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世紀的英格蘭處於一個新的歷史階段,面對着許多新的歷史機遇和挑戰,中世紀時期,英格蘭農民階級興起成爲英格蘭無產階級組成的大部分。

在此時期,英格蘭出現了階級衝突正在由封建主義向資本主義過渡的概念,這一理論圍繞着整個中世紀的英格蘭,同時英格蘭作爲一個宗教信仰大國,其修道院、教會的發展也時刻與整個社會息息相關。

在如此重要的歷史階段,保持社會穩定方爲上策,可是當時的英格蘭修道院的慈善活動卻在悄然發生轉變。

一、 英格蘭修道院慈善活動的起點

英格蘭的的中世紀正處於向近代早期的一個過渡時期,是個承前啓後的時代,在這一階段,宗教衰落、王權加強、商人力量興起等無不透露出新時期的新氣象,這是一個多彩的時代,也是一個多事的時期。

貧困問題加劇,各種力量此消彼長,慈善救濟行爲也在發生變化,現代西方國家,社會福利保障制度大都發達且相對健全,但在西方福利國家正式形成之前,社會狀況又是如何?

人口歷史學家對英國及歐洲貴族出生時的預期壽命表明,在十六世紀至十八世紀期間,無論是男性還是女性貴族,平均壽命都僅有三十多歲或四十多歲,同時在基督教的學說中還存在着一種離心的因素,即夫妻關係重於父母與子女之間的關係。

因此根據道德上的要求,在英格蘭要求子女爲父母養老是靠不住的,因此中世紀的西方人自中年時期開始就爲自己養老在做準備,因此老年人生活的保障並不是取決於年輕時生養了多少子女,而是取決於積累了多少財富。

老年人越是富有,他的贍養條件就越是優厚,而對於貧困之人來說,貧困程度便隨着年齡的增長愈發嚴重,且此時的社會制度方面尚未形成關於社會福利的相關制度,因此修道院便開始涉及這方面的慈善活動。

二、本心是善心

慈善體現着社會的一種互助精神與責任,同時也透露着社會經濟的發展狀況和人們生活的際遇與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變化。社會在發生變化的同時,生活也在變,慈善也在隨着時代的變遷發生着變化。

慈善是一種善良意願的社會活動,有“施予者”和“受施者”的關係,它通過合法的、社會捐獻或活動的方式,由個人或慈善機構不問物質回報地給予有需要的社羣以幫助、贊助等,而在中世紀英格蘭的修道院也正承擔着這一角色,

修道院作爲教會的一個部分,靈魂關懷、教育和救濟是他們在修道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同時修道院的任務也包括社會救濟,修道士比普通的基督教徒更加熱衷於施濟。

和世俗的驅逐排斥外來人員不同,修道院同樣會款待外來人,他們喜歡給羈旅之人提供住宿和飲食,也會免費醫治窮人、收容窮家子弟和孤兒,爲後世的慈善事業起着潛在的作用。

隨着歷史的推進,向近代早期過渡的表現越來越強烈,因此社會資本主義得到高速發展,從宮廷到民間均有所體現,包括教會和修道院,修道院的慈善活動並不再如從前般純粹,而是開始參雜許多資本,修道院的慈善活動也用善良意願的社會活動向資本內容的社會活動轉變。

以修道院的經濟發展西多會爲代表,西多會創造了當時西歐社會中修道院世俗化最成功的經濟業績,同時也對西歐經濟的恢復與發展發揮了至關重要的推動作用。

西多會作爲修道院發展經濟最成功的代表,引來了其他修道院的學習和參考,但也推動着修道院的慈善活動轉向世俗化,轉向衰敗。

三、慈善活動背離初衷

在最初,修道院發展經濟的目的是爲了力圖通過經濟上的自給自足來保證精神純潔。

1.經濟發展下的不純粹

十一世紀末,威尼斯商人已經把東地中海的整個海上貿易全部掌握在自己手中,因此以威尼斯爲中心的經濟活動迅速擴展到意大利沿海與內地的許多地區,各國的市場和集市的數量大幅度增加。

商業活動不僅在城市和農村地區逐日或每週舉行的市場上進行,還在大規模的集市上展開外國商人與外地人和當地人展開貿易競爭,隨着商業活動的不斷傳播,商人階層隊伍逐漸擴大,“城市也沿商業傳播所經過的一切天然道路出現了”。

