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書君說

“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

名動一時的《滕王閣序》,不僅是世人心中的文學經典,也讓作者王勃名聲大噪。

有人說,如果王勃不是英年早逝,那“繡口一吐便是半個盛唐”的或許就是他了。

王勃是“天生的詩人”,其才情天賦,冠絕一時,奇思妙想,宛若天成。

雖然他的人生短暫如流星,但其風姿才思卻足以驚豔千年。

小時了了,大未必佳?

王勃出生於儒學世家,祖父王通乃隋朝大儒,深受天下讀書人敬仰。

即便你對王通不熟悉,那麼他的徒弟你一定不陌生,那就是有着“房謀杜斷”之稱的唐代名相房玄齡和杜如晦。

當然,王通不僅徒弟教得好,子孫們也個個出色。

王通有三個孫子,分別是王勔、王勮、王勃,三兄弟都寫得一手好文章,被世人稱做“王氏三株樹”。

其中,王勃更是出類拔萃的神童,他六歲便能作文,“構思無滯,詞情英邁”。

九歲時,王勃在拜讀大儒顏師古所著的《漢書注》後,很快便寫出《指瑕》十卷,以此糾正顏師古書中的謬誤,一時間名聲鵲起。

明代李贄在《初潭集》中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

有一天,王勃家裏來了客人,許諾重金想請他寫個碑文。

但王勃磨好墨後,就脫鞋上牀睡覺去了,這讓客人一頭霧水,不知他葫蘆裏賣的什麼藥。

過了一會兒,王勃起身,當着客人的面大筆一揮,頃刻之間便完成了一篇文采斐然的碑文,驚得客人合不攏嘴。

小時了了,大未必佳。自古不乏天才少年,但卻多如方仲永者,泯然衆人矣。

這是從古至今,許多神童都難以逃脫的“怪圈”,但王勃卻是“異數”。

他的才氣非但沒有隨着年齡的增長而減退,反而百尺竿頭,更進一步。

王勃從來就不是一個靠“天賦”喫飯的人,他深諳“勤學砥礪”之道,即便自己已有“神童”之稱,還是要勤奮向學。

於是,王勃開始遍閱各種典籍,還一度跟隨京城名醫曹元學習《易經》與《黃帝內經》,可謂“醫卜星象,無不涉獵”。

正所謂,學成文武藝,貨與帝王家。

學業有成的王勃,自然也要積極尋求入仕之途了。

王勃十四歲時,正值宰相劉祥道巡行關內、考察官吏政績。

於是王勃上書自薦,直陳政見,並表明自己積極入仕爲官、造福蒼生的決心。

劉祥道見王勃文思通達,筆翰如流,不禁拍案叫絕道:“神童也!神童也!”

沒過多久,年僅十六歲的王勃便一舉金榜題名,被授予朝散郎一職,成爲了當時朝廷中最年少的官員。

科舉入仕,多少學子爲此孜孜以求,到頭來卻白髮終老,徒嘆奈何!

而不及弱冠之年的王勃,不費吹灰之力,便已實現大多數人一輩子都難以實現的夢想。

但一個小小的從七品小官,並不能滿足王勃的志向,於是他直接向唐高宗進獻《乾元殿頌》,藉此表達仕進的願望。

當唐高宗見此頌詞後,得知此賦作者未及弱冠,不由得驚呼道:

“真乃我大唐奇才也!”

王勃憑藉一篇詞賦,譽滿天下、青雲直上,但世事往往很奇妙:有時候,得失全在一念間。

王勃怎麼也沒想到,自己因一篇文章飛黃騰達,卻又因另一篇文章急轉直下。

時運不濟,命途多舛

在盛唐時期,上至達官貴人,下到平民百姓,都熱衷於鬥雞,沛王李賢與英王李顯二人便時常相約鬥雞取樂。

於是,王勃便受沛王李賢所託,寫了一篇《檄英王雞文》。

此時王勃的名聲正盛,他的這篇檄文很快便傳入皇宮中,爲唐高宗知曉。

這次,唐高宗非但沒有讚美王勃的文采,反而怒斥道:

“蠢才!二王鬥雞取樂,他非但不勸誡,反倒作文助興,這豈是人臣該做的事?速將此人革職驅逐!”

就這樣,王勃被逐出了長安,他苦心經營起的仕途也毀於一旦。王勃正值春風得意之際,心中難免會有些得意忘形,也就是這“得意忘形”,讓他付出了沉重的代價。王勃離開長安後,南下入蜀,開始了長達3年的漫遊生活。之後,23歲的王勃,再次返回長安。時任禮部侍郎的裴行儉聽聞王勃之名,曾多次向朝廷舉薦。但王勃非但不領情,還觸怒了裴行儉,因此被斥爲“才名有之,爵祿蓋寡”。既然仕途不順,那便另找出路吧。王勃轉而致力於醫道,後來從友人處聽說虢州多藥草,便求補爲虢州參軍。

王勃到了虢州後,便開始四處尋求藥草,日子雖然過得不算富足,但好歹逍遙自在。

可是好景不長,沒多久他又陷入了更大的危機:

一條“王勃殺人”的消息不脛而走,很快便搞得世人皆知。

如果當時有報紙新聞,那這條消息的題目定是這樣的:震驚!大唐第一才子竟逞兇殺人!

