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個中醫學說就是廣義的養生學。《呂氏春秋》中將醫學定義爲“生生之道”——前一個“生”是動詞“提高”,後一個“生”是名詞“生命力”,“道”是根本性的規律。養生就是人類提高自身組織、自身康復能力的學問,從而達到延年益壽的境界。

保養生命

消除疾病的學問——因此有別於現代西方治療疾病的“醫學”。《黃帝內經》中黃帝與老師岐伯有一段精彩對話。談到瘟疫時,黃帝問老師爲什麼有些人被傳染了卻不得病,岐伯的回答是“正氣存內,邪不可幹”——這就是爲什麼說整個中醫學就是大養生學。當然,這裏所說的中醫學是指中華原創醫學,而不是“一代明君”康熙閹割華夏文明後已經面目全非的“現代中醫”。

通常所說的養生是狹義的養生學,是指通過非藥物的方法達到提高自我康復能力的學問。公元前五十世紀天人合一整體觀的形成標誌着養生概念的成熟;公元610年,隋大業年間,當時的太醫令巢元方在《諸病源候論》集中論述了各種疾病的病源和病候,但書中沒有藥方,只列養生方、導引法213種。由此可知,中國從那時起就已經將養生作爲治療的常規方法,並得到官方的提倡。

養生的宗旨是身體陰陽平衡,【黃帝內經】中養生的主意觀點是陰陽平衡,陰陽平衡人則健康,有神;陰陽失衡就會患病,早衰,甚則死亡,當身體陰陽失衡時,應選擇藥療、食療、體療、鍼灸療法,使身體陰陽恢復平衡,病自然就好了。

養生源流

健康、長壽是人們夢寐以求的目標。大自然中日月經天的現象,啓發人們師法自然、迴歸自然,以使生命永在。《周易象上傳》說:“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素問?上古天真論》中說:“餘聞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陰陽,呼吸精氣,獨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壽蔽天地,無有終時”。這種期望雖然難以實現,但自古以來追求長壽者卻大有人在。漢末張仲景在《傷寒雜病論》序中說:“怪當今居世之士,曾不留神醫藥,精究方術。上以療君親之疾,下以救貧賤之厄,中以保身長全,以養其生”,明確提出運用醫藥的辦法進行養生的觀點。

華佗授其弟子的五禽戲是導引練形以養生的早期記載,華佗授其另一弟子的漆葉青黏散則是延年益壽方劑的早期記載,可知華佗在養生的研究上確有相當的造詣。以恬淡虛無爲主導的精神養生或精神調養,源於老莊之學,後來主要發展於佛、道兩家,它與兩家倡導修煉和清靜無爲的主張分不開,而這也正是氣功修煉的重要前提。儒家的氣功,遺禍亦烈,傷身殞命者比比皆是,這從隋代《諸病源候論》有關記載中可以窺見;唐以後,衰而未絕,帝王豪門因之亡命者代有記述。房中術則在秦漢以前似乎較爲開放,這從古時記述中及1973~1974年出土的馬王堆漢墓殘存帛書中可以看出。

養生文獻

延年益壽,人同此心。達官貴胄、方外修真、三教九流,於此莫不關注,故而養生文獻不限於醫家,諸子百家均有所涉及。中國現存養生類著作約數百種,尚不包括涉及養生內容又非養生專著的書籍。養生書籍可分爲以下幾大類。

通論類主要從養生的大旨、理論、指導思想等立論,全面分述各種養生方法,泛而不專,有助於人們瞭解養生理論,並指導一般的養生,如漢代魏伯陽著《周易參同契》、梁代陶弘景著《養性延命錄》、唐代孫思邈著《孫真人養生銘》、宋代陳直著《養老奉親書》、元代李鵬飛著《三元延壽參贊書》、明代高濂著《遵生八箋》及胡文煥著《壽養叢書》、清代曹庭棟著《老老恆言》等。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