英格蘭是一個島國,但同時也正處於東地中海的貿易環內,城市的發展與商業的繁榮相互促進,爲11世紀後英格蘭帶來一股新的空氣和力量,是中世紀社會轉型的重要動力。

城市的興起和商業的發展,必然會使得農業生產產品不再只供應所有者和耕作者的消費,而是作爲交換品進入總的商品流通系統。

而這一發展現狀和背景也爲修道院發展經濟提供了土壤,推動了修道院經濟的健康發展,成爲了西方經濟發展史上的歷史機遇,也爲修道院的慈善轉型提供了歷史機遇,但同時慈善事業的不純粹性也爲修道院慈善活動的衰敗留下隱患。

2.自私的慈善

修道院的發展壯大需要相應的人力及物質保障,修士從事慈善事業的最初目的也只是爲了推動基督教的傳播和發展,以及積累文化知識儲備來抄寫聖經等典籍。

幫助世俗只是修士完成任務之後的副產品,修道院後期建立的學校、醫院等機構的收益通常是侷限於教會和世俗社會的上層人士,普通窮人的收益機會並不很多,慈善事業並不關心產生的世紀左右。

現代社會中慈善事業的目的是幫助受助者獲得基本的生活保障以及必要的生存技能,最終減少貧困現象的發生,而修道院的慈善活動都是從自己的利益出發,希望通過幫助他人來保證自己獲得上帝的救贖,將行善的善功和救贖予以結合起來說的中世紀神思濟貧觀將這種救贖予以雙重保障。

修士的善舉在根源上就包含有“自私”的因素,從善只是救贖的工具所以資源豐富的修士面對世俗社會中日益日益嚴重的貧困問題時,並沒有表現出相應的慷慨,動機上的這種不穩定導致了修道院慈善事業的基礎並不穩固,爲之後修士因爲世俗化加深而逐漸淡忘慈善事業埋下伏筆。

3.變動的不穩定性

修士行善幫助了世俗的同時,加速了修道院的世俗化,使其悖離了本來的修道目的並在精神上衰落,中世紀西歐的修道院一直都和世俗糾纏不清,出現的數次修道院改革雖然暫時糾正了世俗傾向,但並未在根本上解決這一問題。

修士生活的本意是追求世俗社會之外的精神救贖,而從事慈善事業就必然意味着加強和世俗社會的聯繫,這種聯繫幫助了世俗社會,但同時將陷入世俗化的泥潭,世俗化造成的修士住建部在重視慈善事業的發展,面對都鐸時期以來世俗社會的貧困問題更是冷漠以待。

因此,修道院慈善活動幫助了世俗卻加強了修道院世俗傾向,最終反過來被世俗化了的修道院所放棄,修道院慈善事業的發展和世俗社會以及整個基督教會的發展密切相關,隨世俗社會的發展而衰落,隨基督教會興衰而興衰。

因此整個世俗社會對於基督教會態度的變更就決定了修道院體系的盛衰和修道院慈善的發展路徑,也由於根本上的不穩定造成修道院慈善活動走向衰敗。

4.基礎不牢靠

基督教會以及修道院體系在修以及英格蘭的總體衰退導致修道院的慈善精神和物質基礎不再牢靠,世俗社會的捐贈從修道院轉向其他更促進社會發展的方面,導致修道院收入持續下降,能夠用於慈善的資金一直相應減少。

世俗社會的發展以及君主、貴族等世俗人士因此力圖擺脫教會影響的行動是修道院體系在內整個基督教會影響下降的根本原因。而修道院體系的衰落是修道院慈善衰落的根本原因。

修道院本身是中世紀修教會中的重要力量,但在經歷在一段時期的繁榮之後一直都在衰落,度過了黃金時期之後,修道院運動不斷走向退潮,並未由於世俗化加快了修道院以及慈善意願的衰落,修士蔓延的世俗化傾向表明聖本篤規則在到了迷失,不穩固的精神基礎推動了慈善活動走向衰敗。

四、結語:沒有堅持初衷的修道院慈善活動

修道院慈善活動的出發點是好的,儘管最終目的是爲了傳播基督教,但是仍然堅持着最慈善的本心,但隨着時代的發展,世俗化的加劇,修道院慈善活動越來越遠離發展的正確軌道,遠離初心的同時也造成了情況的惡化,最終導致中世紀英格蘭修道院慈善活動走向衰敗。

相關文章