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杯酒釋兵權,趙匡胤搞定了內部的高級將領,避免的大宋重新走向,武將奪權稱帝,之後手下打仗建功,再次被推翻的命運。

內部是妥妥穩定了,但趙匡胤最近又睡不着了,因爲外部的敵人實在是太多了,用他自己的話說就是,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

周邊打呼嚕的人太多,趙匡胤自然是睡不着,於是就喜歡經常出來溜達溜達,這也是趙匡胤做了皇帝之後,做的與他身份不那麼相符的事情。

在以前的影視劇中,皇帝動不動就愛搞個微服私訪啥的,這倒是跟豔遇沒什麼關係,皇帝微服私訪的原因,只不過是想換一種身份瞭解事情的真相。

因爲當你以皇帝身份高高在上的時候,你幾乎聽不到任何的真話,你總是被各種人物包圍着,見不到你想見的人,聽到的都是被過濾的話。

很多人當了皇帝之後,就開始性情大變,本質上就是因爲完全脫離了原來的生活環境,並且被嚴重隔離,基本上就是生活在一個被過濾之後的,不真實的世界。

但凡是想做點事的皇帝,就必須要排除這種被美顏濾鏡瘦臉磨皮之後的世界,而微服私訪就是能接觸到真實世界的最佳途徑。

皇帝愛私訪,可苦了臣子,皇帝最常說的一句話就是,這裏不是朝堂,不必拘禮,但這只是皇上說說而已,你千萬不要當真,你要真的失了禮數,那後果可是很嚴重的。

趙普就因爲害怕趙匡胤突然造訪,下了朝之後,衣服經常都是不換的,時刻準備着趙匡胤突然過來,在一個大雪紛紛的晚上,趙匡胤還真的微服私訪到了趙普的府上。

剛進門就開門見山,我睡不着覺呀,找你聊聊,我已經叫了光義,叫嫂子溫點酒煮點肉,咱們幾個邊聊邊說。

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夜雪定國策的故事,於是在這個夜裏,有了諸葛亮隆中對的感覺,而且比隆中對的規格更高。

現任的皇帝趙匡胤和繼任的皇帝趙光義,再加上兩朝的宰相趙普,三個人商量大宋最根本的國策,那就是周邊這麼多國家,究竟是該先打哪一個,這個需要制定一個具體的路線。

先簡單說一下,宋朝建立之初,他面對的是一個怎樣的環境,傳統的趙匡胤準備搞定的地區就有很多割據政權,他們分別是,荊南地區,後蜀,南漢,南唐,吳越,北漢再加上一個幽雲十六州。

除此之外,還有他搞不定的,西北的党項,回鶻,西南的大理,青藏的吐蕃,以及北方的契丹,趙匡胤的初步目標是與他們和平相處。

準備搞定地區就已經很複雜了,再加上那些搞不定的地區本身又有着複雜的聯繫,這裏面必須分清楚一個主次和方向,要不然一頭亂麻誰也受不了。

這一晚的戰略如果全部實現的,將成爲中國歷史最偉大的一次會面,談笑之間定國策,更有趣的是,這個國策還無縫銜接綿延兩代人,兩任皇帝和兩任宰相,沒有什麼比這樣的搭配跟好了。

和別人談事情之情,我們心裏其實都已經有了一個大概的想法,很多時候我們名義上是去找別人商量,實際上可能只不過是想需求對方的支持。

但在這一次決定國運的談話中,趙普徹底改變了趙匡胤最初的想法,改變了趙匡胤的思路,並最終形成了三個人的共同意見,宋朝兩代君臣,都完全按照這個路線圖來統一全國。

說起來這個國策,其實早在後周時代就已經有過討論了,著名的宰相王樸,就爲柴榮制定過一個戰略,這個王樸可是個了不起的人物。

據說有一次,趙匡胤經過功臣閣,突然一陣風把門給吹開了,王樸的畫像就那麼直勾勾地看着他,趙匡胤趕緊上去拜了拜,並且說了一句,要是王樸在我是不可能得到這個江山呀。

柴榮和王樸那是絕配,都屬於猛人,王樸制定的戰略跟此後趙普提出來的截然相反,王樸的策略是先北後南,先難後易。

這樣的戰略柴榮很喜歡,因爲他一向都是喜歡挑戰的,當着這個先北後南,也是在平定了北方之後,並不是說後方不穩,就去打北方。

在剪除了後蜀的四州之地後,後蜀就只能在自己窩裏趴着了,奪取了後唐的江淮之地,後唐完全撤回到了長江以南,此時的北方,基本上肅清,柴榮和王樸的戰略很清晰,此刻應當一鼓作氣拿下北方,而且柴榮的北方,是直接忽略掉了北漢。

