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回答這個問題,需要看一看秦朝滅亡的原因是什麼?看看如果秦始皇在世,能不能夠解決這些問題?如果秦始皇在世能夠解決這些問題,那麼秦始皇多活一些時間也就有意義。如果秦始皇不能解決這些問題,那麼秦始皇活的時間再久,也無濟於事。

(秦始皇統一六國)

秦朝滅亡的直接原因有以下幾點。

一是秦朝的暴政引發了天下大亂。

秦始皇統一六國以後,整個秦朝,仍然延續秦國的政策,對天下實行暴政。

我們現在覺得秦始皇採用的這套政策問題是很大的,但是秦始皇所生活的那個年代,他肯定是認爲這政策是對的,包括秦始皇的那些智囊李斯等人,也都支持這條政策。畢竟秦國曾依靠這套政策實現了六國的統一,最終建立了強大的秦朝。這是一個成功的經驗,不管是誰?都會按照這個經驗繼續運行下去。

二是秦始皇讓國內軍隊沒辦法及時到位。

其實秦始皇實行了武器禁令,老百姓都沒有什麼武器,陳勝,吳廣都只是揭竿而起,拿着一根竹竿就打仗。但凡秦朝國內有軍隊,這些起義軍原本是不足爲據的。而且事實上,章邯帶着一幫囚徒,就把陳勝吳廣給消滅了。可見秦末的農民起義軍,因爲沒有武器,他們的戰鬥能力實在不怎麼樣?

假如秦朝當時國內有軍隊,那麼這些起義,肯定是會很快就被撲滅的。可是當時秦朝有50萬軍隊在南邊打百越,有30萬軍隊在北邊修長城打匈奴,國內是很空虛的。因此秦朝末年農民起義的星星之火,才成了燎原之勢,最後把秦朝給滅了。

(秦末農民起義)

三是趙高的亂政造成章邯等將領的投降。

本來章邯已經把陳勝吳廣給滅了,又把當時最厲害的農民起義領袖項梁給殺掉了。事實上,秦朝軍隊有一個非常好的開頭,六國諸侯都不敢和章邯的軍隊作戰,唯一敢和章邯軍隊作戰的,也就是項羽的軍隊。而如果當時章邯一心一意地打仗的話,項羽未必就能夠打敗秦朝軍隊。

但最終由於趙高猜忌,章邯等將領心裏面很擔心被殺,因此才反叛投降了項羽。章邯的投降,也使得秦朝再也沒有軍隊和農民起義軍抗衡,首都咸陽空虛,劉邦因此輕鬆地打進了咸陽。

以上三條,就是秦朝之所以滅亡的最直接的原因。

那麼,如果秦始皇繼續活着,能不能夠避免這三條原因呢?

第一條,關於暴政問題。

顯然,秦始皇再活多少年,也不能夠解決這個問題。他本身就是反對仁政,一直堅持暴政的。扶蘇給他提了一下仁政的事情,他就非常生氣,把扶蘇貶到邊關去。這件事情說明什麼?說明只要是涉及到仁政問題,就算是親兒子,他也不通融。同時說明他是非常固執的,就算是親兒子的話,他也聽不進去。而且可以肯定的是,越是到他年紀大的時候,她的固執應該是越厲害,不會改變。

(趙高之亂)

第二條,關於拓邊的問題。

秦始皇統一六國以後,他還一直沒有停止開邊的這種策略,北方追擊匈奴,南方攻打百越。雖然在北方,他也修建了萬里長城,但是修建萬里長城並不表明他要把攻勢變成守勢,事實上,他還一直在發動進攻。秦始皇打北方的匈奴很有成效,蒙恬也很會打仗。因此,只要秦始皇活着,蒙恬肯定會一直活着,北邊的戰事肯定就不會結束。而攻打南越的問題,當時已經發動了三次對南越的戰爭,這三次戰爭的成效並不是很明顯,但是按照秦始皇的性格,他肯定是不可能輕易就收手的,他肯定會繼續進攻。從他陸陸續續在南邊投入的軍隊,擴展到50萬人,就可以看出,秦始皇對拓邊有多麼堅定的信心。

第三條,關於奸臣的問題。

秦始皇如果繼續活着,那麼趙高浮上水面的可能性不會很大。不過,一旦秦始皇選定了胡亥爲接班人,趙高最終就會發揮作用。畢竟秦始皇不滿扶蘇,選趙高的可能性,應該是很大的。

當然了,趙高的問題,其實並不是主要問題。就算沒有趙高,秦朝朝廷內部的勾心鬥角,也不會停歇。比如李斯,就是最得秦始皇信任的那個人。但是秦始皇會不會一直信任李斯,很難說。只要秦始皇不信任了,最終就有新的大臣浮上水面。趙高猜忌章邯那樣的時候,肯定會有發生。這樣,農民起義也不可能很快就打壓下去。秦朝也會很快滅亡。

從以上的分析我們可以,秦朝滅亡的問題是政策的問題。只要政策不發生改變,農民起義遲早爆發,一旦爆發,秦朝滅亡就是註定了的。

(參考資料:《史記》等)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