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軍是一個非常善於學習模仿的軍隊。

據說1945年投降後,總司令岡村寧次,被禁止回國,專門關到一個幽靜的別墅裏,威逼利誘,讓他寫出8年侵華戰爭的“作戰經驗”。

日軍學習總結中國軍隊的戰術戰法,被用於二戰後,這只是一例。

在二戰期間,太平洋戰爭中,日軍就學習運用了中國的“地道戰”,以守待攻,對付美軍。

但是,日軍“拿來”的“地道戰”,在美軍面前卻最終得了個全軍覆沒的結果,什麼原因呢?

1944年4月,盟軍反攻太平洋,收復菲律賓時,在菲律賓海南部一個名叫帕勞羣島的地方,開始了一場日美殊死搏鬥的慘烈戰役,它就是貝里琉島爭奪戰。

貝里琉島

這個小島,是帕勞羣島的一重要島嶼,上有飛機場,奪取飛機場,就奪取了帕勞羣島,奪取了帕勞羣島,就可以用“蛙跳戰術”,“跳”到菲律賓羣島了。

此時的日本,經歷的1942年的中途島戰役打擊、1943年的所羅門島大敗,太平洋戰場上,已是節節敗退,軍隊實力與2年前相比,已是天壤之別了。

陸軍的智囊參謀本部,總結了日美兩軍交戰的經驗教訓,告訴守衛帕勞羣島的所有日軍:

美國工業實力強,物質豐富,尤其武器彈藥遠非日本能比,所以以往那種在美軍登陸點附近拼死防禦的作戰方法,已經不可取。

硬拼不行,日軍要調整戰術,以守待攻,誘敵深入,藉助島嶼上覆雜的地理形勢,與美軍打消耗戰。

爲了實現這一目的,日本守軍在島上開挖地道,學中國地道戰,地下四通發達,碉堡節點相互連接,加上500個岩石洞穴,可謂織就了一張易守難攻的大網。

日軍挖的地道

尤其比中國地道戰更厲害的是,日軍在重要的岩石洞口,修築了鋼製滑動大門,裏面是迫擊炮、機關炮,打一陣就拉回門內,關上滑門躲起來,美軍走了再拉開門打。

再者,他們在沙灘上利用珊瑚海岬修暗堡,把坦克、機關槍藏於其中,只留一個能朝外界射擊的小石縫,僞裝巧妙,火力強勁。

這一系列防禦工事做得,層層阻擊,火力密集,用這樣“升級版”的地道戰打美軍,應該是大大地好了。

但實際上卻不然。

美國海軍陸戰隊,派出在瓜島戰役中有“屠夫”之稱的第一師,在貝里琉登陸。日方守軍是14師團第二聯隊,指揮官是中川州男大佐。

部署好兵力的中川,在美軍登陸上岸時,按兵不動。美軍一看這日本士兵怎麼全不露面啊,既無防禦也無抵抗,被我等“屠夫”嚇跑了吧!

一個營的隊伍就這樣大搖大擺地成功登陸了。

遠處暗堡裏,日軍正緊張地盯着他們呢。

越走越近,越來越多……

在離碉堡只有幾十米的距離時,中川猛然下令開火,頓時沙灘上一片槍林彈雨,美軍猝不及防,一個個成了活靶子,成片倒下。

初戰大捷,日軍體會到了中國地道戰的威力:呦西!呦西!

日軍修的一個最大的暗堡,高91米,裏面由於藏着坦克炮,十分厲害。美軍研究了以後,開始有針對性地反擊。

日軍

本來,打地道戰可以用噴火槍或汽油彈,朝一個洞口扔進去就可以了。但與蘇 聯打滿洲的日軍地道戰不同,此處的日軍部署的暗調太多,立體交叉,人根本到不邊。

爲此,他們用煙霧彈做掩護,準備先把那個最大的碉堡奪到手,正面煙霧彈,側面多個小組去進攻。日軍與美軍開始了瘋狂的爭奪拉鋸戰。

最終,美軍把該碉堡的日軍全部清除。

然而,美軍很快發現打地道戰的另一個困難:一個洞穴控制後,卻無法徹底佔領,因爲下面相通,“打地鼠”般逐個“拔牙”,並不能完全控制陣地。

這着實讓美軍頭大。

原本計劃4天就拿下這個小貝里琉小島的,結果轉眼幾周過去了,還沒有拿下來。且美軍傷亡極大。

美軍只得等待增援,與日軍打起了消耗戰。

期間,經歷了酷熱的夏天,日軍把島上所有水源都污染,美軍患上傳染病,死傷又是一片……

地道戰,讓美軍耗時耗力,折損極大。

10月,陸戰隊第一師的傷亡人數,已經達到60%,美國令其撤下,換81師繼續作戰。

最後,美軍決定繞開火力密集的暗堡,先奪取機場,然後用飛機從空中對這些“地鼠”全面轟炸。

由於機場就在貝里琉陣地附近,飛機補充彈藥也快,而且連續不斷地起降,飛起來就盤旋轟炸,降落架都不用收,輪番上陣。

這一陣高空彈雨洗禮,日軍地道戰徹底沒招了。況且經過7個月的海島圍困,地道里的日軍已經彈盡糧絕,無力再戰了。

11月24日,指揮官中川向東京大本營發出最後一封“櫻花”的電報後,燒掉自己的聯隊軍旗,切腹自殺了。

貝里琉之戰,歷時7個月,日軍10048人死亡,美軍8864人死亡,雙方傷亡及其慘重。

總結來說,日軍地道戰在此戰中應該說發揮了很大的威力,令美軍望而卻步,之後再也不敢輕易選擇防禦成熟的島嶼冒然登陸了。

但最後仍然會失敗,原因是:

一、資源有限。

地道戰最大的特點是源源不斷的後方支持,而日軍只學到了用它防禦,卻沒有當地的居民爲日軍提供糧食和掩護。

在這樣的消耗戰中,日軍糧食遲早是問題,援兵不到,本來想打消耗戰的日軍,自己反而被消耗了。

二、美軍強大。

見招拆招,打地鼠不行,就上飛機,一個師不行就再換一個師,美軍集全力去打一個島,後援充足。

說到底,還是國家實力是決定力量。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