柴榮的北方是契丹,直指燕雲十六州,他要向這個北方巨無霸強國開戰,並且也付出了行動,只可惜中途突然病倒,一切也就停了下來。

因爲趙匡胤是柴榮最信任的人,所以深受柴榮精神感染,他原本的打算也是先南後北,不過他並沒有挑最難的,他的目標是先拿下北漢,再平定南方。

也就是說趙匡胤的戰略是,先北後南,先易後難,但是趙普說服了趙匡胤,趙普的策略基本上可以概括爲,先南後北,先易後南。

趙普的意思也很有道理,一方面國家初建,要不但繼續實力,柿子先挑軟的捏,就算是打南方,也要先挑最好大的,等慢慢的把所有南方的領土都歸到大宋之後,國家實力自然就很強悍了,在慢慢與北方的北漢決戰,最後是幽雲十六州。

當然這個幽雲十六州的事情,後期的國策變成了贖買,買不成再打,這個策略明顯屬於穩妥型戰略,你要是單看的話,似乎也沒毛病。

但唯一的遺憾就是他並沒有在幽雲十六州的策略上實現,所以一直被後人詬病,這方面說得最透徹的是王夫之。

王夫之是明末清初的大學者,像這種類型的大學者,不但自身學識豐富,而且是經過過明朝的滅亡和清朝的博興,這種親眼目睹改朝換代的大學者,論起歷史來,往往都有獨到而深刻的見解。

王夫之不認可趙普的建議,當然他也覺得柴榮的策略確實有點冒險,更爲穩妥的方案是在平定北方之後,先拿下北漢,一直往南方打,造成的後果就是兵力疲敝。

你把王朝建立之初那種銳不可當的氣勢,全部都消耗在南方了,北方自然也就很難拿下了,王夫之的話很有道理,但是有一個致命缺陷,那就是他是知道了結果再去說原因。

周星馳《大話西遊》電影裏有句臺詞叫,早知道我就不當兵了,道理很簡單,知道了結果不好之後,誰都會想着改變當初的策略,當然如果能改的話。

如果站在當時的情景來看,趙普爲趙家皇帝制定的策略,應該說是比較穩妥和可行的,王樸是爲柴榮在定策,但趙普是爲太祖皇帝定策,最適合的纔是最好的。

趙匡胤不是柴榮,沒有柴榮那股狠勁,這一點恐怕趙普是看得很清楚的,趙匡胤大概覺得自己的能力和柴榮差不多,但趙普顯然不這麼認爲。

更爲關鍵的是,柴榮手底下還有李重進趙匡胤慕容延釗這樣的大將,可是趙匡胤手底下有誰呢,厲害的都被他弄下去了,新興的有都不知道深淺,這樣的局面,不要說你直接打契丹,就算是打北漢都成問題。

趙匡胤聽了趙普的分析,再加上掂量了一下自己的分量,和柴榮比起來自己也許差的不太多,但手下這批人可就差得太遠了,於是此後幾十年大宋的國策就這麼定下了,先南後北先易後難,穩住契丹和周邊國家。

這是個成功了百分之九十的方案,此後的發展都在按照這個計劃實施,除了北漢之後,誰也沒有想到,一個小小的北漢,居然成了宋朝君臣,兩代人的噩夢,並且最終徹底讓宋朝失去了幽雲十六州的希望。

很多人都痛心疾首,關於北漢爭論很多,但毋庸置疑的是,他的確成了北宋的噩夢,終趙匡胤一生都沒能收服,戰略定得不對,你用再多的兵,再猛的將都沒有用。

夜雪定策之後,大宋的國家機器就開始開動了,全力以赴邁向統一,同時趙匡胤也開始慢慢的在打造一個完全屬於自己的帝國,一個與此前所有朝代都不同的新世界。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