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龔宇、王中磊、於冬、侯鴻亮、曾茂軍……一場“橫店頭腦風暴”

中國影視產業的國際化、標準化、數字化之路如何走?

11月1日,2020橫店影視節舉辦“新時代影視文化產業發展大會•橫店峯會”。

峯會上,圍繞中國影視產業的國際化、標準化、數字化探索,組織了三場專題討論。

龔宇、王中磊、於冬、曾茂軍、侯鴻亮……來自國內頭部影視公司和高校的14位業內人士,以自身多年實踐和研究發表觀點。

在這片“先行先試”的熱土上,有關影視行業的發展生機正在醞釀。

國際化探索

影視出海,面向全球講好中國故事,愈發成爲中國影視產業的熱點詞彙。

龔宇

愛奇藝創始人、首席執行官

中國影視出口,內容、渠道待加強,我們的視聽內容拿到國外要別人的電影院、電視臺、發行公司播放。

但是互聯網科技給了我們新的機會。影視行業通過互聯網這種OTT模式,把有線網、電影院、電視臺跳過去了,理論上通過互聯網連到任何一臺設備都可以看任何服務器裏的內容。科技通常給中國彎道超車的機會,你不用走人家90年的歷史,可以更快一些,可以抓住這點,去做線上內容的傳輸。

王中磊

華誼兄弟聯合創始人、副董事長兼CEO

東西方影視行業在運營本體上,對話的口徑就有很大不同。國際上,有階梯式的分配,你可能根本不懂這個合約就加入了一個很好的項目,但仔細看合約,你的分賬順位是12位,前面11個分完纔到你這。這是很大的教訓,後來華誼幾次國際合作的時候就開始換軌道、方式,目前我們已經非常懂如何進行財務監管、如何管理管控,但在國際上的收入還是比較少,問題還是出在內容本體。

我個人的經驗——其實來自本土的、最純粹的東西反而是國際化的。比如韓國的《寄生蟲》,我覺得沒有“獻媚”所謂的國際化,或者輸出某一種全世界都一致的價值觀,它很駐足於自己國內的一種收入差異現象,電影的手段、特徵非常明顯,然後它成功了。

於冬

博納影業集團創始人、董事長兼CEO

在我看來,從電影大國變成電影強國,必須要達到兩個標準:一是中國電影在中國電影市場上佔有絕對主導地位,現在我們已經做到了;還有是中國電影的海外出口能力、發行能力、輻射能力和國際影響力。

首先可以佔有傳統中文市場,過去的香港電影輻射東南亞市場,如今內地電影要迅速填補進去;另外,全球有7000萬華人市場,他們希望同步看到中國電影,尤其是比較成熟的春節檔期,看看能否實現全球電影市場的同步供應。

提到“國際化”,我們還往往忽略了知識產權的問題。好萊塢的電影有很完整的維權手段,但中文電影在海外經常被盜版,行業協會維權的保護系統如何建立,如何出臺有效措施,這是一個新課題。

曾茂軍

萬達文化集團執行總裁兼萬達影視集團總裁

中國電影要出海,有三個方面的問題:內容製作環節、渠道、發行。內容方面現在面臨着最大的問題,首先可能是價值觀的認同;另外我們缺乏一個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發行公司,國際發行幾乎都被好萊塢壟斷。

互聯網時代對中國電影來講,發行比過去相對容易一些。並且因爲疫情的原因,現在北美、歐洲、澳洲可能面臨沒有片源的情況,製作也存在問題。所以現在我們要出海是一個機會,但如何把握這個機會,目前階段可能還需要更多中國電影人抱團取暖,怎樣把海外的春節檔一起做大;此外,看看能不能有機會大家一起藉助更新的新媒體建設一個新平臺。

陳旭光

北京大學藝術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北京大學影視戲劇研究中心主任

“後疫情時代”,中國電影的國際化探索更加艱難,但我認爲有幾個方面可以發力:

多媒體融合,特別是藉助互聯網,直接的影視交流和合作受到阻礙之後,網絡是可以無國界的;疫情期間,我們也都積累了一定的經驗。還有,可以大力開拓想象力消費類的電影,包括科幻、玄幻、魔幻、遊戲改編等等,這些電影短平快,加上在年輕人中非常有共通性,國際上傳播起來會更加暢通。

標準化探索

作爲一個要不斷健康發展的產業,必須要有一些基礎的標準,但影視作品和藝術創作的魅力也在於有相當的不可控性。

但是,關注整個行業健康發展的一些必要的基礎和壁壘,也許這樣的標準化探索不能保證每一個作品都成爲精品力作,但有望讓作品至少達到工業認可的及格線及以上,這便是標準化探索的價值所在。

侯鴻亮

東陽正午陽光有限公司董事長

如果是一個作品,要求標準化很難,但是這個產業是需要標準化的。

這個標準化可以看作一個評價標準,收視率也是評價標準的一種表現,這也是一種標準;演員的價格標準,這個最後甚至需要3+6公司來發一個倡議書;還有版權,我們把內容賣給了BAT,他們買了版權以後被很多的小up主拿去使用卻不需要付版權;再比如簡單的道具製作,我親身經歷過我們公司做一個模型,對方報價15萬,臨近使用時不斷漲價到20萬,最後我們用3000元就做出來了……這裏面真的需要完善太多了。這些小到不能小的地方,大到不能大的地方都是需要我們想辦法制定出標準,填補行業的漏洞。

