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54年,有粵劇藝人蔘加農民起義,粵劇被了禁演15年之久。在禁演期間,有些粵劇藝人加入徽漢等劇的外江班,掛京、漢、徽、湘等皮黃戲班招牌演出,因而促成梆子與二黃的合流。粵劇解禁後,本地班表演方式改變很多,聲腔已經吸收了二黃的特徵,並能以梆子、二黃爲主,兼用大腔演出。當時,粵劇的角色分爲武生、正生、小生、小武、總生、公腳、正旦、花旦、淨、醜十大行當。

那是1889年的時候,在廣州黃沙舊地海旁街,街頭人頭攢湧,廣州市內的各界名人不約而同地都出現在這裏,整個廣州一下子就沸騰了起來。人們紛紛在猜測究竟是什麼人都有這麼大的面子,竟然能夠請來這麼多的名流。爲了弄清楚這裏究竟會發生了什麼事情,越來越多的人湧到了這裏。人們聚集在黃沙舊地海旁街,發現這裏的大門以及牆壁被人粉刷一新,大門兩側掛着象徵着喜慶的紅燈籠,紅燈籠兩邊的牆壁上插着長長的竹竿,竹竿挑着鞭炮,鞭炮從高處垂到地面。

大門前站着8個身穿華服的男人,他們站在門前接待着來賓,在他們頭上是一塊碩大的蓋着紅布的牌匾,因爲牌匾扣着布,所以沒有人能看清後面寫的什麼字。隨着禮儀官一聲高喊:“吉時到。”鞭炮被點燃,清脆的響聲立刻傳遍了整個街道,在人們的注視中,8個人共同用竹竿挑下門匾上的紅布,“八和會館”4個龍飛鳳舞的大字出現在人們的視線之中。

人們進入了會館院內,發現場地中央搭建着一座戲臺,在戲臺四周是一個二層的建築,第一層整齊的擺放着板凳,第二層是獨立的包房。就在這個時候,剛纔在門口迎接客人的8個人之中的一人走上戲臺,向周圍作揖說道:“謝謝大家光臨咱們八和會館,我鄺新華謝謝大家的捧場。進咱們八和會館的人,毫無疑問都是看戲的,我在這裏向大家保證,今天一定會滿足各位的要求。

下面表演開始。”隨後一陣鼓樂聲響起,後臺的藝人紛紛上臺,給來賓送上了一臺臺精彩紛呈的表演,看得臺下觀衆直呼過癮,叫好連天。隨着演出成功,八和會館立刻名滿廣東,他們不但在整個廣東省赫赫有名,而且還到廣東周邊的省市一些地區進行表演,獲得了巨大的成功。八和會館的建立以及在當時對廣東戲曲的影響,標誌着粵劇終於成熟定型了。在當時,建八和會館的費用,都通過全行在每年閏月休業的時期舉辦義演,扣除工資後籌集的。另外,凡是入會會員都需要付出白銀一兩作爲份金。

本文爲***作者原創,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