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91—1792年,尼泊爾廓爾喀王朝入侵西藏。清軍打敗了尼泊爾,並將其收爲穩定藩屬,顯示了強大的國力。英國之前也多次攻打尼泊爾,都沒有成功。因此,英國不敢直接與清朝產生正面衝突,而是派使者訪華要求通商。

1793年,馬嘎爾尼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率使團訪華。

關於馬嘎爾尼訪華的過程,大家都比較瞭解。雖然馬嘎爾尼在中國磨蹭了兩年,但乾隆最終還是拒絕了英國人的要求。

對於這件事,絕大多數人都認爲,乾隆皇帝妄自尊大,拒絕對外溝通,使中國喪失了一次與近代工業文明接觸,認識世界,改變封閉狀態的良好機遇。假如乾隆皇帝接受英國的要求,與英國開展通商貿易,並向西方學習的話,中國就不會在近代史上割地賠款,喪權辱國了。

事實真的如此嗎?

首先,清朝是絕不可能接受英國的全部要求的。

馬嘎爾尼使團向清政府提出了六項要求:

允許英商到寧波、舟山和天津貿易;准許英商像以前俄商一樣,在北京設立商館;將舟山附近一處海島讓給英國商人居住和收存貨物;在廣州附近劃出一塊地方,任英國人自由來往,不加禁止;英國商貨自澳門運往廣州者,享受免稅或減稅;確定船隻關稅條例,照例上稅,不額外加徵 。英國不僅提出了通商要求,還提出割讓舟山的一座海島給英國,在廣州附近給英國一塊“租界”,這就是喪權辱國的割地。乾隆絕不可能答應。

至於通商的要求。大清作爲一個主權獨立國家,答應和不答應都屬於正常情況。英國以此指責清朝顯然是無理取鬧。

其次,我們要討論一下,乾隆接受英國的通商要求,並且大力向西方學習,中國就會變強大,不會被列強欺負嗎?

幾乎不可能。

爲什麼這麼說呢?

沙皇俄國和奧斯曼土耳其帝國一直就和英國等西方國家有密切的貿易往來,對西方很瞭解,也一直在向西方學習,甚至還進行了西化改革,結果如何呢?

論國家實力和軍事實力,沙俄和奧斯曼的確有所提高,尤其是沙俄,成爲一個列強到處擴張領土。但是,這兩個國家的實力仍然遠遠不如英國、法國、美國等西方列強。還引起了西方列強的敵視。

一戰後,奧斯曼帝國被解體,大部分領土喪失,要不是凱末爾的橫空出世,土耳其連今天78萬平方公里的領土也難以保全。

英國一直敵視俄國,1856年在克里米亞戰爭中和法國一起擊敗俄國,阻止俄國南下。又在1904年支持日本帝國挑戰沙俄,阻止俄國在遠東的擴張。

1917年,俄國國內矛盾加劇,爆發了十月革命。協約國更是阻止了14個國家出兵干涉俄國內戰。俄國內戰導致俄國死亡一千萬人。

從蘇俄建立到1991年蘇聯解體,西方對俄國的敵視幾百年如一日,即使蘇聯解體了,也不放過俄國。

回到清朝。假如清朝答應英國的通商要求,會成爲奧斯曼土耳其,還是會成爲沙俄或者美國?

成爲美國是想都別想的。美國是屠殺了三千萬印第安人,獲得了天量的土地來養活白人,才成爲強國的。中國去哪裏獲得這麼多無主之地?

成爲奧斯曼倒是有可能。下場太慘。

成爲沙俄也有可能。中國的人口數量更多,土地更肥沃,假如成爲一個資本主義強國,必然會侵略周邊國家。給西方帶來的威脅很可能比沙俄更大。到時候西方就會和俄國聯合對付中國。中國的下場必然也不好。還替沙俄吸引了西方的國家,替俄國解套。

這裏說一個冷知識。乾隆皇帝和法國有比較密切的關係,雙方有很多書信往來,還互贈禮物。乾隆本來準備派遣外交使團訪問法國,但因爲法國大革命爆發,沒有成行。法國國王路易十六被推上斷頭臺後,乾隆給他了一個諡號“哀王”。你以爲乾隆處在第一層,對西方絲毫不瞭解,其實人家在第五層。

總之,即使清朝提前幾十年甚至上百年向西方學習,結果也不會好。學習西方並不能帶來國家的強大和長治久安。

如今回頭去看,中國的近代史雖然不完美,但一步一個腳印,在關鍵時期選對了自己的方向,既學習蘇聯,又學習西方,融兩家之長爲自己所用。才最終找到了正確的發展道路。

總結:即使乾隆答應英國的通商要求,也很難改變清朝的命運,有可能提前淪爲半殖民地,也有可能變成沙俄和奧斯曼那樣的僞強國。只學習西方並不會成爲強國,既學習蘇聯,又學習西方,融會貫通,爲我所用,才能真正改變國運

大家也可以說一下自己的看法。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