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50

熱心腸“姜姥姥”愛心打造公益小站,“滄口跤王”20年免費教出300多位徒弟……在滄口街道黨羣服務中心,像這樣的社區名人比比皆是。作爲島城基層黨建的重要陣地,這個“叫好又叫座”的黨羣服務中心每天服務社區羣衆400多人次,每週舉辦活動約50場,已培育出76個公益自組織,匯聚了1100多名“小鄰志願者”,成了吸引黨員羣衆的“磁場”和“第二個家”。

熱心腸“姜姥姥”愛心打造公益小站

今年65歲的姜淑琴是永寧路社區的居民,雖然在熟悉的老姐妹中不算年齡最大的,但大家還是習慣喊她“姜姥姥”。這個親暱的稱呼,多半是出於對她熱心腸的尊敬,而這種尊敬還要從姜淑琴的公益小站說起。每週三下午,在位於滄口街道黨羣服務中心的二樓,縫紉機“嗒嗒”響個不停,在一個面積僅有5平方米大小的公益小站,一方操作檯、一面壁櫥、兩臺縫紉機構成了全部。姜淑琴一邊手中嫺熟地修改着衣服,一邊與排隊的居民聊天,用一針一線織密便民服務,拉近居民間的感情。開線的衣服、破損的牀單、廢舊衣服改布包……只要是縫縫補補的活,對姜淑琴來說都不在話下。

“我退休前在服裝廠工作了18年,後來自己還幹過裁縫鋪。街道設了黨羣服務中心後,設立了公益小站,我就過來發揮餘熱,用縫紉特長給周邊老人免費服務。”姜淑琴介紹,每週三下午2點至4點,是她固定來“打卡”的時間,兩個小時內大約能修補縫紉十幾件衣服,這些都是免費的。“街道是鼓勵惠民收費的,比如,外面修褲腳15元一件,讓我可以收5元一件,但我覺得咱利用一技之長服務周邊的老人,就乾脆做成純公益性的,一分錢也不收。”姜淑琴說,她跟另外幾名公益小站的隊友商量後,大家一致同意不收任何費用。

“我們都有退休工資,不愁喫不愁喝,本來就是帶着服務居民的初心才做起來這個公益小站的,爲什麼還要收錢。”公益小站隊員孫英勇笑着說,公益小站的縫紉工具、線團等都是姜淑琴從家中帶來的,他們的這份公益初心得到了不少居民的愛心反饋,經常有居民把家裏閒置的熨燙機等工具送來免費使用,還有人送來閒置的衣物讓姜淑琴給改成購物布包,免費送給社區老人。姜淑琴忙完手中的活後,從壁櫥裏拿出一件舊襯衣,像變魔術一樣不多時就把衣服縫改成了兩個美觀結實的購物布包。公益小站設立以來,像這樣的縫改,姜淑琴經手的至少上千件,爲居民節省的縫紉費用超過萬元。

“滄口跤王”20年免費教出300多位徒弟

像姜淑琴一樣在滄口街道黨羣服務中心找到熱心腸“用武之地”的人還有不少,52歲的“滄口跤王”黃保清也是其中一位。在過去,爲傳承中國式摔跤,黃師傅一直在大村莊河邊的空地上免費教滄口的孩子練摔跤,因爲是露天場地,冬冷夏熱自不必說,每到夏季訓練開始前,黃師傅必須先在空地旁點上蚊香,這樣才能勉強保證孩子們正常訓練,就是在這樣的條件下,20年的時間裏,黃師傅免費教出了300多位徒弟。

而如今,他在黨羣活動中心有了一間100多平方米的摔跤訓練室,免費教社區的孩子們中國式摔跤。在這個訓練室裏,空調、器械一應俱全,在黃保清看來,這種條件在以前他是想都不敢想的。不久前,黃保清還走進了央視《開門大吉》欄目中,作爲闖關嘉賓秀了一把摔跤絕活,變身成了“網紅”。“我堅持這麼多年不是爲了賺錢,而是讓大家看到中國傳統的東西還有人在堅持,這份榮譽感和使命感纔是最寶貴的。”黃保清說,他希望今後通過自己的努力,讓落戶在滄口街道黨羣服務中心的摔跤館能培養出更多冠軍,讓中國式摔跤更好地傳承下去。

打造黨羣共享綜合體,叫好又叫座

在滄口街道黨羣服務中心,如今已培育了公益小站、中國式摔跤館等76個公益自組織,匯聚了姜淑琴、黃保清等1100多名“小鄰志願者”。作爲基層黨建的重要陣地,這處黨羣服務中心是如何做到“叫好又叫座”,又給居民生活和社區管理帶來了哪些改變?

“每天服務社區羣衆400多人次,每週舉辦活動約50場,這裏成了吸引黨員羣衆的‘磁場’和‘第二個家’。”滄口街道黨羣服務中心工作人員介紹,黨羣服務中心面積約2000平方米,用“共享”的理念爲滄口街道轄區7個社區打造“黨羣共享綜合體”。“這裏的主角就是黨員羣衆。”工作人員舉例說,中心管理辦公室只有10平方米,佔總空間面積的千分之五,工作人員辦公是“揹包式”和“移動式”,沒有固定工位。中心的牆上也沒有生硬的管理制度和口號,取而代之的是黨員羣衆自發搬來的綠植、手工藝品。

而在活動方面,滄口街道黨羣中心在籌建時做過一份民情調研表,結果顯示居民非常希望參與到公共生活。出於這種考量,該黨羣服務中心推出了“服務認領”“公益積分”等共享共治措施,充分調動了居民的參與積極性。居民自編自導了羣衆藝術節,讓400多名居民成爲社區名人;疫情期間舉辦的線上“合唱節”“達人秀”得到了衆人好評;親子烘培、夠級比賽、老滄口物件展……50多種羣衆“叫好又叫座”的活動持續推出,一個更真實、更溫暖的人情大社區日漸形成。

在滄口街道黨工委書記看來,滄口街道黨羣服務中心,不僅是一個供居民活動的“載體”,更是一個黨組織和居民之間密切聯繫的“導體”,還是一個和諧溝通羣衆的紐帶。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