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有一個關於“原生家庭”的小組,裏面有許多人分享自己被父母“傷害”的經歷,每一個帖子都讓人觸目驚心:

原來語言暴力,也可以傷人至深。

上個禮拜我在後臺做了一個徵集:有關於爸媽說過的對你傷害最深的一句話,有許多小夥伴和我分享了自己的經歷。

今天,就讓我們一起傾聽那些籠罩在黑暗裏的傷害,一起走進那些無助的心,互相擁抱取暖,期待更好的未來。

我一直以爲,爸媽會是世界上最瞭解自己的人,後來發現並不是。

小時候遇到什麼不開心的事,我都會和爸媽說,撒個嬌或者委屈哭一鼻子什麼的。

可能是太頻繁了吧,即使是爸爸媽媽也會有受不了的時候。

已經不記得從什麼時候開始的,每次我有點情緒,爸媽就說我:

反覆幾次下來,我就再也不敢和爸媽說心事,也不敢哭,更加不敢有什麼不積極的情緒了,準確點說我逐漸變得不敢在人前表達真實的自己。

直到現在也是這樣,只敢在沒有人的時候放空一會兒,對任何事都警惕,對誰都戴着笑臉面具,在社交中總是扮演溫暖的知心姐姐角色,好像無論什麼事兒到我面前都不算什麼,都能迎刃而解。

但只有我自己知道,我對生活對世界的感知越來越薄弱了,沒有那麼多悲傷的同時,也感受不到有什麼人、事、物是能讓我特別快樂的。

但這有啥好難過的呢,如果連這種事情都難過,我以後怎麼混?

前幾天和朋友打電話的時候吵了幾句,過後想想還是氣得不行,就拼命拿着抱枕撒氣,不小心摔碎了桌上的一個杯子。

說起來也沒多大事,我情緒平復以後立馬就把杯子的碎片收拾得乾乾淨淨了,連地板也小心拖了一遍就怕有碎渣劃到家裏人,然後就繼續去幹自己的事情了。

結果,晚上我爸回家,看到垃圾桶裏有碎玻璃渣,就突然發脾氣,說自己每天掙錢多麼不容易養出我這麼個自私敗家的孩子,還說了很多其他難聽的話。

最後,他還把家裏剩下的杯子能摔得都摔了。

其實,這種事發生過很多次了,我也能理解我爸,畢竟我是單親家庭,他的壓力比普通家庭更大,因爲生活真的很不容易啊,我知道他一個人供我讀書、贍養爺爺奶奶很辛苦。

但無論多理解,每次聽到他這麼說,我還是會覺得又害怕又難過,是那種從心底升起來的無助,堵得我整個心臟都不舒服,眼睛也酸酸的。

我現在就想着以後不結婚,就算結婚也當個丁克,我害怕自己不懂得如何去教育他、愛他,我不想讓自己的孩子經歷我曾經歷過的孤獨與悲傷。

還有一點,讓我特別心累想要改變但又不知從何下手,我感覺現在的自己特別好騙,無論誰,只要對我一點點好,我就對人家挖心掏肺,因爲我真的太想被愛了,我太貪戀溫暖,友情愛情都是這樣,導致我常常遇人不淑。

我爸媽其實一直挺支持我,對我抱有很高期待。

我以前想要學習寫作,他們就花錢送我去寫作班;我想要學習畫畫,他們就又送我去繪畫班。

然後每次我取得一點成績,他們倆都會人前人後地誇我:“我的女兒很棒!”“她的文章很好,畫得也很好看!”

所以我一直都很慶幸也很感謝自己有一對這麼開明的父母,他們會爲我驕傲給我巨大的鼓勵,我覺得自己真的幸運極了。

但後來,不知道爲什麼,他們似乎突然就變了,不讓我學寫作,也不讓我學畫畫,哪怕我幾次努力爭取,表示我真的很喜歡寫作和畫畫,一定會很用心學,也沒有絲毫作用。

我真的不敢相信,也不知道我媽說出這句話的時候是怎麼想的,更加懷疑他們過往是不是真的爲我驕傲,覺得我很棒,我只知道,從那天他們說出這句話開始,我過去所有的努力,所有的喜愛和驕傲,好像都不在了。

後來,我不再對任何事物抱有濃厚的興趣,只學在父母看來有用的東西。我有時候會覺得自己真的像他們說的那樣很廢,還有些時候會很想念曾經的時光,真的是很想念啊!

我媽,從小到大,沒誇過我一句話,就損我,說我這個不行,那個不行。

我一直安慰自己說這只是因爲我媽採取了打擊式教育,然後拼命努力,想着只要我足夠優秀,一定能讓媽媽滿意,讓她打心眼兒裏誇獎我一次。

但是——

今年,我40歲了,在一個還不錯的金融企業當高管,兒子十二歲,很開朗也很懂事,學習成績保持得也挺好,考試通常都是年級第一。

客觀來說,還不錯了吧?無論是個人職業,還是對孩子的教育。

前幾天我媽對我說:你是我教育最大的失敗,小心你兒子以後找一個跟你一樣的媳婦。

那天我才知道,原來,我媽是真的不喜歡我,虧我還騙了自己這麼多年。

“要不是我沒兒子,哪兒輪得到你這討債鬼!”

說起來是個笑話,都21世紀了,我家還有個皇位要繼承。

我爸一直想要個兒子,結果呢,我是個女兒。

女兒沒辦法繼承皇位,那就只能承受怒火啊。

每年交學費、每個月給生活費的時候,都是我最掙扎最痛苦的時刻,通常我爸這個時候都會罵罵咧咧哭窮,然後數落我一頓,說我是討債鬼。

有的時候,爲了不捱罵,我就忍着。能不買的東西都不買,冬天冷就多穿幾件,總好過要錢買羽絨服被親生父親刻薄。

身體上的疼痛與寒冷,哪裏就能輕易疼死、凍死人了?可他一句話,於我是誅心啊,哪怕聽過再多遍,每聽一次還是難過。

武志紅曾說:原生家庭,是一個人的宿命。

可宿命並非不可更改。

我們無法改變過去,但永遠可以選擇更好的未來。

如果原生家庭對我們有所虧欠,那就自己找回來,成長過程中已經喫過“苦”了,往後的生活就多給自己一些“甜”。

多看幾次日升日落,多喫幾口奶茶火鍋,多和陪在身邊的人擁抱幾次,多在生活裏笑多一點!

至少,往後的日子,多治癒自我一些,耐心收集生活的美好碎片,然後再擁有一個一手組建的幸福美滿的家庭。

Anyway,不管最後選擇了一種怎樣的生活方式,不要再辜負此時,此刻,此生,就過好當下這一秒的快樂。

THE END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