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撫養孩子的過程中,不少父母都想當然地認爲,隨着年齡慢慢長大,孩子會越來越聰明、懂事,也讓父母越來越省心。然而,這可能只是美好的願望。

有的孩子年齡越大,越不喜歡服從父母的管教,甚至常常惹得他們生氣。其實這些都是正常現象,在教育孩子時難免有心力交瘁的時候。

雯雯的兒子今年3歲,小傢伙很調皮,經常把家裏弄得一團糟,讓雯雯頭疼不已。

他要麼趁父母不注意,把衛生間的捲紙全部拉出來,要麼把客廳裏的花草拔了亂扔,雯雯只好不停跟在他的身後收拾,只盼他能懂事、聽話點。

後來,兒子又特別喜歡拆玩具,幾大箱玩具基本上都被拆得七零八碎,體無完膚,把雯雯心疼得夠嗆。

雯雯老公見了卻不以爲然,他認爲兒子年紀小就喜歡擺弄玩具,這是愛動腦筋、比較聰明的表現。雯雯說服不了老公,也只好由着兒子“胡鬧”,只要不太過分就行。

很少有人知道,孩子的某些行爲是成長過程中出現的正常現象,有的甚至是智商高的體現。這是非常難得的,長大後在學習上也會讓父母更省心。

那麼,孩子的哪些行爲是高智商的表現呢?父母要怎樣進行培養和引導呢?1、外出“認生”

有的孩子在家裏時,性格非常活潑,想說就說,想做就做,沒有一點顧忌。

但是,只要外出就像變了一個人似的,瞻前顧後、畏手畏腳,特別是看到陌生人,就會躲在父母身後不敢出聲。

有的還拒絕到人多的場合,經常被父母斥責爲“只會在家裏橫,見不了大世面”。但父母不知道的是,有的孩子對陌生的環境很敏感,尤其是面對不熟悉的人和地方時,他們會有恐懼的心理,因而會表現出緊張的情緒,甚至會目瞪口呆、語無倫次或者舉止失當。

所以,父母要理解孩子,並幫助他們儘快適應外部的環境,比如多帶孩子出去運動、散步和玩耍,讓他接觸更多的人和事,這樣他就會逐步克服緊張和消極的心理,在與人的交往中變得落落大方。2、喜歡搞“破壞”

在陪伴孩子的過程中,父母發現自己越不允許的事,孩子卻越喜歡做,經常與自己“唱反調”。

比如:家長害怕孩子摔跤,他卻喜歡走不平坦的路;不允許孩子拆玩具,他偏偏不聽勸阻,哪怕惹得父母一次次地生氣責罵,也樂此不疲。

其實,這並不是孩子故意與父母“作對”,而是他們天生就有一種好奇心,對周圍的一切事物都充滿興趣,有時非要弄清楚不可。

這是一件好事,父母不要訓斥,可以讓他自己去觀察、探索、感受,以滿足他的好奇心,這對他今後的學習和成長都有幫助。

3、愛亂“喫”東西

在某一個時期,有的孩子經常把手指、玩具或者衣角塞進嘴裏,有的把東西拿在手上就不願意放下。

父母看到這種情況,會大聲地指責孩子,甚至強行把孩子嘴裏的東西拿走,經常惹得孩子大哭大鬧。其實,這是兒童的“口欲期”,他們喜歡把東西放進嘴裏,以此來獲得對事物的初步感知。如果孩子得不到滿足,長大以後容易出現咬指甲、鉛筆的現象。

因此,在保證安全、衛生的前提下,可以讓孩子適當地“啃咬”奶嘴,也可以用玩具等其他的事物來轉移他的注意力,讓他緩解緊張情緒,平安地度過這段特殊時期。4、特別愛說話

當看着孩子能夠自己走路時,父母以爲可以鬆一口氣做自己的事,現實是孩子隨着年齡增長,反而經常黏着父母,隨時跟在他們身後問東問西,像個小尾巴似的,讓父母不厭其煩。

甚至有的孩子還會提出一些比較高深的問題,有可能會把父母難住,讓他們一下不知怎麼回答。

父母不要認爲孩子話多討厭,這樣的孩子內心的語言豐富,勤于思考,而且語言組織和表達能力強。

父母應該爲此感到高興纔是,而且應該加強自身的學習,在孩子提出問題時,能夠給予解答,這樣在孩子的面前纔不會焦慮。

在很多時候,孩子年齡越大對外界事物越有好奇心,越是喜歡隨着自己的個性“胡鬧”。

這些行爲是他們探索事物和用心思考的表現,說明他們天資聰慧,智商很高,只要引導得當,將有極高的可塑性。

因此,父母不要輕易地制止,更不要進行打罵,以避免打擊他們的積極性,同時扼殺他們的天性。

在這種情況下,父母要做的就是充分地理解和陪伴孩子,滿足他們的好奇心,並提供儘量多的幫助,引導他們把聰明才智用在學習上,從而描繪出人生更加靚麗的色彩。

【寫在最後】:

你家孩子的哪種“搗亂”行爲讓你很生氣呢?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