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大寶的下午放學時間後調之後,正好可以一塊兒把孩子們接回家。

今天在回家的路上,本正在說說笑笑,巧遇了大寶班裏的一位同學。大寶很是熱情地和她打了招呼,然後就教小寶說:“叫姐姐好。”

小寶立即乖巧地說了一聲:“姐姐好。”

然後小寶又偷偷回頭問姐姐:“這是你們班的同學?”

姑娘點頭說:“是的啊,這是我們的同學。”

小寶又問:“那你知道她叫什麼名字嗎?”

姑娘說:“我當然知道了,叫***。”

小寶立即擴大聲音說:“哦,這就是***啊!”

姑娘和兒子在家裏經常會聊一些班級的同學和朋友,***正好是他們兩個共同的朋友,因此名字在家裏出現的頻率自然而然高了一些。

然後,小寶又說:“原來她長這個樣兒!”

因爲小寶這句話,本就比較容易有歧義,所以姑娘和大寶立即對他們同學解釋,說弟弟還小,不會講話,請同學不要介意。

其實我更理解小寶的意思,他是因爲聽多了哥哥姐姐說班級的同學名字,這次總算是對上號了。

不過,即便如此,也的確很容易讓人有不舒服的感覺。

於是,我就讓大寶和姑娘先和同學一起前面走,自己拉着小寶停下來,蹲下來很認真的看着他:“兒子,你還記不記得媽媽告訴過你,做人要有禮貌?”

小寶點點頭。

我又說:“所以呢,今天哥哥姐姐介紹你認識了他們的朋友,小寶最開始很禮貌的和姐姐打招呼就非常棒。不過,剛纔小寶又很大聲地說那個姐姐‘長這個樣兒’的時候呢,就有些不禮貌了。第一,聲音太大;第二,語氣誇張。就好像你在說那個姐姐不好一樣。”

小寶急忙解釋:“不是啊,媽媽!我沒有覺得那個姐姐不好啊!”

我拉着小寶,繼續說:“是的啊,媽媽知道小寶沒有說姐姐不好的意思。但是因爲你沒有詳盡地表達自己想要說的話,所以就很容易讓別人誤會啊!”

小寶不說話了,看着我,在思考我的話。

這是我最欣賞小寶的一點兒,能聽進去意見,並且努力去理解和消化。

然後,我又告訴小寶,我們都有兩隻眼睛,就是要讓我們儘可能多看到別人的優點,也就是能夠誇獎別人,欣賞別人。當然在背後,就更不能去說別人的壞話。只有自己能夠看到美好,才能夠讓自己的內心充滿美好。

小寶似懂非懂的點點頭。

其實我們不要總覺得孩子小,孩子的成長不是一蹴而就的,本就需要家長點點滴滴的培養和教導。在有些方面,我們可以大而化之,在有些方面,就必須要抓細節纔好。

在小寶還沒有去幼兒園的時候,我最喜歡在冬季每個有陽光的午後帶着他去小公園散步,哪裏有暖洋洋的,感覺很舒服。而那個時候,也是很多小朋友出去玩的時候。所以小公園裏小朋友們很快就能夠玩成一片。

當時小寶認識了一個差不多同齡的小男孩,那個小男孩由自己的奶奶看護,平日裏很是活潑,而且語言表達能力很清晰,就是說話屬於完全直來直去的樣子。偏偏老人絲毫不在乎,總是用“他還小”作爲小男孩口無遮攔的理由。

有一次,他見到一位阿姨領着個小妹妹,小妹妹臉上有一大塊胎記,小男孩就指着小妹妹的臉,一邊笑,一邊說:“她好醜啊!不要和醜人玩!”

我看到小女孩媽媽的臉色都變了,不過小男孩的奶奶依舊在旁邊笑嘻嘻地解釋:“哎呀,他還小,不懂事兒,不要和小孩子一般計較啊!”

小女孩的媽媽拉着小女孩轉身就走了。

還有一次,他見到一位爺爺很是費力地在練習走路。小男孩就指着那位老爺爺說:“這位爺爺好笨啊!連路都不會走!”

那位爺爺大概是也聽不清楚他的話,只是一味在繼續練習走路。結果小男孩就跟着老人後面,一邊學老人走路,一邊哈哈笑。

小男孩的奶奶就坐在旁邊,無動於衷的看着小男孩,甚至還哈哈笑着說:“大孫子,你真可愛啊!”

……

諸如此類,比比皆是。

於是,我就帶着小寶遠離了那個小男孩。畢竟每個家庭都有自己的教育原則,作爲外人不能盲目指責不是?但是,作爲媽媽,我有責任保護自己的孩子儘量少被幹擾。

後來過了一陣,我覺得好久沒有見過那個小男孩了。同行的一位媽媽告訴我,有一天那個小男孩又指着一個小姑娘,說人家是醜八怪,結果被那個姑娘的爸爸給打了一巴掌,然後小男孩的奶奶衝出來差點兒和人家拼命!後來警察都來了。

想來也是,你不管孩子的“惡”,自然會有人替你管他。

漸漸地,越來越多的孩子都不和那個小男孩玩,看見他們祖孫二人過來就立即離開,大概是奶奶也察覺到了大家對他們的疏離,就再沒有來過小公園了。

其實我們都習慣於用“童言無忌”來包容孩子的一些口無遮攔。

然而,一個孩子的情商如何,真的是靠家長點點滴滴的培養而來,真正有情商的孩子,家長是不會縱容他們的一些無理行爲和言語。

所謂“禍從口出”,多是因爲說話上的不注意,得罪人而不自知造成的。

所以,作爲家長,一定要從小就注重培養孩子的語言行爲,莫以惡小而爲之,莫讓“童言無忌”作爲孩子無禮貌的一種藉口。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