卻能夠寬以待人,嚴於律己,沒有自甘墮落。

之後時逢變局,文帝也沒有被突如其來的皇位給衝昏了頭腦,相反卻步步爲營,一步步將皇位權力掌握。

對於漢文帝的超強權謀,王夫之用10個字作出極高的肯定:

漢興,至文帝而天下大定。

漢文帝是一個非常有智慧的人物,倘若其他人陷入此局面,極大可能會成爲周勃陳平等人的傀儡,到時候漢朝指不定就要改姓了。由此可見,智慧究竟有多麼重要。

倘若讀者們想增長自己的權謀,擴充自己的智慧,筆者建議各位多讀一讀史書。

所謂“讀史使人明智”,這句話一點都不假。

曾國藩能以中人之資,而成一代“聖賢”,就在於日夜勤學苦讀。曾國藩的書桌上,就常年擺着這本奇書——《智囊全集》。

馮夢龍先生從先秦到明代,記錄着1238則名人智慧故事,取材於帝王將相、士子儒生、女子平民,專門分析他們的錦囊妙計。

曾國藩日夜捧讀,紀曉嵐倒背如流,康熙只允許內部流傳,都是爲了傳承《智囊全集》中智慧。因爲,唯有智慧,纔是“英雄不問出處”的立身之本。因此,筆者建議各位可以讀一讀這本奇書,唯有智慧纔是處身不敗的第一要素。

不過原版的乃是文言文敘述,理解難度較大。因此,筆者在這裏向大家推薦一套,文、白對照版的《智囊全集》。需要《智囊全集》的朋友,可以點擊下方橫條,進行購買~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