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科技日報

記者:陳磊

“我國化妝品進口原料達到80%以上,國產化妝品原料在品種和質量上均居劣勢。”在10月9日—10日舉行的主題爲“化學生物醫藥工程與皮膚健康”的香山科學會議上,一名護膚品企業的技術負責人一針見血地指出。

他講述了護膚產業的一個潛規則:由於國人對於中國化妝品原料的信任度很低,有些企業甚至把中國的化妝品原料出口至國外,把原料貼上“進口”的洋標籤,以獲得競爭優勢。

原料問題只是我國化妝品產業尷尬現狀的一個縮影。作爲全球化妝品消費第二大國,中國在貢獻鈔票之餘,在產業技術實力方面卻顯得力有不足,面臨技術掣肘的困境。

“中國化妝品消費金額已突破萬億,但是品牌佔有仍以外資企業爲主。歐美日韓等國通過不斷整合多學科資源和優勢,已在皮膚健康產業相關基礎研究及其應用、交叉研究領域取得諸多突破,創造了巨大的經濟效益、社會價值和文化影響力。”華東師範大學錢旭紅院士坦承,我國化妝品行業起步晚,產業發展水平同發達國家相比還有差距,因此急需推動國內皮膚健康領域形成科研與產業同步跨越、學科融合創新、人才集聚的發展格局。

我國是化妝品消費大國而非強國

皮膚健康產業,被稱爲“韌性最強”的新經濟力量之一。“中國化妝品消費佔世界消費量的12%,高於平均水平4%。”清華大學金湧院士介紹。

“2019年全球化妝品市場規模已達5148億美元,中國化妝品消費呈現出穩步增長的良好態勢,但該行業也面臨巨大的挑戰。”錢旭紅說。

“我國是全球化妝品消費大國而非強國。”上海醫藥工業研究院黃軍海教授分析,全球市場份額中,歐萊雅、寶潔、聯合利華雅詩蘭黛和資生堂約佔52.4%,市場規模前20的企業,外資企業佔據了約80%,本土企業只佔約20%。

“我國皮膚健康產業由於研究歷史短、基礎研究薄弱、科研與產業發展需求脫節、功效評價體系與質量控制技術體系研究滯後、工程技術水平低等問題,導致產品市場魚龍混雜,高端產品基本都被國際知名企業壟斷。”清華大學化學工程系教授邢新會說。

黃軍海分析現狀說:“利潤率高的高端化妝品還是以國外品牌爲主,我國企業科研水平低,產品技術落後,科學配方研製開發仍處於模仿階段,創新實力弱,研發投入佔比小,原料品種少且質量不穩定。”

基礎研究和前沿技術是軟肋

皮膚醫學、生物學的發展不斷揭示皮膚衰老、病變和再生與修復等機理,這些新發現爲化妝品抗衰老、美白等功能的研發提供了更爲明確的科學依據,成爲現代化妝品研發的重要理論基礎。

“應儘快啓動化妝品的基礎研究,如皮膚衰老機理和人體老化模型研究、中草藥成分鑑別、有效組分的吸收傳輸機理等。”金湧呼籲。

錢旭紅也認爲,應加強總體佈局,用先進技術改造生產和研發,快速迭代,提升品質,加強分子機制、分子構效關係等皮膚健康相關的前沿基礎科學研究。“同時,皮膚健康具有跨學科屬性,涉及化學、生物學、材料學、醫學、藝術學、社會學幾大學科,一些前沿技術在皮膚健康產業中具有潛在應用價值,如飛秒激光內雕外刻三維微納流控芯片技術、微納流控技術等。”

“生物工程具有綠色、高效、經濟等優點,有巨大潛力。”浙江工業大學鄭裕國院士認爲,我國生物工程尚未與皮膚健康產業深度結合,針對皮膚健康產業發展的工程技術與國際水平相差較大。他指出,將生物工程技術與過程系統工程結合,可以提高生產總量,降低生產成本,提高化妝品質量和穩定性,實現化妝品生產過程的有效控制;皮膚健康產業與互聯網技術、人工智能技術對接,可以實現功能活性分子的快速高效篩選;基於仿生模擬的功效分析、智能調控的工業化生產過程、多參數的在線智能監測過程、基因芯片技術、3D皮膚細胞模型技術等生物工程前沿技術將快速發展,廣泛應用於功效成分作用靶點研究、功效成分篩選以及量身定製化妝品的開發和製備中。

“生物工程將推動皮膚健康產業的發展,通過技術研究、工程創新,實現產業變革,滿足產業發展需求。”鄭裕國建議,建立生物工程新技術在化妝品產業中應用的認證和評價標準,形成生物皮膚大健康產業。

江南大學陳堅院士認爲,生物合成化妝品原料具有天然屬性、安全性好、功效獨特等優點,是未來發展方向。他建議,未來具有天然屬性、安全性強、功效多樣的生物化妝品原料將大量進入市場,應加快研究制定有關法規、標準等准入門檻,保證行業轉型升級。他指出,合成生物技術可以在微生物中重構生物化妝品原料的代謝途徑,從而能夠實現其工業規模的高效合成,“目前市場上重要的生物化妝品原料,均可以通過生物合成或組合製造,應加快科研佈局和平臺建設才能搶佔國際制高點”。

產學研結合和跨學科合作迫在眉睫

在本次香山會議上,企業代表也紛紛表達了對技術研發的強烈渴求。

“我國化妝品基礎研究薄弱,企業更顯力量不足,現在醫學院校、科研機構缺乏在化妝品(皮膚)分子生物學方向的師資投入以及與企業的產學研合作,化妝品不再是小行業,需科技界更加關心,組織引領產學研合作,進而拉動企業內部的研發。”珀萊雅化妝品股份有限公司首席研發官蔣麗剛說。

“發達國家的化妝品企業對市場趨勢、客戶需求具有更加敏銳的洞察力,形成了前沿基礎研究到產品開發,再到產品營銷,最後反哺基礎研究的良好閉環。而國內企業全球化程度低,植物提取物等多以初級加工出口,較難打造完整產業鏈。”山東福瑞達醫藥集團負責人賈慶文認爲,我國應加強化學生物醫藥各類技術在化妝品中的跨學科融合應用。

蔣麗剛希望,能在大學、醫學院、研究機構(研究所)建立數個化妝品相關重點實驗室,爲行業解決安全性和功效性評估的關鍵問題,同時由院士專家等引領產學研合作。

金湧也建議,建議成立一個跨學科的專家委員會,堅持開展系列學術會議,研討該領域學科前沿、學科動向、國內發展趨勢等,爲產業發展提供幫助。同時,推廣新理念、新認識、新技術、新動向,依據產業需求組織專門的專家小組深入企業進行答疑解惑。

“我們現在尚處於國際化妝品產業鏈的低端,皮膚健康行業的高科技特點尚未得到體現,現在能做的就是提升自己的科技水準,重視化學生物醫藥工程與皮膚健康交叉融合的學科及專業人才培養,增強校企合作,大家抱團取暖。”錢旭紅說。

除了加強融合,在我國高端品牌及原料供應商市場佔有率低的大背景下,如何實現“彎道超車”?與會專家提出,走民族性、差異性的道路是新的選擇,例如充分利用中國獨特而又豐富的綠色植物資源;將中國的文化、藝術、色彩和生活美學融入到皮膚健康產品工業設計中;重視中醫藥對化妝品的滲透,持續推進化妝行業與中草藥文化的傳承和創新等。

科技加持,打“中國特色牌”,或將是我國化妝品產業發展的一條突圍之路。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