事情是這樣的:

有一天,王勃家裏突然來了一個叫做曹達的人。

此人謊稱是王勃恩師的親戚,因被仇家追殺、走投無路,所以想在王勃這裏避避風頭。

王勃信以爲真,便將曹達藏匿在府中。

可讓王勃沒想到的是,這曹達哪裏是被仇家追殺的可憐人啊,他是個地地道道的朝廷通緝犯!

因爲一時大意,自己竟成了窩藏罪犯的“同夥”,這可如何是好?

外面追捕曹達的風聲日緊,王勃變得忐忑不安,他擔心事情敗露,便鋌而走險,親自把曹達給殺了。

本來是要救人的,反倒成了殺人,就這樣,王勃被判了死刑。

不過他運氣不錯,正巧趕上了朝廷大赦,所以只是被除了官名,倒也無性命之憂。

王勃是沒事了,可他的父親卻因受到牽連而被貶官,這件事對他的打擊無疑是巨大的。

因爲自己的衝動,導致父親被貶,這讓他無法原諒自己。

王勃內心強烈的羞愧和自責,讓他不顧一切地前往南荒之地,去看望被貶蠻荒的父親。

三尺微命,盡付詩間

王勃一路跋涉,終於在九月初到了洪州。

當時正值重陽佳節,都督閻伯輿也剛好修成滕王閣。

因此,要在滕王閣上舉辦盛大宴會,邀請當地的達官顯貴、宿彥通儒,王勃也在應邀之列。

閻都督此次宴客,其實還有個目的,就是爲了向大家誇耀自己的女婿孟學士的才學。

他事先讓孟學士準備好一篇序文,在席間當作即興所作。

宴會上,閻都督讓人拿出紙筆,假意請諸人爲這次盛會作序。

大家都知道他的用意,於是都推辭不寫。

而王勃竟不推辭,他接過紙筆,當衆揮筆而書。

閻都督見狀十分生氣,頓時拂衣而起、轉入帳後,可他又很好奇王勃究竟能寫出什麼樣的文章來,於是便教人去看王勃寫些什麼。

聽說王勃開首寫道“豫章故郡,洪都新府”,閻都督冷笑說:“老生常談罷了!”

又聞“星分翼軫,地接衡廬”,則眉頭緊鎖、沉吟不語。

等聽到“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時,閻都督不得不歎服道:

“此真天才,當垂不朽!”

接下來王勃又寫了序詩:閒雲潭影日悠悠,物換星移幾度秋。閣中帝子今何在?檻外長江()自流。寫完這首詩後,王勃立刻起身告辭,但衆人卻發現這首詩的最後一句空出了一個字沒填。閻都督身邊的文人學士們你一言我一語,對此發表各自高見。這個說,一定是“水”字;那個說,應該是“獨”字。閻都督覺得衆人所說太過平庸,便命人快馬追趕王勃,請他把落了的字補上來。待來人追到王勃後,只見王勃的隨從說道:

“我家公子有言,一字值千金,望閻大人海涵。”

來人立刻返回將此話轉告給閻都督,閻都督想都沒想便答應了王勃的要求,命人備好紋銀千兩,親自率衆文人學士,趕到王勃住處詢問。王勃接過銀子後,故作驚訝道:

“何勞大人下問,晚生豈敢空字?”

閻都督疑問道:

“那所空之處該當何解?”

王勃笑道:

“空者,空也。”

大家聽後恍然大悟,閻都督則低聲念道:

“閣中帝子今何在?檻外長江空自流。好詩好詩,不愧爲當世奇才!”

離開洪洲後,王勃繼續乘船南下,但不幸的是,在搭船經南海前往交趾的途中,遭遇颱風、不幸罹難,年僅26歲。一代天才,草草而終,只餘下那字字珠璣的《滕王閣序》傳頌天下。

後來,唐高宗偶然間讀到《滕王閣序》,連連稱讚道:

“真乃罕世之才,罕世之才!當年朕因鬥雞文逐斥了他,是朕之過也。”

讀完詩文後,唐高宗問道:

“現下,王勃在何處?朕要立即召他入朝!”

身邊侍從吞吞吐吐答道:

“回陛下,王勃……已落水而亡了。”

高宗驀地一怔,喟然長嘆:

“可惜,可惜,可惜!”

無路請纓,等終軍之弱冠;有懷投筆,慕宗愨之長風。舍簪笏於百齡,奉晨昏於萬里。

王勃短暫而光彩的一生,就在唐高宗這三聲“可惜”中畫上了句號。

從《檄英王雞文》到《滕王閣序》,王勃從一個男孩成長爲了一個男人。

《滕王閣序》固然美不勝收,但其中更多的是對人情世故的感嘆。

生命中的變故,讓王勃對命運有了更深切的感受。

“時運不濟,命途多舛”。

王勃雖負絕世才華,含一腔熱血,但終究敗給了命運。

人間憾事,莫過如此,但即便如此,我們也不應該在奮鬥的年紀選擇安逸,在得意的時節沾沾自喜。

人生百年,恍如一瞬,留不住的是生命,留得住的是因努力得換來的饋贈。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