楊樂

歡娛影視聯合創始人、CEO

一個作品從文字到影像、到導演、到演員,到最後的市場、觀衆,是要一體的、互相理解的,我每次問自己說,爲什麼做完這個項目要重新開始,這是很痛苦的事情。

流程不通就很難標準化,標準上不去,就更不用提專業,專業不到,就很難吸引更多的優秀人才加入個行業。這個行業需要更多的高端人才以及專業人才來到這個行業,只有把流程、標準和專業做到了以後,我們才能吸引更多的國際、國內優秀人才進來。

楊曉培

西嘻影業創始人、CEO

實際上,所有的題材不管大小,古裝還是現實題材、創新類題材,在整個系統中首先要建立一個標準化的工業體系,實際上越細分垂直的分類越能體現工業化流程,然後重點是內容、人才、技術。

就我們而言,人才方面,整個開發的項目中有一個人才儲備池,不僅僅是創作人才,也包括工業化流程體系中所有細分垂直類的人才、服美化道甚至是技術的人才;技術方面,實際上中國絕對不缺乏頂尖的技術,缺乏的是審美體系。

尹香今

萬達影視傳媒有限公司總經理、新媒誠品CEO

我提一下IP的選擇以及項目的孵化,這可能是電視劇整個流程當中非常重要的,如果我們劇本沒有解決最核心的問題,後面無論怎麼做,導演、演員,誰也救不了這個劇。所以在電視劇管理上,內容前端的流程化、系統化特別重要,團隊成熟的管理、系統化的模式會幫助作品完成得更規範、更好。

範志忠

教授、博士生導師,浙江大學傳媒與國際文化學院副院長,國際影視發展研究院執行院長

標準化,應該說是當前中國影視從粗放型增長轉型爲高質量增長,必須要面對的問題和話題。

我們的電視劇產量世界第一、銀幕數全球第一,票房世界第二,今年有可能居世界第一。但是我們在標準化的建設上,中國影視工業1.0到2.0階段,工業體系更多還停留在傳統階段。標準化建設就是規模化生產之後,通過標準的方式使得中國影視的生產能夠最優化,通過標準的方式使得公司與公司之間、團隊與團隊之間按照一定的標準生產,他們就拆除了彼此之間的貿易壁壘或者說技術壁壘,而使得這種技術可以共享。

在這樣的意義上,國內影視公司積累經驗是一方面,另一方面主管部門、行業,包括高校如何能和企業、行業進行對話,探索出一套符合中國產業生產的標準化建設,肯定對推動中國電影影視,從粗放型增長走向高質量增長提供穩定的基石。

數字化探索

如何利用更多的技術來賦能內容產業?這是5G時代到來時,擺在從業者面前一道急需探討的課題。

汪文斌

中央廣播電視總檯視聽新媒體中心主任

中央廣播電視總檯提出和正在佈局5G+4K/8K+AI的戰略佈局,把超高速的網絡傳輸、超高清的視覺呈現,再加上智能化的製作分發三者結合起來,是總檯現在的發展戰略。

依據這個發展戰略,一個實踐就是把去年國慶大閱兵直播的信號接入全國十個城市70家影院,把電視時效性跟電影視覺震撼性兩者結合,創造了一個新的詞彙,也是一個新的電影品類,我們叫“直播電影”。

通過最新的數字技術,能夠讓電影、電視實現歷史性握手,相信以後還會有更多新的出現。媒體融合對我們來說既是一個機遇,同時又是一個挑戰,如果能抓住機遇就能使傳統主流媒體變成新興主流媒體。

黃昌勇

上海戲劇學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兼任同濟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

數字技術、數字經濟在文化領域產生了全方位的影響,這種影響是更新換代,是轉型。

談一點我們要關注的東西,我們現在很多影視製作期間,一些數字性的高端裝備基本上都是國外進口的設備。這方面應該引起業界高度重視。另外,影視方面基本還是以藝術人才爲主,文化藝術和科技的融合,國家現在非常重視,但從高校來看,文理分工的人才選拔、培養模式,尤其是藝術人才培養模式,對技術的重視不夠,希望各方在藝術科技人才培養方面深入做探索。

李瑋

1905電影網董事長、總經理

我們之所以要做1905GO,就是我們在數字化探索以及國際化傳播方面的嘗試。

說到數字化的探索,我個人認爲數字化其實給國際化傳播,以及工業化、標準化提供了一個很精準的基礎。這一塊對於影視行業的影響,首先是內容傳播方面,它使覆蓋性會更加地具有廣泛性;其次是內容建設上面,技術的發展是倒逼着內容的升級和轉型;然後是品質的提升,不管4K還是8K,既適用於新的內容生產,同時也適用於我們對原有片子的版權的修復和加工。

無論是技術也好,內容也好,本質都是服務於人,服務於一個用戶,滿足用戶對一個內容便捷的獲取以及對更高品質內容的獲得。

周安華

南京大學亞洲影視與傳媒研究中心主任、北京電影學院未來影像高精尖創新中心研究員

我們現在已經不是簡單的數字技術了,而是數字技術深度化,這個過程直接帶來的創作影響再這幾個方面。

首先逐步地走向虛擬現實和增強現實;第二是角色變化,創作者原來是編劇、導演、製片人等很明晰的崗位,現在可能成爲一個造夢師,電影工作者自己利用智能平臺、智能軟件完成從電影的創意、構思,以及拍攝、剪輯和宣發過程;第三是傳統劇組的概念會逐步消減,5G時代,虛擬現實和增強現實的情況下,劇組的工作不需要簡單方塊式、拼接式地完成,這不能達到5G時代工作的有效性。這些改變將帶來整個生產的高度自主化和流暢化。

-END-

輪值主編:依梧

作者:葉晨瑋

編輯:宵夜

(部分圖片來源於網絡)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